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导游资格《导游业务》第七章导游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导游语言是运用于导游服务的语言,它是一种具有鲜明职业特点和倾向的语言。在导游服务中,导游服务的效果从语言角度说,不仅取决于导游人员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导游语言艺术的运用。所以,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不仅要练好语言基本功,而且要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导游语言艺术。

第一节导游语言艺术的功能和作用

导游语言艺术是导游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贯穿于导游交往、导游讲解、问题处理和生活照料等导游服务的各个领域。因此,导游人员学习和掌握导游语言艺术对做好导游服务工作至关重要。

一、导游语言的概念与特点

(一)导游语言的概念

导游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导游语言是指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服务所使用的口头语言,即导游人员用来进行导游讲解和与游客进行信息沟通、思想交流、表达感情、传播文化时使用的一种富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广义的导游语言是指导游人员为做好导游服务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所有具有一定意义并能引起互动的信号。它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而且包括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其中书面语言包括景点文字介绍、导游图说明,旅游活动日程等;体态语言包括目光语、手势语、微笑语、姿态语、服饰语、首语等。在导游

活动中虽然主要使用的是口头语言,但广义的导游语言也常有应用,因为只有这样,导游人员才能更加灵活机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实现同游客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导游讲解和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导游语言的特点

导游语言同其他几种语言相比,如公关语言、课堂语言、戏剧语言等,具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宽”“活”“美”

“宽”是指导游语言的语域很宽,即它涉及的语言领域比较宽广,上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下至居民生活、逸闻趣事。导游语言的这一特点要求导游人员不仅知识面要广,而且要掌握多种多样的语言建筑材料——词汇及其应用。

“美”是指导游语言的表达所具有的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导游语言的美,一方面是客观旅游景物美的直接反映,即客观景物的美需要导游人员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游客审美需求愿望的体现。虽然不同游客的审美动机和要求不尽相同,然而,一般说来凡是美的事物都会令人心情舒畅,产生美的享受。由此观之,导游语言的美是由客观景物的美和游客的审美需求共同决定的,是旅游活动实践的必然反映。因此,导游人员无论是在导游讲解中还是在同游客的日常交往中,其导游语言不仅要体现美的要求,而且还应根据游客的不同审美需求、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利用导游语言去引导游客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例如,武陵源的地貌景观十分迷人,游客到此均赞叹不已,但是如果没有导游人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游客的美感往往只停留在欣赏拔地而起的奇秀石峰的审美知觉阶段,即悦耳悦目的层次上,而一经当地导游人员将其地貌景观的形成与各种传说结合起来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游客就能比较好地领悟到深刻的意蕴,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进入悦心悦意的层次。

二、导游语言艺术形式

(一)导游语言艺术的含义

导游语言艺术是众多艺术中的一种。作为艺术,它同其他艺木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作为语言艺术,它叉同其他语言艺术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反映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并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导游语言艺术就是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来综合反映上述共性特征的艺术,具体地说,就是导游人员为提高讲解的效果和树立良好的导游形象所表现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即根据游客的不同情况,将确定的讲解(或交谈)内容,用易为游客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二)导游语言艺术的主要形式

导游语言艺术形式是根据语言的不同使用领域、目的和方式来划分的表现式样。例如,按使用领域可分为导游讲解时的语言艺术形式、导游人员与游客经常交往时的语言艺术形式等;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激励游客游兴的语言艺术形式、劝导说服游客的语言艺术形式等;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口头语言形式、书面语言形式、体态语言形式。不同的导游语言艺术形式,所选择的语言材料的倾向是不同的,因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上述三种导游语言艺术形式的分类中,最为普遍的是按使用方式进行的划分。

1.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以说和昕为形式的语言,其规范的构成应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口头语言从实用功能上分为交际用语和导游讲解两大类。其中,导游讲解是导游语言中最能体现职业特点和语言水平的表达形式,也是语言活动在旅游行业中最具变异功能和特点的言语形式。在导游活动中,口头语言使用频率最高。

(1)导游的口头语言从用途上说,可分为演说型、介绍型、解说型和描写型等表达方式。

①演说型:是突出“演讲”二字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用于导游演讲比赛,其特点,一是语句较整齐,句式大体一致;二是音节和谐,有节奏感。例如:

祈年殿中o地面有一块龙凤图案的天然大理石,其表面墨色纹路颇像一条行龙和一只飞凤。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嘴、眼、羽毛清晰可辨,此石被称为“龙凤呈祥”石。

这段文字的音节比较整齐匀称,带有“对仗”的风格和“排比”的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介绍型:是突出“说明”二字的语言表达形式,多用于景物的外形、历史沿革、性能、功用的叙述和游览日程安排的说明,其特点是语句随意、平和、通俗易懂。例如:

(北京天坛)丹陛桥上面用石条分出左中右三条路,以前中间的路谁也不能走,是供“上帝”使用的;左边的路是皇帝专用的路,称为“御道”;右边的路是王公大臣走的。今天,各位想走哪条路都行,想当什么就当什么。

这段文字说明丹陛桥上三条路的功能,语言平白,没有过多修饰。

③解说型:是突出“解说”二字的语言表达形式,多用于专用词语的解释、景观蕴含的深奥文化内涵及某种特有技能技巧的解说。例如:

