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随着网课的增加,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问题。从我们机构接待来访者的数量上看,青少年的比重这几年大幅上升。
所以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重视自我以及家人的身心健康。
在心理咨询这个观念越来越盛行的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学习过心理学知识,随着市场需求骤增,也出现了很多伪心理咨询师。
伪心理咨询师乍一看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可能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常年在接待一线的来访者,接触过很多前来求助的人,也听过很多来访者曲折的求助故事。
如果您遇到如下几类伪心理咨询师群体,务必擦亮双眼选择,避免自己走弯路。
01
有的为了增加自己的价值,还给自己增设了不少名头。
我们都知道,有严格的专业背景及受训经历,都不一定能给他人做心理咨询,更何况是完全没有的。
专业背景及受训经历只是行业的最低入门标准。
因为这些专业设定是清晰的,也是严格规范的,所以这部分“伪心理咨询师”在推出咨询产品的时候也巧妙地避开了“心理咨询”这四个字。
他们往往以卖课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一次咨询变身为“一节课”,并且不断鼓吹自己的课程有奇效。
如果遇到这类迷之自信的群体,务必擦亮眼睛认真选择。
02
在《新京报》上看到一句特别精准地形容情感挽回师的话:你信任的情感挽回大师,其实只是拙劣的爱情剧本写手。
这些情感挽回师,把自己打造成心理咨询师中的情感处理专家,开始投向市场。
打着“不成功挽回不要钱”、“挽回成功率高达90%”等口号招揽生意。
情感挽回提供的并不是心理咨询服务。
之前有来访者给我发了一份宣传单,问我们是否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看到宣传单我立马蒙圈了。
宣传单是一个套餐,价格分为好几个档次,有5999,8999,13999甚至更高的价格...
服务的内容包含:教你如何化妆取悦对方,教你如何闹事让对方害怕,教你如何从对方身边的人下手提高成功率等等。
当然宣传单上的措辞并不是我所说的这么直白,但是一看也就是这意思了。
这真的不是心理咨询,这么做只会跟我们想要在一起的人越走越远。
03
有过一些咨询体验,就变身为别人咨询师
他们大多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但是方式方法可能不一定得当。
或者你不要想那么多,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好,给自己买好吃的好喝好玩的。
或者给出一些决策性的意见,你们分手吧,你离开他吧,他不值得你爱等等。
世人千万,每个人的痛苦都不尽相同,我们很难理解到对方的感受,也无法用自己的经历给别人建议。
如果我们想做点什么,我更建议当她愿意的时候,在她身边默默倾听,当她需要的时候给她一个安静的拥抱,如果看到她持续痛苦无法走出,建议她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父母变身咨询师
当然,这个问题在父母身上也特别常见。
有的父母也学习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然后就开始运用到孩子的身上。
比如他们会说:心理专家说你这样不对,你需要理解父母,你要自律等等。
他们其实只是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达到自己的期待。
当然,也有父母学习的时候好好地,但是一到孩子身上就不行了,他们知道如何打造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常碰壁。
这类父母则需要先好好清理自己的内在垃圾,调整好自己的内在状态。
如果父母自身身心健康状态不佳,那么学到多好用的技能都无法施展。
04
那些打着:0门槛、高收入、包过必过,不限学历专业,考过马上上手做咨询等拿到的证书都不是可执业的证书。
除此之外,有些看起来名头大的证书,也无法被行业认可。
山寨证书
上图就是关于山寨证书的一篇曝光。这些证书使用虚假身份信息也能通过考试报名审核,甚至还能在材料中公然写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字样,大胆程度令人无法想象。
所以来访者们在甄选咨询师的时候,务必认清这些迷惑。别被这些咨询师看起来华丽的包装吓住了。
有句话说:没事别轻易咨询,小编想说:没事也别轻易给别人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