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案例(通用17篇)

身为一名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工作,我想拉进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是很重要的,教师的脸要充满阳光,心理充满感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教育案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你对他了解有多少?

学生案例:

案例分析:

反思:在这个孩子的转变上,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使一个学生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改变的办法,与此同时又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对老师的喜爱与敬佩之情,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很好,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这个案例中,我也领悟到:要想真正做好“问题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该生,深入了解他的各种实际情况,例如,在家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在校的表现,与同学之间的相处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去调查、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周xx

性别:男

年龄:12岁五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2、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打架骂人。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四、案例分析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小皇帝,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周xx的实际情况,他对事情的`好坏还是分得清的。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我经常找他谈心,委任他做班上纪律委员,对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认识到老师非常爱他,没有放弃他,慢慢使他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针对周xx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爷爷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在班上表扬他,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1、案例概述

2、教育过程:

3、案例反思

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问题学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与其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和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心与宽容心。因为老师的爱心和宽容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如果我对她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爱心,我想应该先和她沟通,征求她意见之后再和家长联系。而不是先考虑推卸自己的责任,把问题转到家长一方,加剧了师生之间的误解。

一、基本情况:

尚xx,男,六(3)班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个性特征︰

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二、了解背景: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

二、具体措施: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

2、鼓励家长避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棍棒式教育,多鼓励和欣赏孩子。

3、行为矫正。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xx种行为得以保持,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

4、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初步效果:

四、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问题孩子多来自问题家庭。

一、根本情况

辅导对象:莫xx,性别:女,年龄:xx岁,年级:四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因而,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单独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单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局部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方: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响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她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剧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方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开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

五、辅导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水平,自我理解,评价水平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虽然,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

一、基本情况

二、原因分析

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

最初她来到这个班级,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鼻子。但是,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也司空见惯了,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大家有时候都漠视她的存在,越是这样,她就越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等方式。越是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去帮助她,她也不愿意去问同学。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地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不恰当的做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在班级里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取措施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与家长沟通,找到正确辅导她学习的方式

四、辅导效果

一年级开学了,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小小的个子,每天来上学时,总是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放手,她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她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齐读齐唱时,她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操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站着,脸上丝毫没有笑容。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

个案处理:

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熟悉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

一、尊重她,帮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熟悉到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学习上不适应,生活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把这个时期称之谓“断乳期〞,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做好这个过渡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要纠正她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她的自尊心,帮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告诉她,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她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她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她说她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她,和她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课间操,我都会到她旁边,告诉她,其他同学也和她一样不会做,都是跟着领操的大姐姐乱做,没关系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她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看图说话讲得好;课堂提问答复的真棒;真聪明,课文背诵得流利等;歌唱得真好听;播送操做得很好,每当她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满十颗小红星奖励一个水滴章,满五个水滴章就奖励她好学生卡和一支铅笔。满十个水滴章就换浪花章。当她拿到第一个水滴章时,终于开心地笑了,上课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此后,我还屡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时机,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上课时,我总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缩短心理距离。课间让同学去找她玩耍、聊天,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和大家一起做操、玩耍,常常带着自信的笑容。

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翻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一、个案背景

xx是一位四(2)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失。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个案分析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xx在家里是独生女。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过重的压力在孩子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为了去除xx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xx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xx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xx同学……”渐渐的,xx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有一次我把教学内容编成小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表演,我为了让xx参加表演,对全班同学说:“给xx一个机会好吗?”大家同意了。开始她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行。”最后加上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她走上讲台。表现得还不错,同学给她鼓掌,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以后,有机会就让她在同学面前表现,她变了好多,不在独处,课堂活动时主动参与,学习成绩有了进步。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xx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xx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xx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xx(化名,保密原则),六年级女生,因一次考试排名全班第一名后,总为下一次考不了第一名而担心,产生焦虑,情绪低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失眠,学习效率有所下降。咨询老师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xx调整认知观念,建立合理的思维方法,效果较好。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xx,女,12岁,小学六年级。父亲是工人,母亲为家庭妇女,家庭条件一般,经家访和调查,无家族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大约10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4岁上幼儿园,活泼可爱。上小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和同学关系融洽,深得老师和同学喜欢。曾担任班生活委员,学习委员。身体身体健康,意识清醒,思维正常,与人交往基本正常,但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变得少语低沉,一个多月来伴有失眠。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少语,情绪低落且不稳定,并伴有失眠。