(北京天坛)天库中有一著名声学建筑回音壁。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面的墙边,相隔四五十米说话,可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原因是这座弧形围墙是用澄浆磨砖(一种特制的砖)对缝精I砌筑,墙面坚硬光滑,成为声波的良好传导体;墙体精确的圆弧曲率不仅保证了声波连续向前传递的功能,还有效地降低了声波的损失,所以,人在东边说话,声音可以通过墙体清晰地传到西边。

这段文字解说了回音壁回音的奥妙所在,让游客了解回音形成的原因,从而增加游览的兴趣。

④描写型:是突出“描绘”或“描述”二字的语言表达形式。“描写”的作用是将看似普通、平淡的景观、景色、景物描述得绘声绘色,从而引发游客的想象。描写的对象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描写的手法和技巧,一是用较多形容词进行直接描述,二是采用修辞手法的间接描述。例如:

(桂林漓江)杨堤翠竹是漓江风光中的著名一景。江到杨堤,青峰锁江,碧水萦回.晴岚紫气,翠竹垂岸,农舍半现,炊烟袅袅,云飞雾绕,如虚似幻,犹如一幅格调高雅的中国画。

这段文字从立体的视角描写了杨堤风光的优美,给游客以美的享受。

(2)导游的口头语言从表现形式上说,可分为独白式和对话式两种

①独白式。独白式是指导游人员讲,游客听的语言传递方式。在导游活动中,在许多场合如致欢迎辞、日程宣布、景点介绍、专题讲解、致欢送辞等都采用这种形式。独白式的特点是:

第一,目的性强。导游人员心里十分清楚讲话的目的是什么,有的是进行情况或情景介绍,有的是为了联络感情,有的是为了解释或说明问题。

第二,逻辑性强。独白式语言表达一般在讲话前有所准备或构思,因而层次较为清楚,逻辑性较强。

第三,针对性强。导游人员独白式语言表达的对象是游客,因而在态度上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在阐述内容上以满足游客需要为目标,在方式上因游客的情况而变化,在语言使用上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因此,它同演讲不同,既没有长篇大论,又不完全以个人的观点、看法为依据,而不管听众能否理解和接受。

②对话式。对话式是指导游人员同游客之间进行交谈的语言传递方式,如问答、商讨等。对话式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语言比较简洁,有时只需只言片语,有时句子不一定符合语法,也可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这是因为在交谈时,双方处于同一语境,对于对话的背景有共同的认识,加上表情、手势的辅助,双方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2体态语言

(1)首语

首语是通过头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它包括点头和摇头。一般说来,世界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以点头表示肯定,即同意、认可、赞成、满意等,而以摇头表示否定,即不同意、不赞成、不满意等。但是在一些国家如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因民族习惯的差异而刚好相反,即“点头不算,摇头算”。

(2)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来传达信息和进行交往的一种体态语言。有的手势语是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有的表示某种含义。手势语主要表现形式有握手、招手和手指动作等。与有声语言一样,导游人员在运用时应使用表示尊重、欢迎、理解等含义的手势语,而不能使用表示命令、侮辱之类含义的手势语。

①握手语。握手语是交际双方互伸右手相握以传达信息、表示感情的手势语。其含义有:在初次见面时表示欢迎,在告别时表示欢送,对成功的事情表示祝贺,对失败表示理解,对信心不足者表示鼓励,对支持者表示感谢等。

②招手语。招手语是一种在双方处于较远距离时以举手招呼来传达信息的手势语。其主要含义有表示再见、叫人等。叫人时手心要朝上。但是,日本人手心朝下是叫人过来的意思,而在欧洲则表示再见的意思。

③手指语。手指语是一种通过手指的各种动作来传递多种信息的手势语。其语义随着手指动作的不同而不同,既可以指人或事物,又可以传情表意,还可以有模拟象征的功能,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伴随语言,但是,由于手指语受各国文化的影响,同样的手指动作在不同的国家,表示的语义存在差别,甚至完全相反。导游人员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应根据其所在国度选用恰当的手指语,以免“势”不达意,引起误会,甚至适得其反。

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好”‘很棒”等赞扬之意,在新加坡表示最重要,在日本表示“男人…您的父亲~最高”,在韩国表示“首领”‘自己的父亲…部长”和“队长”,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表示“祈祷幸运”,在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印度表示“搭车”,在希腊表示叫对方“滚开”;伸出拇指和食指,中国人表示数字“8”,美国人用手指数数,拇指排除在外,引出食

指表示“l”,欧洲一些国家将拇指算在内,伸出食指则为“2”,在缅甸,伸出食指表示请求、拜托;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数字“2”,英国人表示“胜利”(呈“V”字形,即Victory);伸出食指向下弯曲,中国人表示数字“9”,日本人表示“偷窃”,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墨西哥表示“钱”或询问价格、数量多少;用拇指和食指弯曲组成一个圆圈,中国人表示数字“O”,美国人表示“OK”即“是”“好”“对”的意思,日本人表示“金钱”,泰国人表示“没问题”,印度人表示“正确”,法国人表示“没有”“微不足道”.在巴西、希腊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则视之为“诅咒”或是一种粗俗下流的动作;伸出中指在新加坡表示被激怒和极度不愉快;伸出小指,日本人表示“女人”“女孩子”“情人”,在缅甸和印度表示要去上厕所,在泰国表示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轻或说对方是小人物。

