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观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观前街,相传原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宫殿。西汉年间,建成神明通天之台,为苏州人观察天象祭祖之圣地。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最初名为“真庆道院”,元至元元年改名为“玄妙观”。清朝初期,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玄”为“圆”,称“圆妙观”。在苏州众多道观中,玄妙观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而著称。玄妙观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为神的诞辰作的祀典,有为民间信徒举行的打醮、做道场以祈福消灾,有民间的烧香拜神以保平安等等活动。
茅山道院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南部,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茅山宫观道院最盛时多达257处,太平天国时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宫五观”。三宫为崇禧万寿宫、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五观为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干元观。“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损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拨款修复了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合称茅山道院。
灵威观为如皋唯一幸存的道观,与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并列为江苏省三大道观。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代有修葺,几度兴衰。相传,武当山玉公、信公、静公三位道长,于隋朝前来如创立,初名祖师观。灵威观不仅是如皋市内仅存的一座道观,也是南通地区保存不多的几座道观之—。灵威观有“五绝”:一是官观名至尊,二是地位之显,三是经书之妙,四是人物之荣,五是规模之盛。
乾元观,位于常州市金坛区,现在是一座道教坤道宫观。茅山乾元观,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山东麓青龙山上,属茅山道教圣地“三宫五观”之一。最初为秦时李明真人炼丹之地,至今尚留一口炼丹古井,其水清澈,被人誉为“仙水”。至南朝,陶弘景隐居在此,与梁武帝书信来往,商讨国事,被人誉为“山中宰相”,因此,乾元观至今仍被世人誉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溯源而上,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茅山乾元观曾有许多道教大师栖息隐居、修炼养生。
三山道院,位于美丽的无锡太湖三山仙岛上。由灵霄宫、西华殿、文昌阁等建筑组成,灵霄宫高42米,朱红璃顶,七层九重檐,塔形建筑,宫内玉帝神像高18米,玉帝周围三个楼层的浮雕和壁画,描绘了道教诸神诸仙的威严和风采。西华殿位于灵霄宫正对面,双层飞檐,十分庄严肃穆。文昌阁坐南向北,以碧瓦红墙、飞檐斗拱为主要特点。2004年道院修复开放以来,成为太湖上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
洞灵观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闻名于全国,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春秋时陈人庚桑楚得老子之道隐居于此,并著有《亢仓子》九篇,盛唐时期唐明皇封庚桑楚为“洞灵真人”,著作被封为《洞灵真经》。洞灵观重建于1995年3月,位于宜兴湖滏镇张公洞,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占地近万平方米。
江苏省苏州城隍庙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卢《志》云:“今长洲县西北二百步,旧城隍神祠也。唐天宝十载,采访使赵居修庙立碑。碑阴有梁贞明五年刺史钱传重修题名。”2003年重修后的城隍庙为一路四进,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仪门、工字殿、太岁殿及配套用房总占地面积为50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907.8平方米。苏州城隍庙是苏州城市的象征,苏州城隍庙供奉春申君黄歇,其神格是形成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城隍庙是展现苏州传统文化积淀的窗口,城隍庙每年春节的谢太岁法会、安太岁法会、“城隍赐福”法会、财神法会和“接路头菩萨”、清明祭祖法会、中元节法会等活动。
上真观地处苏州穹窿山,在苏州城西二十公里的藏书镇内。苏州穹窿山为吴中诸山之最,海拔341.7米。相传,古代青松子炼丹升仙处,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翻开它的历史,有过辉煌与衰败,亦涌现过神奇的道教人物,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著名的道教上真观。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被誉为“穹窿福地”。坐落在三茅峰之上的上真观,面向苏州古城,背靠大胸怀小王山,南与胥口香山之桃花岭、白马岭、烂柯山、大苑岭、小苑岭等诸胜同脉毗邻,峰峦连绵起伏,犹如游龙翻腾之状,气势磅礴。