个人陈述:我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生下我后,她一直带着我,直到我上小学才开始找了一份工作,但主要精力还是照顾我。父母对我非常好,关心我,鼓励我,希望我学习上出类拔萃。我学习很努力,考试成绩总在班上前五名,每年都会有奖状带回家,老师喜欢,父母高兴,也以我为骄傲,到了六年级学习更加紧张,我也更加努力,从五年级的班第二名冲到班第一名,就在这次考试之后,我内心好象有一种声音在问,“下一次考试我还会是第一名吗?如果不能考第一名,那多糟糕。”特别是看到别人都在拼命地学习,我越来越担心,开始只是晚上睡觉时会想,后来常常在课堂也想,总是担心下一次不能考第一名,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学习效率慢慢下降,晚上睡觉时更加害怕,害怕由于怕下一次考不了第一名,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会更糟糕,那后果将更惨,越想越睡不着,这样的状况已经有近两个月。以前总会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还主动和别人讨论学习问题,可是现在话也少了,懒得和别人说话,总是心事重重的。自己很想象以前那样,充满自信,愉快积极地学习,可就是不能回到以前的状态,所以我想我心理是出了什么问题,希望曹老师帮帮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家长反映:xx从小懂事可爱,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自尊心强,不爱听别人的批评。

咨询老师观察:来访者衣着整洁,举止得体,看上去情绪比较低沉,没有轻松活泼的表现,讲话声音清楚,语言较流畅,思维清楚。自知力完整,心理过程协调一致。但在谈到学习成绩排名时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四、评估与诊断

1.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情绪比较低落,焦虑不安,内容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2.诊断:

(1)根据正常不正常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来访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该来访者的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所以xx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xx的焦虑情绪,上课放松,注意力集中,改善睡眠。

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建立正常的认知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科学地进行自我目标定位,轻松自信的学习,活泼快乐地生活,积极地与人交往。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2.双方责任与义务:

来访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供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老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家庭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咨询老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咨询老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1)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

(3)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2)遵守咨询机构的在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各方面的内容;

4.咨询费用:不收费。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访关系建立阶段,共1次

1.目的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收费标准、保密性原则、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4)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2.方法

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5分,标准分56.25分,呈焦虑状态。

3.过程

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向管教民警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和求助者最近的异常表现情况。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倾听,本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使求助者愿意与其交流。咨询师还对求助者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不合理信念。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原理,A是指发生的事情,B是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及评价,C是指这种观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家庭作业

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参《学校心理咨询》第257页)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共3次

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该对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负责。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在咨询老师的引导下,帮助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以下为咨询过程要点)

咨询老师(以下简称咨):xx同学,你想清楚你的你的低沉焦虑的情绪与什么有关?

xx(以下简称访):与上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有关。(事件A)

咨:上次考了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会焦虑了呢?

访:因为从考了全班第一名后,我在心里每天都对自己说下次必须还要考全班第一名,(信念B)但又觉得那是不一定的,所以就总是担心。(情绪困扰C)

咨:你考了第一名后,如果你想“我下一次可能考第一名,也可能考不了第一名,那都是正常的。”你还会焦虑压力很大吗?

访:那就不会了,那我会以前一样开心轻松的。可我就是在心里放不下。

4.家庭作业

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这一事件相同的事件,以进一步理解ABC理论原理

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作业反馈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

咨:生活中有哪些情绪反应与本案例相同?

访:是的,有很多事情因为态度不同而使情绪反应不同。

咨:那么,事情本身是否是使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唯一因素呢?

访:好象不是,好象往往是对事情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不同的心情。

咨:那么,你细细想一想,在本次情绪反应中,是什么使你焦虑情绪低落的呢?

