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热线上下来,和一位武汉市民聊了30分钟。"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最近她有了一个新身份,除了新疆大学心理中心教师、自治区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外,她还是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通过一根网线,将她与3280公里之外的武汉市民连接。
疫情之下,患者突遭染病,家属失去至亲,医护高压工作,居民窝在家里,工人不上班,学生不上课……公众在这种非正常社会状态下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专业心理咨询师也陆续加入了这场防疫大战。
勇敢的患者和家属:坚强之后,一定要来找我做哀伤处理
吴敏
来自湖南的彭萍和吴敏一样,是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她本职工作是一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最近不少求助者都是出院的确诊患者。"彭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彭萍
患者痊愈出院,在家人陪伴下,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好转。"但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无论他们怎样为了鼓励家人而坚强,我都建议他们积极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要及时做哀伤处理。"吴敏说。
疫情下,诸多家庭有亲人因感染新冠肺炎逝世,或者其他原因过世,均无法及时与亲人告别,而且一些家属为了撑起整个家庭,必须坚强,给亲人以信心,抑制悲伤。
"他们都是好样的。"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但我也很担心,目前他们用另外一种坚强的方式掩盖了哀伤情绪,这样会激励家人战胜疫情,但从我们专业角度来分析,遇到至亲逝世,"每个人其实没那么坚强,后续需要去做哀伤处理,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与亲人好好告别,将这种哀伤都释放出来。
但吴敏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判断,等到疫情结束以后,一线医护人员们心理问题会被凸显出来,"因为任何非正常状态下都有一个规律,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从一线下来以后,希望各地要有配套的心理辅导支持。"
"憋坏"的家庭关系:亲子摩擦不断,急需心理疏导
北京建筑大学社会工作系教师王伟也是该热线平台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他的来访者中,最多求助内容是关于家庭摩擦的。"受疫情影响,孩子不能正常上学,父母不能上班,一家人待一起久了,摩擦不断,时有口角,无处发泄时,家庭关系会出现问题。"
王伟
王伟说,针对这种情况,她会倾听他的焦虑,与他产生共情,并建议他先感受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焦虑所在。"我发现他有一群好朋友,在和他们聊天之后,情绪就会好一些,这就是我与患者一起共同找到的方法。"
"这样有严重摩擦的家庭建议他们来找我们做心理疏导。"吴敏说,她还向记者演示了专业咨询师的疏导过程。
比如,遇到一名高三学生,在家无法自主学习,高考近了非常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目标大学,进而把这种烦躁发泄在父母身上,怎么办?吴敏说,在与他产生共情的基础上,我会告诉他发现了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一面,这是过去一直忽略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觉察,同时他的焦虑也是积极向上的表现。
下一步,我会询问他有没有过曾经靠自己学习某些技能或知识的经验,和他共同探讨这部分的记忆,在探讨中找到解决方法。
"在与父母、同学、老师难以达成平等探讨时,我们心理咨询师就会和他平等互动、剖析问题。"吴敏说,这种平等感,会让求助者感觉到我不是给你讲道理,而是双方共同探讨,在探讨中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求助心理咨询师是强者的表现
"倾听、共情,然后找到来访者正向积极的一面,反馈给他,他的心理问题通常会得到一定缓解。"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因为任何消极情绪背后都有他积极一面。
吴敏说,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有"双重耳朵",一方面会看到来访者所倾诉的问题,另一个方面会看到问题中积极正向的东西,察觉后反馈给来访者。"求助者会感觉不一样,所以心理咨询师共情理解他之外,还会给他灌注希望。"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马红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月31日该校就开通了心理热线平台。后来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发出号召,短短3日就依托原有平台,搭建了一个新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汇聚了全国4000多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目前每日可接受来访者的能力是1000人,但实际接到的只有500人,她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类人员都可以积极来向平台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通过这一根根网线,专业人员会帮助大家解开一个个心结,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