导游人员在运用手势语时,必须注意:一要简明易懂;二要与讲解的内容协调合拍;三要节制使用;不要使用过频;四要避免使用游客忌讳的手势,如不要用食指指点外国游客和用食指点数游客人数等,因为这样是对游客的不敬,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3)目光语

目光语是通过视线接触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一种体态语言。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往往是通过其眼神折射出来的,如人们开心时往往眉开眼笑,而忧愁时则愁眉不展。俗语说“看眼色行事”,表明了在待人处事时要以对方的眼神所反映的心情为依据。导游人员在接待过程中,除了通过目光向游客传达信息之外,在导游讲解和同游客日常交谈中也要注意游客的眼神,以适时地调整讲解的内容或谈话的话题以及方式方法。为此,导游人员对目光语的运用要掌握好如下几点:

①目光注视的部位。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或同游客交谈时的目光在接触游客时应为平视,即视线应停留在游客的双眼与嘴部之间,给人以平等、自信、坦诚、认真的感觉。应该注意的是,导游员目光连续注视某一游客一般在1~2秒,以免引起游客的厌恶与误解。

(4)微笑语

微笑语是通过面部肌肉的活动而展现出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一种体态语言。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其语义基本相同。微笑语的语义通常表示高兴、快乐、赞许、感谢、友好、欢迎、欣赏、请求等,以及口头语言不便表达的无奈、难堪、拒绝、歉意、否定等。它不仅是人们发自内心情感的一种外部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交际世界语”。

在导游工作中,微笑是友好的使者,是成功交往的强化剂。导游人员经常面带微笑,不仅对游客是友好的表示,有助于缩小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距离,给游客以亲切之感,而且有利于营造同游客之间的友善气氛,取得游客的谅解(服务不到位时)、信任和合作。所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导游人员做好工作,树立良好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5)姿态语

姿态语是以身体姿势的静态或动态来传达信息和表现气质的一种体态语言。它包括坐姿、立姿、步姿和蹲姿。在人际交往中,优雅的举止和潇洒的风度不仅是人们礼节礼貌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是其情感的自然外露。它根源于人们的品质、修养、知识、能力等内在素质。在导游活动中,导游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美,坐无坐相、站无站相、走路大摇大摆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

第二节导游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导游语言艺术是一门活的艺术,没有固定的格式。导游语言艺术运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情况。从客观方面说,导游人员要准确地把握游客的心理以及所处的时空环境条件;从主观方面说,取决于导游人员敏锐的观察能力、审时度势的应变能力和积极的思维创造能力。然而,就导游语言艺术本身来说,要将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口头语言提升到具有较强说服力和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高度,其基本要求是:

一、准确、适中

(一)准确

准确是指导游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导游语言艺术首先应建立在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基础上。导游人员在向游客进行信息传递或导游讲解时,若使用的语言不规范,或传播的内容不科学,就可能引起游客的误解或误导游客,引起游客的不满和对导游人员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艺术水平越高其负面作用也越大。导游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

1.语音正确、清晰

语音即说话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包括音量、语调、语气和语速等要素。无论导游人员使用的是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还是外语,讲话时一要发音标准,二要口齿清晰。发音符合标准,听者不会引起歧义;口齿清晰,听者易于昕清、听懂。二者都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果。所以,导游人员在讲话时应尽量避免地方口音的影响。

2.遣词造句准确、简洁

导游语言的对象是游客,而游客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是不一样的,因此,导游人员在讲话时,要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他们,不仅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而且要简单明了,使游客易于接受,要尽量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力戒使用晦涩、冷僻的词语。

3.内容有根有据、正确无误

导游讲解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以史实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切忌空洞无物、言过其实、胡编乱造、张冠李戴,讲一些空话、套话,或玩弄一些美丽的辞藻。即使是神话传说,也应有所本源,不能信口开河,要与游览景点、景观有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位美国华盛顿的导游人员在介绍华盛顿纪念碑时说:“我每一个团都要强调华盛顿纪念碑的确切高度是555英尺5

英寸,确切花费是1187710.31美元,目的是让我的游客知道我在说什么。”可见,这位美国导游人员对讲解的内容的准确性是如何严格要求的。

(二)适中

适中是指导游人员在语音的使用上要把握好“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导游语言的“度”就是在一定的质规定下的量,超过一定的量,真理就变成了谬误。所以,导游人员在语言运用上要把握说话的“度”或“分寸”。适中主要表现在:

1.语音音量的强弱要适度

导游人员讲话的音量大小、强弱要以游客听清为准,避免声音过高或过低。过高易形成噪声,过低游客听起来费劲。决定导游人员音量大小的因素有:一是游客数量的多少,游客数量多,声音适当放大,游客人数少,声音适当放小;二是讲话所处的地点和环境,在室内声音可适当放低,在室外音量可适当提高,在幽静的环境中声音可适当小些,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音量应适当提高,必要时可使用扩音器;三是讲话内容的重要性,即根据需要对讲话中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强调时要适度加重音量,以引起游客的重视和注意,有时还要拖长音节或一字一顿地慢慢讲出。此外,导游人员音量的大小还同导游人员站立的位置有一定关系。如果导游人员站立在半弧形游客的圆心位置上,面向游客,导游人员的声音便可直达每一位游客。

