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顾虑多且体验不佳
此前,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中提到,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家居换新活动,在提供更多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家居产品的同时,加大优惠力度,满足居民换新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随后,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表示,围绕家居消费,商务部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家居焕新消费季”活动,协同各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优化消费供给,释放家居消费潜力,打造“绿色时尚美居”“健康家居”等多个消费场景。
事实上,废旧家居尤其是大件家具“处理难”问题一直是阻碍家居消费的痛点之一。消费者时常出现类似的困扰,如“旧家具往哪放”“废弃的物品怎么处理,谁来收”等。近期一份超过5万人参与的《家居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对于损坏了的家具,有四成受访者表示会直接舍弃,占比最大;其次26%表示可以找人回收,19%表示视情况修补再使用,只有15%表示可以以旧换新。而当提出如果家具可以以旧换新时,超过八成的受访者都愿意参与。但同时消费者也对这类活动存在诸多顾虑,例如新家具价格不明、对旧家具估价不合理、估价标准不清等。
回收成本、人力、落地执行等问题仍是障碍
第二树市场总监王浩华向记者解释,家具产品及零配件的回收再利用处置,与原本生产业务流程及标准不一样,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原有业务体系外,新增或重新分配人员、资源、精力及资金等进行推动,涉及到原有销售后再回收的家具体量、频次、客户需求匹配、收益以及落地执行的流程等问题,企业面临不确定的成本及可操作性,后续的处置周期等问题都是不小的挑战。若单纯以盈利角度出发,将回收后的家具直接进行废品处置销售,对企业而言,该做法收益效费比太低,也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化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他补充道,即使是专注家具回收业务的企业,也有不小的行业难题待解。由于回收需求和周期的不确定性、非固定性,家具产品款式风格材质的多样性,导致回收产品和后续翻新操作的技术体系和操作难以标准化。比如,二手家具的成色定义及使用磨损程度在现实中并非“一模一样”,企业在翻新操作过程中,对不同产品的翻新操作存在各种不同情况、耗时、费力、效率较低等几乎是行业的常态。
一名同样从事二手办公家具回收和翻新业务的行业人士亦表示,相较办公家具,民用家具多以硬木和板式家具为主,本身回收和再循环的价值空间不高。而对比二手家电,二手家具定价混乱、无售后保障、可供选择产品数量较少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一市场交易过程往往多有阻力,难以畅通。
业界建议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力
对于当前消费者存在的顾虑,企业近年来通过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流程和回收渠道以及清晰的规则和标准来提高消费者体验观感。例如,头部家居卖场依托自身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根据回收旧物的功能和外观完整性,将其分为可二次售卖旧物和报废旧物,如二次售卖旧物由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和各门店前置仓二手交易中心售卖,报废旧物则由分店进行拆解、分类变卖或转运至当地垃圾处理厂。又或者不同细分领域的家居企业,与电商平台共同组建“以旧换新”绿色联盟,围绕全品类、全渠道、全品相等提供上门、拆旧、搬运等免费或限时优惠服务。
冯斯静表示,在政策暖风的催化下,企业不断推出的“以旧换新”活动既能让利于民,让消费者享受到一定实惠,还能加大门店的引流力度以及助力营造消费者绿色环保家居氛围。但想要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仍需生产企业、家居卖场、回收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联动发力,提升供给质量。只有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与各方主体形成绿色循环闭环,企业才可能实现有效且持续性的盈利增长,而这对于行业来说,并非一日之功。面对行业当前的诸多利好政策,也建议企业不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而是要瞄准行业发展趋势,找好自身定位,这样才能够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成为“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