访:我好象清楚了,就是“下一次必须还得考全班第一名。”如果我不这样想,一定会比较轻松的。

咨:那请你根据ABC理论原理对本案例作一个小结,好吗?

访:好的,我说说看。事件A是上次考了全班第一名,B是因为我这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所以我下一次必须要考第一名,这是不合理信念,C是因为我担心下一次不能考第一名,所以感到压力很大。

咨:好的,你真的'很棒。

请你回去寻找各种理由与你的这一不合理信念辩论(D)。(参《学校心理咨询》第257页)

(1)巩固咨询效果,促进问题的解决。

(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并且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1)会谈法。

(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咨询老师先认真听取回家作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确认xx的进步,并专门设计了如下讨论:

咨:你们班一共多少人?

访:50人。

咨:你能确认50个人中你的智商是最高的吗?

访:不能。

咨:你能确认50个人中你是最勤奋的吗?

咨:你能确认50个人中只有你一个想考全班第一名吗?

访:也不能。

咨:你能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同时也能控制别人的努力程度吗?或者说,你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你能让别人晚上9点就睡觉吗?

咨:请把这五个“不能”与“下次必须在全班考第一名”联系起来,会怎么样呢?

访:啊,是这样的,我明白了,原来我的“下次必须在全班考第一名”是如此的不合情理!

请xx回家后思考合理的想法是什么,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自己的情绪反应。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1次

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里感觉轻松了许多,又体验到以往快乐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

咨:回家后思考合理的信念是什么呢?

访:上次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是不合情理的,但什么是合理的想法呢,我想了好多,不知道对不对,请老师指点。

咨:好的,你说说看。

访:我想,我考了第一名,是我的努力,但下一次考试,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也都会进步,也可以别人进步得比我还快,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下一次考不了第一名,也就是正常的;我想重要的是,我自己要努力,要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这也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咨:你说得真好。

访: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轻松,这几天基本上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感觉好多了,与同学的话也说得多了,睡眠也好多了,整个人好象是生了场重感冒后的轻松感觉。

咨:你真聪明,进步很大,以后碰到类似事情你能举一反三地思考吗?

访:我想通过这一场“心理感冒”,会明白很多道理的,以后我会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去看事情的。

咨:真好,那我们可以结束对这一问题的对话了,祝你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访:谢谢老师,我会的。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与老师几次谈话,觉得自己长大了好多,心情变得轻松了,基本上又回到以前那种轻松快乐自信的学习状态,睡眠也好多了,身体里又充满的活力,一切又回到以前的感觉中了,真好!

咨询老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能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老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在与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辩论时有所感悟,咨询结束时来访者面露笑容,神色轻快。

家长和老师反映:xx又象那样可爱了。

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34分,标准分42.5分,情绪反应正常。

九、总结

这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咨询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总体上比较成功。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运用咨询技术比较恰当,求助者领悟能力较高,咨询总体顺利。但在咨询过程中感到自己对咨询方法和原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本案例的咨询过程也是理论学习的实践和深化的过程。谢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本案例的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将激发我学习的兴趣,促进我学习的积极性。

一、案例基本情况

郝x,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该生从小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地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地,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地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地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地合理性。

人际交往问题:

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地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地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地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地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地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地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地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地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地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地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地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地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地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地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5、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地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地人。

6、指出继续努力地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7、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介绍

沈x,女,9岁,小学三年级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她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因而有点自卑。父母为个体户,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不够重视,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而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她终日闷闷不乐,从来没有看见她脸上有笑容。

案例分析

沈x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觉得生活了无意趣,在情绪上以抑郁、悲伤为主要心境,在意志行动上,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想动,遇事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以悲观的眼光看未来。其次,家庭环境不好,父母对她关心够,不重视感情沟通,使她缺少亲情。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前途、希望看得非常悲观,自卑感随之产生。

辅导方法

1、经常会谈。不定期地找沈x交谈,对她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并诚恳地说明老师愿意帮助她,使她产生信任感。