2.声调、语调要有节奏感

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在现代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四个音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为高调,阳平为中升调,上声为降升调,去声为全降调。这“四声”又分为平声和仄声,讲话时平仄的对应和交错便形成了语言的抑扬之美。

语调,即说话的腔调,是指一句话中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用以表示语气和情感。语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和直调三类。从语气来说,通常陈述句多用下降调,如:“诸位远道而来一定很累了吧!”而疑问句则多用上升调,如:“今晚的节目怎么样”从情感方面来说,一般表示兴奋、惊讶多用上升调,如:“你看,这儿的景色多漂亮呀!”表示肯定、伤感多用下降调,如:“下午两点我们游览天坛。”而表示庄严、平静则多用直调,如:“街上行人很多。”

总之,导游人员在同游客交谈和导游讲解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声调和语调的变化,以变换语气和表达情感,使自己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3.语速要快慢相宜,并做好适当停顿

决定导游语言快慢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游客的情况。一般说来,对中青年游客,语速应适中或稍快,对老年游客,语速应放慢。第二,交谈或讲解的内容。

对一些重要内容或导游人员要予以强调的事情,如重点旅游景观的年代、人名、数字等要放慢语速,以引起游客重视和注意,而一些众所周知的、不太重要的事情则可加快语速。

总之,导游人员在同游客交谈、进行导游讲解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自己的语速,使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快慢相宜,适当停顿,这样语言才能比较流畅和富有节奏感。

4语感要有分寸

语感是指语言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导游人员在同游客交谈或导游讲解时的语言运用要得体,要把握好分寸,要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导游人员的身份。为此:

(1)语言表达要得体,要人情人理,不能言过其实,过分夸张,不要乱用高级形容词,动不动就是“最大的”“最高的”“最美的”“独一无二”“甲天下”等。无论叙事还是描景,都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

(2)用词要文明优雅,切忌粗言俗语,要避游客忌讳。例如,“那个戴眼镜的人”,若说成“那位戴眼镜的先生”就文明优雅得多。导游人员尤其要注意不要将平时某些不文雅的用语无意地带人导游服务中,诸如“你这家伙…‘简直胡说八道…“真不是东西”等。在同外国游客交往时,对老年人不要问“您老高寿”,对年轻人不要问“你多大了…‘结婚没有”以及“你刚才到哪里去了…年收人多少”等,这类问题中国人习以为常,但在外国人看来这样问很粗鲁。

(3)在遣词造句上要用委婉、商量的句式,不要用命令式。例如:“刚才我讲的,你们都听懂了吗”若用委婉的说法,此句可改为“对我刚才讲得不够清楚的地方,请你们提出来。”又如,旅游团在外用餐完毕后,导游人员不说“现在我们出发”,而用商量的语气说:“我们现在是否可以出发了”

(4)敬语、谦语的使用要恰如其分。在导游活动中,适当地使用敬语、谦语有助于传达友谊和感情,但是过多或不恰当地使用敬语、谦语反而可能引起隔阂和误解。过多的敬语会使人感到不安,过多的谦语可能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尤其是对外国游客更应注意其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通俗、流畅

(一)通俗

通俗是指语言的大众化,即浅显易懂,适合于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导游语言多为口语,言毕即逝,不同于书面语言可以反复阅读。所以,导游语言不仅要求导游人员的语音要标准,口齿要清晰,而且在语句上要通俗化。尤其是在导游讲解中,要将书面形式的导游词变换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艺术。导游语言艺术的通俗性主要表现为:

1.口语短句化

导游人员在同游客交谈和导游讲解时要力求口头语言短句化。短句化即是将较长的句子分成两个以上的句子来说,这样导游人员说起来不费劲,而且更重要的是易于为客人所理解。例如:“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比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两座清宫戏楼还要高大的古戏楼。”此句特别长,多达近60个字,作为书面语言无可挑剔,但用口语讲起来颇为费劲。如果用下面几个短句讲出来,就顺口得多了。即“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官三大戏楼之一,它比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

暑山庄的清音阁这两座戏楼还要高大,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

2.避免使用冷僻、晦涩的词语

导游语言的通俗性要求导游人员的讲解如促膝谈心、故友叙旧,亲切自然,浅白易懂,不能咬文嚼字故弄玄虚,学究味十足,更不能使用一些令人费解的生僻晦涩的词语。

3.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导游人员在同外国游客,尤其是西方国家游客交谈和进行导游讲解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审美观念、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一些对国内游客来说是尽人皆知、习以为常的事情,外国游客尤其是西方国家游客则可能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茫然。为了缩小这种文化差异,使某些讲解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也变得通俗,易于理解和接受,导游人员需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别处理。

首先,对于中国的历史年代、面积、长度、重量、规模等量词进行换算或类比,使这些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量词变得具体可数,从而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

②颐和园占地面积290公顷,相当于2.6个凡尔赛宫,是当今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皇家御苑。

③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假如安排刚出生的婴儿在每个宫室各住一宿,当他把所有官室都住一次后,他已是一位27岁青年了。

例①的换算是年代,例②是面积,例③是规模。经过这样的换算和类比,讲解变得既具体又形象,游客毫不费劲地就能明白。应注意的是换算的数字必须准确无误,类比要恰当,所类比的事物应该是游客熟悉的东西。

其次,对讲解中涉及的中国名人、名言、诗词、谚语、传说、政治名词、专业术语要作解释。因为对于这些内容,国内游客都非常熟悉,某些东方国家的游客对它们可能了解一些,然而欧美游客却非常陌生。例如:

①导游讲解中提到的古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溶洞导游词中将洞内钟乳石的造型用孙悟空、老寿星、牛郎与织女等故事情节进行的编排。

③许多工艺品和古建筑采用的“黄金分割率”。

例①除了要解释诗的含义外,还要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其人与时代背景;例②除介绍这些传说人物的故事梗概外,最好能选用西方人熟悉的圣诞老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人物形象进行类比;例③除要解释“黄金分割率”的含义(0.618)外,还要介绍在工艺上采取这一比例的意义。

(二)流畅

要使导游语言具有连贯性,导游人员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明晰交谈、讲解的内容

为了使导游语言比较流畅,导游人员首先要对交谈的问题或讲解的事物有清楚的了解、熟悉认识,即了解事物的全貌,熟悉其主要内容,认识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了解、熟悉和认识密切相连,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第263页)这就是说,导游人员要比较顺畅地回答游客的问题和做好导游讲解,不仅要对问题和事物的基本情况有较好的了解,而且要对情况有深入的认识,即能从理性的角度理解它。只有这样,导游人员才能在交谈和讲解中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它是保证导游语言比较流畅的基础。例如,一些导游人员能将有关佛教的景点如云冈石窟、大足宝顶山石刻等的佛教文化讲得头头是道,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佛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

2.运用好逻辑思维

思维是指对现象、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它同语言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即前者属于观念的范畴,后者属于物质的范畴,但是,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而思维则决定语言的表达,即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正如威廉·李卜克内西所说:“语言的明确是由于思维的明确。”为了使语言的表达具有明确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导游人员应学会运用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其中,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的结果。概念具有两个逻辑特征:一是内涵,二是外延。前者反映的是一个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后者则是指概念对象的范围。例如: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建筑物。该结构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用榫卯的方法将木质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富有弹性构架的建筑物。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粱、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粱上又抬粱。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多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将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再用枋、檩斗接而成。这种结构方式用于民房和小型建筑物。井干式因用木材交叉堆叠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方式原始简单,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这样的建筑物内的空间处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只起遮挡阳光、防风雨、隔热防寒的作用,其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建筑内墙。二是有利于防震、抗震。由于木材的特性以及构架结构用斗拱和榫卵所具有的伸缩性,所以采用木构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地震的危害,可能出现“墙倒屋不倒”的情况。

上面这段导游语言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古建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一句话虽然较长,但界定了中国古建筑的本质特征。第二句的三种结构方式是它的外延,即凡是这三种结构方式均属于中国古建筑的范围。若导游人员能够按照这种逻辑方式向游客讲清上述内容,不仅能比较准确地把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知识讲清楚,而且能使自己的讲解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如果导游人员在分析这种建筑的基础上,再将其同现代建筑物相比,阐述其有何优势和劣势,那么就会使游客对中国古建筑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导游人员再进一步结合具体建筑物进行讲解,对中国古建筑的讲解就更加生动、形象了。

判断,同概念一样,也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思维的结果是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表示的。例如:

①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②莫斯科红场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例①是肯定形式的判断,例②是否定形式的判断。判断是用语句来表达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能表达判断。在现代汉语中,语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其中,唯有陈述句能全部、直接地表达判断,如例①和例②。疑问句只有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才能表达判断,如例①的反问:“难道天安门广场不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吗”感叹句中有的可间接表达判断,如“天安门广场真大呀!”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语句都表达了同一判断的内容,它为导游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多种途径,从而避免了导游人员在语言使用上的单调、乏味。

推理也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过程。其形式是:凡M是P,S是M,所以s是P;由于推理得到的知识或结论是推断出来的,因而会存在真、假或正确、错误的问题。为使推出的知识是真实的或结论是正确的,推理必须遵守两个条件,即判断(前提)是真实的和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推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例如:

①绿茶是不发酵的茶叶,西湖龙井是绿茶,所以西湖龙井是不发酵的茶叶。

②绿茶是经全发酵制成的茶叶,西湖龙井是绿茶,所以西湖龙井是经全发酵制成的茶叶。

③绿茶是茶叶,红茶是茶叶,所以红茶与绿茶是一样的。

例①推理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前提和推理的形式都正确。例②与例③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例②的前提是错误的,例③推理的形式不正确。

3.克服不良口语习惯

口头语言犹如泼出的水,说出后就无法收回。由于导游人员有时对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或对事物理解不准确,或思维不清,因而在同游客交谈或导游讲解时,为避免出错,常表现出以下不良的口语习惯,诸如常常使用“可能…大概…好像”之类的词语,含糊其辞,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地重复“这个那个…‘嗯嗯呀呀”的口头禅,形成语言表达上的磕磕巴巴、断断续续,使游客听起来很不舒服,不得要领,甚至引起游客的不信任和反感。因此,为了使语言表达通畅、顺利,导游人员应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口语习惯,加强对情况的熟悉,提高理解和思维能力,使自己对讲解的内容胸有成竹,讲解的思路条理清楚,语言表达贴切自然。

