你家里的纸壳、塑料瓶、易拉罐等废品是怎么处理的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随手扔了,还是2块钱一堆卖给了走街串巷的收废品的如果你开了一家小商店,是不是总是废纸箱攒了一大堆也没人来收很多人看不上的纸壳瓶罐等废品,在一些创业者眼里却是有利可图的大生意。
ToBorToC,废品回收创业的两个样本
闲豆回收
再生活
上门回收废品不赚钱
和两家公司创始人聊时,他们都提到:面向分散的居民,上门回收塑料瓶、纸板、家电等生活类废品,基本挣不到钱。原因是废品回收物流成本很高,而客单价很低。
因而,在这个行业里,很多企业选择的是去做后端加工处理,又苦、又累、还不怎么赚钱的前端回收没人愿意做。然而,闲豆、再生活做的都是前端回收的生意。那么,他们的逻辑是什么呢
闲豆的策略是,找到B端的用户群体,相对提升客单价。其选择的B端客户群多是小商户、大超市等,闲豆的客单价相对较高,在20元左右。B端用户相对庞大的C端,客户群较小,而客户出货量较大。据创始人方浩介绍,闲豆目前回收来的90%左右都是纸板类废品。
与闲豆相反,再生活依旧将用户群定位在C端。再生活自建了一条面对C端的物流链,其CEO夏凡称,“其实我们是一个物流公司。”其策略是,上一次门干多件事情,目前的模式是回收废品+电商。
再生活从用户那里回收废品之后,不支付给客户现金,而是将交易金额存入用户再生活电子账户。再生活平台上有生活服务超市,用户可以用这些钱购买各类日用品。购买商品后,下次回收人员再次上门回收废品时,也会将用户在网上超市购买的商品送货上门。据创始人夏凡介绍,再生活客单价在4元左右。30%的用户会选择在平台超市进行消费,抵用余额和外部添钱的消费行为的比例为4:6。再生活目前的策略是用回收和电商两端的毛利反哺上门成本。近期,再生活又上线了手机上门维修服务。
想比来说,闲豆模式较为简单直接,再生活则做得更重,虽然想象空间较大,但是每上线一个服务,随之而来的运营成本也会更高。
互联网+回收,优势何在
目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80%以上从业企业是“夫妻店”、“小作坊”。据不完全统计,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从去年的约1800万人减少到约1500万人,而城镇拾荒人员却新增了200多万人。
这种以个体回收人员主导的前端回收市场的特点是:
行业从业门槛低,个体回收人员良莠不齐,身份复杂,很多都没有营业执照;个体回收人员的工作方式是游击型的走街串巷,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交易时,多是回收人员主导,价格不太透明;废品回收的产业链很长,以废纸类为例,其流程用户—个体游商—回收站—回收(分拣)厂—造纸厂,处在最底端的个体游商很难有议价能力。最后,打游击战的回收人员,也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
废品回收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结合之后,相比传统废品回收,其优势体现在:
自建队伍,服务质量可控
本文的两个案例闲豆和再生活,均选择了自建回收队伍。已经在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做了很多年的盈创回收,推出了一项新服务——“帮到家”,面对社区居民,提供废品回收上门服务。“帮到家”选择的则是整编的原来的社会回收人员,减少人员、物流投入成本。那么,创业公司做废品回收,到底是应该自建队伍,还是整合社会原有回收人员
其实,目前来看,上门回收公司更像是一个物流公司,提供的上门收货服务。那么,如何获得客户,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你的上门服务质量。然而,整合社会回收人员管理成本较高,加上回收人员的既有习惯,很难在服务上有所提升。另外,回收公司对于这些人的吸引力在于什么,原有人员为什么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来到你的回收平台之上
供需信息壁垒消除
与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对于回收行业最大的变革也在于打破的是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壁垒。相比传统回收人员走街串巷的工作方式,目的地明确的回收人员效率显然会有很大提升,这点无需多言。
而对于废品回收来说,既不讲究时效性,也无需考虑移动性。因而,在匹配供需之时,废品回收公司就可以对回收线路进行规划,进一步节约物流成本。
服务模式多样
对于B端用户来说,预约上门更合适一些。因为对于各种规模的商超来说,他们不可能让废品占去过多的仓储空间,一旦累计到了一定的量,处理的意愿相对急迫。对于C端居民来说,家庭生活产生的废品量相对较少,不会有像商超那样急需处理掉的情况存在。另外,周期上门有助于用户使用该项服务的习惯养成,有利于企业和用户之间达成持续性交易。最后,周期上门也有助于提升客单价。
用户体验提升
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单次预约还是周期上门,主动权均在用户手中。相对专业的团队、透明的价格,让用户感觉在卖废品时享受的是一种服务。回收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平台,如果真发生了不愉快,用户也不再有吃哑巴亏的无奈感。
减短产业链条
废品回收的产业链较长,闲豆、再生活等前端回收公司做到一定体量之后,便可以穿透上游,直接和后端利废厂商进行议价。对于他们来说,每减少一个链条都是在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