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一家五星级酒店会场内,几百位身穿白衣的人席地而坐,他们时而伸展四肢,时而静坐冥想,时而哄堂大笑。
这是一场以身心灵疗愈为主题的训练营,主讲老师来自中国台湾,她挽着发髻,仙气飘飘,擅长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台下学员的情绪。
01
红利喷涌
坊间传闻,iPhone正是乔布斯在禅修之时获得的灵感。
奔腾年代的硅谷,冥想是一种显学,几乎所有叫得出名的CEO和投资人,都在通过冥想来缓解高压工作带来的焦虑,改善大脑的健康状态,甚至你不冥想,你都不算硅谷圈的精英。
疗愈产业的本质是提供情绪价值,心理疏导,更高层次是改变三观,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教人如何在变化无常的社会里“心安”。
而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内卷竞争加剧,国人的情绪问题愈发凸显。这让:
中国人的生命课题也开始从“如何生存”过渡到“如何幸福”。
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我国已有抑郁症人群数量高达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超2800万人,占总数的30.28%。
上海、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六省的抑郁患病率都超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则显示,2022年我国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几乎是每7个人里就可能有1人患有焦虑。
中国的疗愈产业正处于井喷式发展的前夕。
八个字描述产业现状,那就是:红利喷涌,供不应求。
02
心理咨询师下海潮
最先吃到疗愈红利的是心理咨询行业。
2020年至今,我国心理健康赛道共完成84起融资,多家公司已走到B轮及之后,包括简单心理、壹心理、壹点灵、昭阳医生、好心情等,融资金额从几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行业红利之下,大量心理学咨询师也正在“网红化”。
诸如武志红,曾奇峰,李松蔚,陈海贤……这些心理学领域的教授专家正在成为百万大V,不仅拓展了服务边界,也拓宽了心理咨询的变现方式。
他们走出咨询室、走进直播间,从“老师”变成“老板”,这或许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里最独树一帜的“心理咨询师下海潮”。
不只是头部的心理学家,腰部的心理咨询师也在抓住机会变成超级个体。
他的变现方式主要是课程培训,单价高达近万元,每年的收入在千万级别。千万营收,仅仅需要一个手机,这在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室是不可能的。
当然,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室,也忙得热火朝天。
据统计,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每天有1000多人来访,日门诊量是1990年代的20倍。来访者求助的问题除了心理方面的困惑,还有职业规划、亲密关系、原生家庭等。
当下的中国,心理学已经成为显学,抖音、B站、小红书这些主流媒体平台上,心理学往往独占一个板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用心理学疗愈自己的创伤。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等心理学大师的冷门著作也正在成为人们的床头读物。
但火热的心理咨询似乎还谈不上是疗愈产业的全部。
换言之,心理咨询的池子太小,接不住喷薄而来的疗愈大潮。于是中国出现了和美国类似的情况,多元的疗愈产品和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注定会诞生。
03
万物皆可疗愈
颂钵音疗(SingingBowl),是通过敲击“钵”这种乐器,来更好地完成冥想,它有辅助睡眠、缓解焦虑等作用。
颂钵音疗的客单价,低的几百元,高的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即便按客单价从888元、3000元到5000元不等计算,一家线下颂钵音疗团队,每月举办几场,也有可能收入突破百万级。
小笑之所以辞去高薪工作投奔颂钵音疗,看中的也正是这飞速增长的市场。“消费者需求非常强烈,但是市场上高质量服务团队还处于稀缺状态。”
需求强烈但供给不足,当一个市场处于这样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红利期,而疗愈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部分产品形态是体验性的服务,是典型的轻资产模式,这注定它是个暴利生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仅仅是一个颂钵,当然满足不了蓬勃的需求,于是疗愈市场开始各种概念横飞,只有你想不到的模式,没有你找不到的玩法。
从气味入手的芳香疗愈、从绘画入手的曼陀罗疗愈、从占卜入手的塔罗疗愈、从水晶入手的水晶阵疗愈、从肢体动作入手的舞蹈疗愈、从旅游入手的旅游疗愈……
著名演员郝蕾就开办了戏剧疗愈的工坊,价格从8800元到36800元不等。
除了上面这些直接提供疗愈服务的公司,疗愈的大潮还席卷到了传统制造业,为了蹭上热度,很多制造企业也在开发“疗愈+”系列产品。
一张侘寂风冥想专用垫,可以卖到2280元;
一本用来“清理能量”的感恩日记本,可以卖到51元;
一个印有“零极限清理水杯”的马克杯,可以卖到121元;
似乎贴上疗愈的标签,消费者就默认产品的价格可以翻几倍。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手绘班,加上疗愈概念后,原本几百的客单价可以提高到8000。
这是一个万物皆可疗愈的时代。
疗愈产品需要创新,消费者的需求本来就是个性化的,服务也必然会跟着多元化,但随着市场热度的陡增,有一部分商业模式的走向却开始离谱起来。
04
乱象滋生
一根蜡烛能卖多少钱?你可能想象不到。
5888元。
这是一个叫做“魔法蜡烛”的疗愈产品,这种魔法蜡烛一般有多种类型,包括招财富、旺桃花、情侣复合等等。
并且,这个蜡烛是不会邮寄给你的,而是帮你代点。据说她会布一个“魔法阵”,点上蜡烛帮你实现愿望。
这样一个听起来离谱的疗愈模式,却有不少人参与。甚至有网友为了和伴侣复合,前前后后给疗愈师支付20万元,最后当然还是没什么效果。
这只是疗愈产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一个名为“霍格沃茨凡学贵妇分校”的身心灵社群,提出一种理念:金钱需要流动,花钱越多,人的能量会越高,能量越高,赚钱越容易。如果你赚钱很辛苦,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能量层级太低。
这套话术充满逻辑谬误,但却获得了一大批忠诚的拥趸。
在这套“贵妇理论”的指导下,社群里的学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买买买,而且不看价格,不用优惠券。她们频繁出入五星级酒店、豪华餐厅,打豪车出行,在她们眼里爱马仕、LV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取悦自己的“高级能量”。
还有学员在被疗愈师怂恿之下,购买一只价格几十万元的手表,她被告知“这个手表必须买,因为戴在手上,你跟产品经理讲开发需求,底气就足了”。
在“钱越花越多”这套逻辑的PUA下,大量学员走向了负债的窘境,而讽刺的是,社群的组织者们赚得盆满钵满,还把社群的入门费从999元涨到了2999元。
供给端的低门槛,加上需求端的盲目轻信,共同造就了疗愈市场的乱象。
在这套模式里,没有交付标准,充满个人崇拜。
某种程度上,身心灵疗愈产业和邪教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
2024年3月1日,一部名为《周处除三害》的电影上映,电影中男主角陈桂林,被灵修组织洗脑,贡献出自己全部家产,在意识到自己被骗以后,他选择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电影最终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证明很多人是有共鸣的。
毕竟这几年,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被疗愈产业割韭菜的案例。
就在电影上映的同一个月,《人民公安报》发文表示,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查处借“灵修”等旗号从事非法培训活动的公司机构,将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疗愈产业市场规模巨大,但本质上还是高度离散市场,充满了个性化的中小企业和超级个体,没有巨头能够赢家通吃。再加上市场大、供给散、门槛低,就更注定了必然的过程:
风气乱。
所以,这个行业注定会乱一阵子,然后由乱而治、由治而兴,吹尽黄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