三、生动、灵活

(一)生动

生动是指语言的活力和感染力。导游活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活动,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活跃旅游活动气氛,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即引导游客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启迪+拥有美的享受。为达此目的,导游人员首先应使其语言具有美感。导游语言的美感不仅反映在语言内容的健康、文明、优雅上,而且也反映在表达方式的形象、生动、活泼上。只有这样,导游语言才具有活力和感染力,才能吸引游客去领会导游人员讲解的内容,去体验导游人员所创造的意境,真正起到引人人胜、情景交融的作用。反之,若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单调、呆板,十分生硬,游客必然兴趣索然,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不耐烦和厌恶的情绪,再好的景观,其导游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为了使导游语言具有活力和感染力,导游人员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1.恰当地运用修辞

修辞是对文字词句进行的修饰,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鲜明和生动。修辞的手法很多,现择对导游语言艺术作用较大的几种举例说明如下。

(l)比喻

比喻又称譬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所要讲的某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俗称打比方。比喻不同于比较,比较比的是同类事物,而比喻比的是不同的事物。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

明喻,即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所讲的事物,以表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用“如…像”“拟”“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作为比喻词。如:“每到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相聚,以捏耳朵来含蓄地表达彼此爱慕之情,待到夜幕来临,一对对黎族青年男女,像一对对鸳鸯一样相偎相携于椰林翠竹之中,倾诉衷肠,沉浸于夜色之中。”

隐喻也叫暗喻,即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通常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来比拟。如:“大熊猫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动物,有动物界‘活化石’之称。由于环境的变化,大熊猫的生存条件的恶化,加上其繁殖能力减弱,缺少御敌的本领,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仅1800多只,因而大熊猫便成了中国的国宝。”

合得像一把折扇的扇面与扇把。

(2)比拟

比拟是根据想象将物比作人,或将人比作物的修辞手法。前者叫作“拟人”,后者叫作“拟物”。在导游语言艺术中,最常用的是拟人。例如:

此段导游词既用了借喻(三座大山),又用了比拟,将黄浦江比作母亲,浦东、浦西比作孩子,使之人格化,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应注意的是导游人员在运用这一手法时,一是比拟要恰当、贴切,要符合事物的基本特征;二是拟人的手法较多用于景物的描述和故事传说的叙述之中,而在景点情况介绍和回答游客问题时一般都不宜采用;三是运用拟人手法时,千万不可拿人取笑,特别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游客,如用瘦猴子比拟瘦小的游客,用翠竹比拟身材瘦高的游客等,这样会刺伤游客的自尊心,伤害主客之间的感情。

(3)夸张

夸张是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也可用来强调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导游讲解中运用这一手法,既可唤起游客的想象力,又能较好地表现导游人员的情感,增强导游语言的感染力。例如:

例中运用了明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是明喻,最后一句用的是夸张,即用“歌舞的海洋”来夸张地表现中外游客与各族群众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彻夜狂欢的情景,给人以精神振奋之感。导游人员在运用夸张手法时,一要注意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使夸张具有真实感;二要叫人一听就明白。

(4)映衬

在形式上运用映衬,可使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化。例如“洞庭湖万鸟鸣导游词”对水鸟的描述:“欢迎大家来岳阳八百里洞庭,领略湖光山色,一起走进沙鸥翔集、平沙雁落、鹤呜九皋、鸳鸯戏水的水禽博物馆。”(同上,第32页)这里用映衬的手法对比了四种不同鸟类的动态,使语言丰富多彩。

2.适当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言语。在导游活动中,适当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必要的。如果说演员的言语是以情感人,教师的言语是以理服人,那么导游人员的言语则要恰到好处地以趣逗人。因为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导游讲解锦上添花,使游客的旅游活动变得轻松愉快,气氛活跃,提高游客的游兴,而且有时可以起到缓解导游人员同游客之间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和谐气氛的作用,有助于导游人员摆脱某种尴尬局面。正如列宁所说的“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所以,对于职业导游人员来说,不仅应该具有幽默感这样一种可贵的品质,而且要像纽约的导游人员一样,把“幽默”作为自己必备的一项技能。

幽默与智慧常常是一对孪生兄弟,导游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只要不断探索和积累,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是可以实现的。一位海外旅游团领队带领某旅游团到达机场时,发现飞机误点,而机场又不愿透露误点的原因,该领队甚为着急,游客又不断地询问,这时该领队突然急中生智,讲了一句双关语:“Everythingisstillintheair.”(“一切尽在虚无缥缈中”,直译为“一切尽在空

中”)游客们昕了都莞尔一笑,不再追问了。

又如,一位导游人员在带领某旅游团游客进入少林寺时说了一番话,使游客兴趣大增:

尽管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导游活动有不小的作用,然而,导游人员在具体运用时也要注意:第一,在一次讲解或言谈中,不宜多用,更不能滥用。因为过多的风趣幽默会冲淡导游人员要讲的主要内容,甚至给游客留下空洞无物之感,觉得导游人员在“耍贫嘴”。第二,风趣幽默语言的运用不能伤害游客的自尊心,更不能拿国家政治、宗教、疾病、死亡等严肃的事情当话题。第三,运用风趣幽默语言时要适合时宜,注意品位和格调。运用不妥不仅会降低其功效,而且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如果“幽默的话说得不好,很容易变成友谊的致命伤”。适合时宜是指要根据情境和游客的实际(如职业、文化程度、当时的情绪等)审时度势,相机运用。若对文化品位高的游客讲一些低品位的幽默或笑话,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游客讲一些高品位的幽默或笑话,他们则会不知所云。同样,游客心情不佳时,讲一些强扭其感情的幽默或笑话,可能会使其大为光火。第四,运用风趣幽默语言要注意运用场合的自然性,切忌为搞笑而降低自己的人格,为取得廉价的笑声而流于庸俗。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杜绝使用“黄色幽默”和开低级趣味的玩笑。

