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送前报个低价,送去后就说毛病一大堆,得加价。”看着送检后反倒黑了屏的手机,何先生有些气不打一处来。
近年来,伴随着线上维修服务的兴起,不少商家也顺势推出了电子产品上门维修、寄送维修等服务,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不过,有消费者发现,寄送维修手机过程中的“坑”还不少。
手机寄送后,维修报价翻十几倍
何先生使用的是折叠屏手机,折叠处的外屏因长期使用出现破损,不过并不影响使用。对比了线上和线下的维修价格后,他最终选择淘宝上的一家店铺寄送维修。为了厘清责任,他还特意拍摄了照片、视频记录自己手机的情况,并几次跟淘宝商家确认价格,“商家说外屏价格就100元左右,我这才把手机寄了过去。”
然而,过了几天,对方反馈称维修时引发内屏损坏,需要再付1900多元,这让他十分不满。“怎么翻了十几倍?我换个新手机才2000多元。”何先生要求恢复原样,商家又称“不修就恢复不了”,由于何先生拒绝再付费,对方便把手机寄了回来,可到手的手机已然完全黑屏,根本无法使用了。
另一边,面对涨价选择继续维修的方先生也陷入了困境。“原本报价150元,结果到那边后说更换主板要600元。”为了避免后续麻烦,方先生同意这家店铺继续维修。然而,等手机送还时他才发现,原本损坏的扬声筒和麦克风倒是修好了,可指纹解锁、外接风扇、导航系统等却无法正常使用了,“我去找店家,跟我说换主板就是会导致这些问题,维修前怎么不说呢?”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线上手机维修的投诉不少,还有消费者在知乎等平台上揭露线上手机维修的“套路”,除了低价吸引消费者把手机寄过去之后再加价外,还有人发现换新的零件质量根本不过关。如方先生事后另找人维修时就被告知,花费600元换的主板其实是个“二修货”,“说白了就是一个修了好几次的产品,但我也没证据去追责。”
上门维修方便快捷,是否真的靠谱
然而,两周后,手机屏幕突然出现了几条黑线。王女士立马联系了闪电修的客服。这时,客服告诉她,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已经超过了2周的保修期,平台无法提供免费的维修服务。“平台上不是宣称一年质保期吗?”王女士想起来,为了避免纠纷,自己当时主动向维修人员索要了维修合同。她找出合同,仔细翻阅发现,里面“第十二条”的确写明,在保修期内,花屏、出现线条、阴阳屏、黑屏、出现背光亮点、漏光严重、支架分离、触摸不良问题的,付款后14天内可免费更换,超过14天后则不予保修。
“这不是格式条款吗?维修前工作人员也没有主动告知我相应的风险。”王女士还是有些愤愤,呼吁平台可以更加规范,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告知消费者。
线上服务,如何“避坑”?
随着电子产品的各项服务向互联网平台转移,问题还在不断涌现。有消费者试用了顺丰丰修的手机回收业务,上传至平台后估价1200元,可送达后对方却将价格压至844元;还有消费者在黑猫平台反映,使用顺丰丰修回收手机,寄送前明明已在快递员见证下当场清空数据并关机,结果送达后对方却以“整个屏幕损坏”为由不予回收,导致“钱机两空”……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消费者的体验大打折扣。作为消费者,如何规避线上服务的各种“坑”呢?
对此,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泽若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线上维修服务和后续经营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选择有资质的、正规的、明码标价的经营者,必要时应当进行资质核验。
“线上维修很多都是一键下单,消费者和商家没有特意去签订维修合同,那么此时双方的沟通记录就至关重要。”刘泽若认为,有效的沟通应当囊括上述法律条款中的内容,越细致越好,“我们在前期的实践中发现,细致一些的顾客还会对维保责任的承担及维保方式,更换零件的具体品牌、型号都予以明确约定,这对于后续维权是有帮助的。而且,消费者要格外留意商家提供的是否属于‘格式条款’,经营者要承担对格式条款显著方式的告知义务,如果格式条款中有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的条款,按照规定属于无效。”
多知道点
维修手机需要注意什么?
推荐首选该手机品牌的官方渠道
手机开启“维修模式”
现在不少手机都有“维修模式”,帮助用户在维修时保护手机隐私。以华为手机为例,只要在“服务”应用中找到“快捷服务”,然后点击“更多”,就能找到“维修模式”的功能了。
提前备份保存个人数据
如果选择寄送维修的方式,注意提前备份手机中的个人数据,并取出手机卡。最好是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再寄出,避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提醒:手机里尽量不要放身份证、私密照等照片,如手机中含有私密信息,一定要设置安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