2、设计心理问卷测试。由于沈x不愿说话,一问三不答。根据其性格特征,从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娱活动等xx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问答,让她参与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全面了解她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她同桌,给同桌布置任务,让他每天与沈x说五句话,话题随意,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通过训练逐渐激发沈x与人说话的'欲望。

6、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经常给她讲授解题思路,点拨难题,并做好方法的归纳、总结。让她学得轻松,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

7、保持书信联系。与沈x通信,让她把自己忧伤的事以文字形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并在回信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

xx是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会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在这个自卑心理的案例中,xx产生自卑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因素

xx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xx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三、辅导建议: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xx的自卑心理,应多关心xx的生活学习,多给予她鼓励。在课余多找xx闲谈,在她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另外可以请她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她帮忙拿作业、发作业本,让她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她有被别人需要以及能帮上别人的积极情绪。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在发现她有所进步时应及时在全班进行表扬。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xx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应该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xx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xx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可以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xx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充分调动她的积极性,使她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深入自主管理课题,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激励xx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

四、结论。

xx,女,10岁,小学三年级,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1、家庭方面:该生家庭条件差,父亲在工地上干活,由于意外导致一条腿残疾,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只有三年级文凭的母亲身上,母亲每月靠给饭店洗盘子的六百元维持生计,而家中还有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奶奶,家庭的窘迫及母亲的忙碌根本无暇顾及xx。家长的不闻不问使得只有十岁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使得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老师信奉的是高标准,对于本来基础就差的她来说,很容易让她产生厌学情绪,每次她的成绩都不理想,久而久之她对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三、实施措施

1、因为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她有一种自卑感,于是我先找她谈心,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微笑着一直肯定她的优点,(她打扫卫生积极,爱帮助班里来的较迟的同学打扫卫生)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在作文当中描写事例清楚)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上课专心,塌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对于她所犯的错误,我摸清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心服口服,乐于改正。如果对她要求过高,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不仅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不利于她的身心发展。弄不好,还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膨胀,师生间产生抵触情绪,使教育效果恰得其反。

3、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xx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她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4、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自制力教育。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不断获得进步。(1)身边的榜样:班级中总有一些在成绩、纪律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同学,如果善加利用,就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2)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榜样: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而且都非常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熏陶。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漠斯芬因口吃不能战胜论敌。但他并未被这种致命弱点带来的失败情绪压倒。坚持每天跑到海边,或爬上高山,在舌头下含着小石头,高声演讲,经过刻苦练习,后来终于成为大演说家。

5、耐心说服、暗示提醒。清朝学者认为:“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四、教育效果

张同学是个十岁的小男孩,平时寡言少语,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下游,家里父母都在务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二、背景资料: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建议: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可以进行家访,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可以在家访的过程中谈论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他的自卑心理以及家长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等等。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可安排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另外可在班中多次开展心理导向课。

通过这个自卑心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往往是造成小学生自卑的主因。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XX(化名),X,XX岁,小学X年级学生。

1、该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而且书写马虎。

2、人际关系不好,总是欺负弱小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喜欢捉弄别人,在校经常会因一些小事与别人闹矛盾,然后就开始骂人,打人。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相处。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1、该生从小就跟在爷爷、奶奶生活,学习方面,在家里也没有人辅导,一到家就是去玩。

2、因为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大人对他言听计从,没有约束他去做一些不应做的事情。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3、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习惯。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3、学习习惯: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进行谈话引导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一.个案基本情况

性别:男。

年龄:12岁。年级:六年级。姓名:郝x。

二.问题行为描述

1、上课不认真听讲,坐姿不端正,爱做小动作。

2、喜欢咬手指,吧东西放在嘴里。

3、不善表达自己,和老师同学沟通较少,爱玩电子游戏。

三、应对策略:

根据该同学的问题,我采取的应对策略如下:

1、“转变认知”,就是通过改善其对自我的认知,重获自尊。让孩子从优点到缺点,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评价,让他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重塑自我。

2、“行为辅导”:让同学在家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了自尊,摆脱了孤独,生活也愉快。