3.引用名言、名句

引用名言、名句是指在自己的语言中穿插别人的话语、材料和做过的事情,尤其是名人的名言或名句,用以说明问题,强化说服力。引用名言、名句在导游讲解中经常被采用,它可以增强导游语言的表达力和对游客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用名言、名句,除了引用名人的名言、名句外,还包括古今中外典故、成语、谚语、寓言、诗词、事件等。引用名言、名句分为明引、意引和暗引。

(1)明引

明引是指在导游语言中直接援引别人的原话、原文的引用。它又称正引,其特点是保持原话、原文,出处明确,说服力强。如“秦兵马俑导游词”引用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来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秦兵马俑,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旅游胜地。

(2)意引

意引是指在导游语言中只引用原话或原文的主要意思而不用原话或原文的引用。它同样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例如,“杭州西湖导游词”中为描述西湖的秀美,援引了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和我国现代学者郭沫若将其美化为女神的例子。

(3)暗引

导游人员在引用名言、名句时,应注意的是:第一,引用的名言、名句必须与讲解中所要说明的问题相一致;第二,引用的言语不宜过多过滥,因为导游人员自己的讲解是主体,引用只起画龙点睛的映衬作用。

4.辅以体态语言

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中,除了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之外,适时和恰当地配以体态语言,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和声音语调的高低与交谈或讲解的内容、当时的气氛形成有机的配合,用以表达导游人员的情感,强调讲解的重点,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加深游客的印象,引导游客观赏景物和指引游客前进方向,将会使导游讲解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导游人员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时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成功”,手握拳头有力地挥动一下,既表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又向游客传递了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又如导游人员在讲解中引用中国古代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句时,在姿态和声调上进行一番适当的扮演,既可渲染气氛,又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但是,在体态语言的运用上必须注意的是:第一,运用的体态语言要与讲解的内容和当时的气氛和谐一致;第二,在导游讲解中不能过多地采用体态语言,因为导游人员毕竟不是舞台演员;第三,要根据游客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运用的体态语言要为其所懂,忌用他们忌讳的姿态和手势。

(二)灵活

灵活是指导游语言表达的机动性,即导游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时空条件机动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遇什么事说什么话”通常人们这样说带有贬义,但是在导游服务中导游人员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投游客之所好,而是要求针对游客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能随机应变,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导游服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导游人员在同游客交谈和进行导游讲解时,其语言的使用要因人而异,因“事”制宜。

1.根据游客特征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方式

游客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不同类型的游客,其旅游目的、文化修养、性格特征、审美意识和旅游中的需要不同,对导游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能力高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通”对语言的品位比较讲究,导游人员在为他们讲解时,语言表达不仅要规范,而且品位要高,而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家庭妇女等进行讲解时,使用的语言要大众化、通俗化和带有趣味性。总之,游客的不同特点要求导游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讲解,使讲解的内容深浅恰当,雅俗相宜,能分别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切忌“千人一词”“千团一词”,不要使用死记硬背式的呆板语言。

2.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方式

在导游服务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以及游客情况的变化,诸如游客情绪的变化、游兴的变化以及同导游人员关系的变化等,导游人员在处理不同情况时要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游客因某事而悲伤,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时,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应具有同情性和劝导性;如果游客因某方面服务不到位或要求未得到满足而火气很大时,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应具有歉意性和疏导性,以使游客过激的情绪得以缓和。

总之,导游讲解的语言:一要言之有物,即讲解的内容要充实,有说服力,不讲空话套话;二要言之有据,即讲解的内容要有事实依据,有据可查,不能凭空捏造或胡乱编造;三要言之有理,即要摆清事实,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四要言之有情,即语言要友好,富有人情味,具有亲和力;五要言之有礼,即语言要文明、雅致,礼貌待人,令游客听后赏心悦“耳”;六要言之有神,即语言要富有神韵,在

讲解中多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以声传神,引人人胜;七要言之有趣,即语言要生动,风趣,具有幽默感,以活跃气氛,提高游兴;八要言之有喻,即讲解中要有恰当的比喻,使人印象深刻。其中,言之有理体现的是导游语言的思想性;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体现的是导游语言的知识性和科学性;言之有神、言之有趣、言之有喻体现的是导游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言之有情体现的是导游语言的情感性;言之有礼则体现的是导游人员的文化修养。

案例

某导游员带领游客进入苏州西园的五百罗汉堂里,指着那尊“疯僧”塑像逗趣地说:“朋友们,这个疯和尚有个雅号叫‘九不全’,就是说,有九样毛病:歪嘴、驼背、斗鸡眼、招风耳、瘸瘸头、烧脚、鸡胸、斜肩脚、外加一个歪鼻头。大家别看他相貌不完美,但残而不丑,从正面、左面、右面看,你会找到喜、怒、哀、乐等多种感觉……。另外,那边还有五百罗汉,大家不妨去找找看,也许能发现酷似自

己的‘光辉形象’。”

