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绪、认知和语言(即感觉、思考和交谈),这三个系统是关乎到我们自身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在这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但是往往被忽视因素:那就是在早年期间对于自身情绪的表达(即用语言表达感受)和我们的自我意识。
因为将情感言语化可以帮助我们调节紧张的情绪、自我安抚以及自我反省。正如AnnyKatan所说的:“如果孩子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他就会学会延迟自己行为。”那孩子是如何获得调节情绪和自我安抚的能力呢?先天因素(气质类型)和后天的教养(成长环境)都会起到一定作用。在教养方面,一个冷静、有同情心的照顾者比一个反复无常、态度强硬的照顾者更有可能把自己的习惯、品质传授给TA的孩子。孩子们倾向于内化和使用父母提供的模式。正如心理学家JohnGedo所指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孩子试图内化父母的模式而带来的。
有一些父母很自然地的就可以理解孩子的情感并作出回应;有些父母能够准确地给孩子的感受贴上标签,这就更有帮助了。但是,如果孩子的感觉被贴上错误的标签,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DanielStern将语言描述为一把双刃剑:人际间可以共享语言,但同时也会有不同的误解和主观判断。很多精神疾病和临床心理问题都涉及到对感受的错定义和误解。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在脑部功能中,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是情感和感受的中心区域;语言表达是由大脑皮层来执行的。所以,有些人把谈心理咨询描述为一种“增强杏仁核皮与大脑皮层之间连接的方式。”
我们不妨拿野生儿童(野孩)做个例子。这些孩子一出生就因为一些原因跟父母分离了,往往是被狼或者熊之类野兽叼走后被当成自己的幼崽来抚养长大。所以,他们在青春期之前很少与人类接触。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尤其是建立情感和语言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似乎在青少年早期就开始衰退。这是野孩如此注重行为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紧张情绪和行为冲动不受自己控制。他们不仅是没有社会化,他们也没有内化人类在日常交流中的行为方式:即他们根本没有利用语言的力量与他们的内心进行联系。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利用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连接语言和情感,可以有效减少心理方面问题发生的概率,也可以有效促进人格结构的发展。这样的好处是丰厚的: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行为决策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有大量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资料倾向于支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即对情感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有效性,尤其是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式。实验研究发现,与不使用语言表达情感相比,使用语言表达(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可以减少人们痛苦的感受。此外,大脑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对情感进行命名和解释可以有效减少边缘系统中杏仁核的激活度,同时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强度。
对于情感、语言和认知的使用,在探究和理解人际间的情感世界也具有重大作用。这里的关键因素是可以对其他人进行共情理解。这对于养育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和临床工作都很重要。我记得有次送女儿上幼儿园,在班级门口看到过一个小女孩和她奶奶情景。小女孩满头大汗,她挣扎着想要脱下自己的外套,说:“奶奶,我好热”。奶奶却裹了裹身上的大衣回答说:“不热,你怎么可能热呢?现在可是冬天,这里一点都不热。赶紧穿上你的外套,不要着凉了!!!”所以,那位奶奶根本无法理解它孙女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总之,将感受、语言、认知相联系起来的惊人之处,就在于一个人可以在生命的早年就开始。就个人的性格结构而言,这样的好处是非常大的。这可以促进孩子的情绪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抚能力;增加孩子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感知,激发他们的行为;帮助父母们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有自己需要被看见和认可的内在的情感和内心生活需;促进更准确的儿童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