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心理学爱好者对心理治疗非常感兴趣,认为心理治疗询师用三言两语就达到治疗心理疾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但是,心理治疗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它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是情感疏导。
二是认知重建。
当事人的观念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影响着当事人的情绪变化、身体反应和外在表现。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因为当事人的观念和对问题的错误解读,是不合理的观念、想法和负面情绪、身体反应、外在表现恶性循环的结果。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引导当事人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更加辩证、全面、发展的看待问题,必要的时候给当事人提供新的观念和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并且经过大量的自我认识和认知重建,来养成新的思维习惯和观念。当事人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背后的观念改变之后,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类似的事情,当事人就会有更为合理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外在表现,也就意味着症状的减轻和消失。
三是习惯养成。
四是心智成熟之旅。
五是面对和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心理困扰的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当事人逃避了一些生活、学习、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然后自己定义一个无法解决也不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解决,试图通过超越和战胜自己,重拾面对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心理咨询师需要和当事人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要有耐心和策略。并以此为当事人创造成功经验,提高当事人面对生活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勇气。
心理咨询治疗中,如何避免说教的方法
(1)避免“直说”。在咨询治疗中,当事人出现了问题,你也许一眼就看出了“原因”或问题的实质在哪里,但不要直接给他说出来或指出来,你应该引导他、点拔他自己去看出来或悟出来。因为你直接给他指出来或告诉----特别是告诉他那个道理,这样当事人对这个“道理”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或者说根本就没用,当事人“迷”没不是迷的整个“道理”,很可能是这个“道理”的一些小环节或细节,因为一个“扣”没解开,就可能被你的情绪之网网住。这个时候是你说(引导)他做-----教他解扣,不是帮他解扣。有时候你陈述了那些道理,当事人还烦呢?偶花钱不是来买这些偶就明白了道理的。所以,避免说教第一点,避免直说。
(2)“放平”自己。在咨询治疗当中,治疗师应该对当事人-----“懂你”。他的目光应该与当事人的目光在一个水平线上,朝向同一个方向,只是治疗师要看得应该比当事人远的多而已。如果治疗师不能放平自己----特别是不能调整自己的目光与当事人目光于同一水平线时,即易出看问题的偏差和不同步现象。高,则犯说教问题;低,则解决不了当事人的问题。所以------对于当事人,懂你----最重要!懂后,自然就会放平自己,同当事人在同一水平上了。也就自然没了说教问题了。
(3)迂曲一下。第一条说了治疗师看出的道理或问题不能直说。我们不但不要直说,有时为了自己当事人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应该,有意“迂曲”一下呢,故意让当事人-----“柳暗”-----然后“花明”-----最后到那“村”呢。这样穿过狭窄的巷道----眼前就会有突然放阔的感觉,非常美好。曲径通幽-----想想看,如果“幽“后是“大光明”……你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就要让当事人去体会和碰见这样的感觉!所以在治疗当中,不妨就迂曲一下,这样“说教”没了,乐趣来了。不错的。
(4)打个“比”。这里的“比”字,有三个含义,一是比兴二是比方,三是比喻。在咨询治疗的开始,我们往往找个话题引起开始,这个“引子”如果这找的合理对头,对心理治疗咨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它就象写诗时的“比兴”一样,欲言此,先言它物,由此及彼,过渡自然,还能衬托诗境呢,心理治疗的开头就可以借鉴它,这样会增加心理治疗的乐趣,将自己的治疗显得的柔和近艺术化。避免心理治疗的要、枯燥感。在给当事人认知能量引导时,如果对方不能明白,你就打个比方,启悟他,让那个两个相似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让那其中的“道理”突兀出来,让当事人去感受,并感受到。我想这种治疗绕有兴趣,就可避免直拉说教问题。打比喻和打比方差不多。只是比喻更多的意味是“喻”,有隐含的意思,它更多的主要是让当事人去悟------当然,“悟”有难度,一但明晓,效果和感受就非常好。这就象在黑暗中呆的久时----见到阳光的感受就会更渴美一样。不再多述。
(5)当个“向导”。治疗场景以外,当事人把他的心理指针指向外部;到了治疗室-----心理治疗师就把他的心理指针调整指向内部了。在当事人的日常生活中,当事人跋涉旅游自己的现实世界----向导是他自己寻找的人;在心理治疗场景中,当事人就把他的行为方向指向自己精神世界内部-----由当事人和治疗师一起探索他的内部世界。在探索他的精神世界----进行他的神秘的精神之旅中,治疗师只是个“向导”,决不是“背”起孩子旅游的父母,这点得清楚一下。清楚了就会角度模糊,更不会犯说教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