评析

这段导游词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从不同角度观看感觉出不动的“疯僧”似乎像活人一样,使之形象生动起来。加上该导游员幽默的语言,进一步增加了游客的游兴。

THE END
1.31万人报考,导游证好考吗?一文了解关于导游的那些事儿23日,今年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开考,报考人数大约为31万,远超去年20万的数量。报考人数大增,与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对导游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密不可分。 导游证好考吗? 拥有导游资格证才能申请导游证 首先,有了导游资格证并不等于就有了导游证。导游资格证,是从事导游职业的准入证明和法定证件。取得证书过后经过一定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4-11/26/content_9117901.htm
2.导游证就是导游从业资格证吗导游从业资格证是指国家对具有一定导游知识、技能和服务能力的人员颁发的证明其具备从事导游工作的合法证件http://www.doulaiding.com/ask/46519.html
3.证件65. 国有土地使用证 66. 土地使用证和契税证 67. 行驶证 68. 养路费证 69. 营运证 70. 营业执照 71. 经营许可证 72. 税务登记证 73. 卫生许可证 74. 消防许可证 75. 收入证明 76. 贫困证明77. 会计师证 78. 律师证 79. 注册金融分析师 80. 导游资格证书 81. 驾驶证 82. 报关员证书 83. 人力https://baike.sogou.com/v674069.htm
4.北京导游资格证,北京导游资格证书一年考几次什么时间6,外地学生可否考北京导游证 1,北京导游资格证书一年考几次什么时间 每年一次 8月份报名 11月份参加考试 一年两次, 下半年八月中旬报名。 中国证券协会网报名。 2,有人知道考北京导游证需要什么书吗 用旅游局规定的5本教材。北京导游基础,全国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北京主要景点,导游业务这5本,导游吧 有卖。要http://www.huichuan365.com/jdgl/gxzs/75154.html
5.教师资格证考试网NTCE关于开展2024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 报名工作的通知2024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报名工作将于11月8日开始。此次面试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 关于2024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 成绩发布的通知 https://ntce.neea.edu.cn/
6.职业资格取消目录职业资格取消常见问题解答附434项职业资格取消名单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前,已经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不是就没用了? 退出目录前已发放的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有效,可作为持证者职业能力水平的证明。 已经取消的职业资格,原有证书能否对应经济专业技术资格?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政策,对于已取消的职业资格,已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有效,仍可作为水平和能力的证明https://www.maigoo.com/news/456768.html
7.资格执业医师资格证是判断医师是否具有从医资质的最主要标准,没有获得执业师资格证的所谓“医师”属于“非法行医”行为。国家对执业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合法执业,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是越早越好。 9、翻译专业资格证(外语)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设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韩国语http://www.kulasuoluhui.com/zhishiku/45351.html
8.利好丨国务院发大礼包!又有114项职业资格证书不用考了!又有114项职业资格证书不用考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进一步减少对职业资格的行政许可和认定,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开展专业技能评价,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促进就业创业。会议决定,在2014年以来已分六批取消31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临时导游、餐厅https://www.gov.cn/xinwen/2016-11/24/content_5137246.htm
9.安徽导游证有用吗(免票福利与机会)安徽导游证有用吗(免票福利与机会) 考取安徽导游证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免景区门票的福利,但部分景区可能对此有限制,安徽导游证是从事导游工作的必备之物,国家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拥有多个证书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工作选择机会,即便不打算从事导游工作,它也可作为进入旅游行业其他岗位的敲门砖。下面,安徽乐大教育网给http://ahleda.com/h-nd-61930.html
10.导游资格证对不干导游的有用吗?导游考试导游资格证主要针对导游职业,但对不干导游的人来说,也可作为旅游行业知识储备,对提升个人能力有帮助。https://www.bkw.cn/glzjs/ask/2667718.html
11.导游证有效期答:导游证的有效期限通常为3年。持证人需要在这个期限内完成年度的导游年审以保持其资格。如果持证人希望在导游证期满后继续从事导游活动,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至少3个月内,提交即将到期的导游证、导游资格证书和申请导游证登记表,向发证机关申请换发新证。对于临时导游证而言,它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 http://www.gxgxjs.com/304436.html
12.赴日工作之外柔内刚地去面试(7) 入学许可书复印件1份(赴日研修和兴业人员不用)。 (8) “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复印件1份。 (9) 就学生状况调查票(日本驻华使、领馆提供,非就学者不用)。 (10)赴日研修人员,需提供研修计划书、同日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书。 (11)有技能去日本工作的人员,需提供职业公证书同日方的合同或协议。 http://www.japan-job.com/news.php?module=Details&id=10083
13.导游资格: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星级饭店入口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报名入口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试报名入口 导游入口在线培训学员入口 旅游民宿入口旅游市场主体信息查询入口 查询导游 查询旅行社 查询电子合同 注:为提升您的使用体验,避免页面错位等情况出现,建议您将浏览器升级到IE10及以上版本,或者使用最新的Chrome、Firefox浏览器 查询导游 https://jianguan.12301.cn/
14.英文简历里需要用到的奖项比赛荣誉等的翻译全国计算机三级证书 Third-level Certificate for National Computer 全国计算机四级证书 Fourth-level Certificate for National Computer 导游证——— Guide ID Card (Guide Identity of Identification Card) 导游资格证书——— Guide Certificate 秘书证——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85111/article/details/9702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