3、“指导行为”,就是以明示、暗示、奖罚等手段对张同学进行及时的指导,特别是在其进步的时候给予奖励,通过强化,增加其积极行为。

四、对这个案例的总结:

张xx,男,小学二年一班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

(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

(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

(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张家辉同学,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①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

②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THE END
1.心理百科解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什么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协助来访者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的过程。 "协助"表明了主角是来访者,咨询师在咨询前期像是教练,全程都和来访者是队友般的合作关系。 "过程"表示,有些来访者的问题不是1-2次可以解决的,有时会有反复,这里也是很多人有疑问的地方,担心咨询师会故意http://zt-xljk.hbuas.edu.cn/info/1006/2768.htm
2.心理咨询师咨询时应该怎么做?心理咨询技巧是什么?如果来访者带着许多个问题而来,聚焦就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通常会在1-2次咨询后使用。通过询问来访者哪个问题是最困扰他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可以明确工作的重点。通常而言,当咨询师和来访者对首要问题做工作时,次要问题也可能会迎刃而解。 聚焦是个排列问题优先级的思考过程,如果一个问题被优先处理,它会如何影响到https://www.eol.cn/ceici/zhiyezige-222937.shtml
3.关于心理咨询的十问十答7.我和咨询师做了一两次咨询,觉得没有效果怎么办? 心理咨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咨询师需要在前2-3次对你的具体问题和情况进行了解、评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前2-3次的过程中,通常是来访者说的很多,咨询师更多地听,并会提一点问题,以便了解具体的信息。当你在此期间如果感受到失望、不满的时候,请一定http://gdzh.wenming.cn/1022/science/202305/t20230509_8088331.html
4.心理访谈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这样的抱怨往往来自那些仅做了一次咨询的来访者,他们在咨询前对心理咨询师抱有极高的期待,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问题都是长时间累积的产物,甚至已经是性格化的东西,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更不用说一次解决问题。https://www.jxpx120.com/index.php/yydt/842.html
5.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里心理咨询有哪些类型三、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 1.尊重 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应当体现为对求助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2.真诚 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真挚诚恳,不特意取悦对方,不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不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282933.html
6.是在咨询过程中帮助来来访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参考答案:错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4.名词解释心理暗示 参考答案:是指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的,其受影响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5.名词解释自我开放 参考答案: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与来访学http://www.ppkao.com/tiku/shiti/428532.html
7.心理咨询是一种互助的过程,不只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来访者也能【多选题】咨询师表达真诚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 A. 真诚有利于诊断过程的顺利进行 B. 真诚可以给求助者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 C. 真诚可以让求助者感觉自己是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的 D. 真诚可以帮助求助者自我探索和改变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简述广义的心理咨询。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3b2a05df81974951b33e6a330701aae7.html?fm=bd1665cefff0b89d978c2c89779a9c9e7d
8.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医生与患者还是朋友与朋友?- 医生与患者之间同样需要保持专业距离,但相较于心理咨询师,医生与患者的距离可能更近,因为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身体检查等。 - 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较为亲密,没有明确的界限,更多地建立在信任和情感交流上。3. 目的和方式: - 心理咨询师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自我成长和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倾听、https://www.bkw.cn/xlzxs/ask/261852.html
9.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真的爱你心理学文章文:王金现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心理咨询师真的爱你吗? 对此问题,很多来访者会不乐意面对,至少也会感到惊讶。 怎么可能不爱呢?在咨询关系中,分明能够体验到来自心理咨询师的无条件关爱、接纳、包容,那种被爱、被接纳、被包容、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难道不是真实的吗?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12757
10.“不想学”掩盖下的“学不好”价值观的学生来说,咨询过程中辅导老师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在校学生的一般适应问题通常只需在短期咨询,SFBT旨在短期内直接切入问题关键区,节省了许多时间,更能凸显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用;最后,SFBT的一些技巧具体可感,如“评分问题”“奇迹问题”等,学生更容易参与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挥积极能动性https://yn.12348.gov.cn/post?id=64c24d7a7edc016d1b9f6d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