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看,杨浩涌的确幸运地赌对了一个好方向。如今在全美的手机搜索中,排名第一的不是Google,而是Craigslist这家分类信息网站。虽然这个技术简单的网站基本都是文本信息,但按所有英文网站的浏览量排名,它排名第7位。
像大多数“复制者”一样,杨浩涌也做足了适应中国本地市场的功夫,但结果依然让人意外。据调查机构AIMGroup估计,Craigslist2009年的营收额超过1亿美元,其他更乐观的研究机构则估计是3亿。但这家美国的著名网站只有40多名员工,办公楼仅是一栋3层楼的公寓。而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华夏科技大厦里,赶集网已经占据了半层楼的空间,两大间办公区里坐着300来名员工。杨浩涌对《第一财经周刊》称,赶集网去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上千万人民币。
但也仅仅是这上千万人民币。
人们爱上Craigslist是因为这个网站的信息足够多和有效
在创业气氛浓厚的硅谷,杨浩涌此前的4年间也雄心勃勃地组过团队、写过数次商业计划书、见过VC,但通常在一次见面后VC们就了无音讯。但当他这次拿着复制Craigslist的点子去找风险投资人时,投资人第一次表现出了兴趣,并建议他赶紧回国,着手这个需要的启动资金并不高的项目。
拿着从朋友那儿凑来的10万美金,杨浩涌在2004年12月底回到北京。在美国呆了5年,“对中国互联网一点儿都不懂”的杨浩涌最开始几乎原原本本地把Craigslist搬了过来,这个网站一开张就有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分站,还有包括交友、票务在内的8个类别。但按照杨每个月花5万、先坚持16个月的预算计划,这家资金紧张的小公司这时只有10个员工,只能匀出两个人在各个网站论坛上发“我在赶集网租到了房子/卖掉了电视”之类的推广帖。人力有限而目标太多,导致每个类别的推广力度都不够,都只有少量帖子,访问量增长缓慢。
原本以为自己是市场首入者的杨浩涌发现,当时不仅已经有一家叫做“站台”的分类信息网站做得不错,而且新浪和eBay都正在进入这个领域。杨浩涌的赶集网在2005年2月正式上线后不过一两个月,与它面貌相似的网站就已经多达两三千家。
这正是赶集与作为分类信息网站鼻祖的Craigslist所处环境最大的不同。1995年成立后,Craigslist在头5年内一直没有收入,也就没有看到商业利益,也没有继而跟进的模仿者与其争抢用户。但杨浩涌却无法以不徐不疾的态度来经营赶集,他必须考虑如何超过一大批同类型的对手,抢先把人气的雪球滚起来。
作为Craigslist资深用户的杨浩涌琢磨,人们之所以爱上Craigslist,是因为他们想干某件事时,这个网站的这类信息足够多和有效。杨浩涌此后开始只把人力投在人气最旺的三个类别:租房、二手、交友。
赶集网和Craigslist:不一样的推广方式
这类做法见效明显,杨浩涌发现,每发完一千张宣传单,赶集网的新访问者就会增加数百个。由于这类走街串巷的事情只能在北京做,杨浩涌干脆把精力集中在北京,而在上海和广州网站发帖推广的事情停了下来。
赶集网:与Google的合作使之成名
当时,恰巧Google正打算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政府彼时还不允许外资公司拥有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牌照,Google因此需要一个中国合作伙伴。杨浩涌在Google工作的两个朋友,也是赶集网最初的两个筹资人,很快就为两方搭上了线。Google和这名在硅谷工作过的耶鲁毕业生聊得很投机,2006年初,双方成立了一家叫做谷翔的合资公司,运营Google.cn域名。赶集网则可每年从这家合资公司的收益中分得一部分。
在这个短期内无钱可挣的行业里,绝大多数分类信息网站则由于缺乏资金和推广而荒芜。如今,全国性的分类信息网站已经不到10家。
更多垃圾,更多人工
除了推广费用更高外,在中国进行这门生意的艰难之处在于,所需的人力成本也更多。
赶集和Craigslist的用户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最在乎的事情就是信息是否足够多,以及真实有效。以租房为例,除了上赶集、58同城这种网站外,期盼找到个人房源的人们还愿意在水木清华BBS的租房版、豆瓣的租房小组这种连朝阳区海淀区都不分的地方,一页一页地翻找帖子,就是因为中介更少、信息更真实。
这件事情是如此重要,但杨浩涌就没那么好命。以租房信息为例,在美国,成为一名房产经纪人意味着他有远高于个人租房者的信誉,因而没有人愿意冒充个人。但在中国,房产中介们向来口碑不佳,并且因为要收中介费而招人讨厌,他们因而更愿意冒充个人发帖。而且,发布招聘信息,向应聘者先收几百块报名费,而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骗子,在中国也更多。
在中国,销售员是必需的
赶集网在2007年招聘了几名销售员,开始尝试销售。一年后,认为自己的流量和用户数已经足够大,也证实了从房产、招聘、生活服务上确实能招来客户后,赶集网招聘了20多名销售,并在一年后扩展到近40人。
2009年上半年找到新的风险投资后,赶集网打算快速扩张,来证明自己的投资价值。但投资蓝驰创投提醒杨浩涌,快速增加人手常会带来危机。对每单生意只有几百块的赶集网来说,每一点销售额的增加都伴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长。杨浩涌称一个老手能创造的销售额,通常是新人的3到4倍。
但近200名销售中,仅北京市场员工就占去了一大半。杨浩涌打算未来发展代理商,来解决销售员太多的问题,但至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赶集网将像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自己做直销。
这意味着赶集网将招入更多的销售员。在其现有的办公楼下,赶集网又新租下半层写字楼。这两个还搭着粉刷墙壁的木梯、看不出有什么特点的房间,已经有了与其楼上的单元的相似之处,就是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