兴化东岳庙是著名的道教丛林,位于兴化城内东大街,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首任住持姜可常,为全真教刘长春嫡传。东岳庙明代住持陆西星,创立了中国道教内丹东派,其《南华副墨》、《方壶外史》、《楞严述旨》等道教经典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又著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封神演义》,其道家思想现在韩国、新加坡、日本及国内四川等地仍有影响。东岳庙布局严正,气势宏伟,尤以大殿最负盛名。2009年重修后,东岳庙占地五千余平方,东与金东门古衢相接,西与八字桥广场相连,明代雉堞殿于后,大司马府傍于侧,集宗教、文化、旅游于一地,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
在有江海之滨之称的江苏省南通市,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首任州官王茂所建。现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内侧为戏台)、仪门、穿堂、拜殿、大殿和后殿,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平房简瓦,古色古香;布局严谨,庭内绿化,仿佛江南园林景色。
来到青岛,踏进马山山门,沿大路东行百余米,便可见到一处青砖青瓦的仿古建筑,这就是白云庵。举目望去,白云庵背依青山,面对旷野,朵朵白云在空中游动,宛如坐落在半空仙境之中,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白云庵始建于明朝,又名大士庵。而今重建的白云庵占地面积14000平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除保持原庵风貌外,规模有所扩大。
青羊宫,原名青羊肆,始建于周朝,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青羊宫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宫内混元殿高大雄伟,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据排行榜ABC小编了解,青羊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是中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为国内外研究道教珍贵史料。
琼台中观,又称“紫岳琼台”,始建于元代,明清时修葺扩建,坐落在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脚下,是整个琼台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观。琼台中观现存古庙房14间,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三清殿是琼台中观的主体建筑,此外还有祖师殿、慈航殿、财神殿等古建筑。在中观还保存着一座用青石构造的元代石殿,里面供奉着用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
青羊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所属派系道教全真龙门派。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陆续重建,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青羊宫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宫内混元殿高大雄伟,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
大道观位于汉口利济路171—199号。此处原为一水塘,旁有五皇亭。清道光年间,始修一庙,名玉皇阁。光绪十一年(1885年)住庙道人李敏将庙基、房屋、神像、法器等全部转给道友杜园椿,杜即扩建为十方丛林,改名为大道观。时有庙宇10多栋、大殿3间、场院2处,占地300平方米。重建后的大道观规模更大,有殿宇、客、寮、堂、库共7栋,山门灵官殿和玉皇阁均为2层,另有临街9个铺面,占地总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461平方米。
上清宫是青城山位置高的道教道观。晋代始建,后废,唐玄宗时重建,五代王衍时再建,明末毁。现存观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年间陆续重建。大殿祭祀三清。还有传为麻姑浴丹处的麻姑池、八卦鸳鸯井,有楠木刻板《道德经》全文等珍贵文物。宫左玉皇坪据说是前蜀王衍行宫所在地。现存殿宇建于1862—1874年间(清代同治年间),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
胶南城隍庙位于山东青岛。建于明朝初期,是灵山卫城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属于古文化遗产。城隍是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位于灵山卫西街,东西大街西端路北,庙前大门外两边,各竖一根旗杆,进大门东侧有钟楼一座,西侧有鼓楼一座,路两侧有长廊。
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名延庆观,唐代改常道观,宋称昭庆观,清代始用今名。现存建筑主要系清康熙年间重建,占地面积81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建筑群坐西向东,不强调中轴线,依地势和使用功能在总体上分为四个区域,在纵向和横向布置成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气氛有别的院落,由曲折环绕的石道连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师洞在选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营建具有一定意义。
阁山玉清宫道观位于阁山正南面山坡,地势开阔,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自然形成四级缓台,是建设宗教庙宇的最佳位置。目前已建成慈云殿一座,面积88平方米;护法殿一座,面积44平方米,这两座殿位于一级缓台。另有一座三清殿面积20平方米,作为玉清宫道观主建筑,规模较小,不能满足信徒、游客参拜、游览得需要。整座道观内共有道士2名,固定信徒上百人,年接待游客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