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金仪与亲子电视频道“宝贝家”工作人员合影
她在《第三调解室》《谁在说》《选择》《半边天》等电视节目上频繁露脸,发言不多,一旦发言则一针见血,直打靶心,令人叫绝。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睛,专注而有神。无论是面对赞誉、哭诉乃至愤怒,这双眼睛始终如湖水一般平静,让人几乎看不到一丝情感波澜的起伏。而这份稳重,对那些或矛盾错综、或情感困惑的当事者们来说,恰恰象征着可靠与寄托。
所以贴吧上网友这样形容她:一个专业的、可靠的心理咨询师。
而她的高中同学回忆起30年前:“她似乎有点游离于组织之外,以致高二时我才对她有点印象。她很安静,不爱出风头,但身上又带着男孩子的那种不拘小节和豪爽洒脱。”
坐在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的录播厅内,毕金仪一边专注地观察当事者、一边用笔在纸上写着。于是我要抵达的正是那个专业、以及专业背后的毕金仪。
1多面毕金仪
毕金仪本人比电视上看着显瘦也更显干练:一袭未及肩长的短发干净利落,不苟言笑的表情似乎有些严肃过度,坚定的眼神背后是一份遇事不乱的沉着。
后来又看到毕金仪的书:《恋爱了》《在人间》。前者从“我是恋爱了吗”到“当爱已成往事”,把恋爱经过用心理学视角诠释了一遍。后者则由例而论,用简练明了的文字拨开人际交往似是而非的迷雾,乍一看像本心理辅导工具书,而若一旦陷入恋情之惑、苦于人事之困,定能从中找到“病根儿”和“药方子”。
印象最深的还是电视节目中的毕金仪:
大多时候,她发言不多,但“不言则已,一鸣惊人”,分析矛盾直指靶心,一针见血。早年在《夜空守望者》中,一位L男士提到很多女孩跟他提出约定:再过三五年,你未婚我未嫁咱们就在一块儿。L男士都答应:好。
L:既然人家提出这么友好的邀请,不呼应配合一下,好像过不去。毕老师,您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着我?
毕金仪:当有人向你发出这种邀约的时候,她通常并不是在跟你说话。
L:不、不是在跟我说话?她是在跟我说话。
毕金仪:不是在跟你说话,这个邀约也不是向你发出的,整个对这个事件的憧憬,都与你毫无关系,她其实只是在告慰自己,她想跟自己说:我有一个备胎。
有时候荧屏中的毕金仪也有温柔、亲切的一面。《第三调解室》的一次纠纷调解中,当事人情绪激动,愤然而起。毕金仪几度安抚仍没法儿让她平静,于是她问:“要不咱出去单聊?”说着就跟当事人走下台,随手拉一张小板凳坐下与当事人面对面,真诚倾听对方哭诉,宛然是个耐心而包容的大姐。而转身一档处理急脾气宝宝的节目时,她眼中又流露着妈妈一般的温情。
偶尔毕金仪也不失风趣幽默。记得在一期相亲交友节目《选择》,主持人问男嘉宾是否介意女方年龄比自己大,男嘉宾性情憨厚,想说不介意又不太会表达,一旁的毕金仪干着急:“你就说现在流行姐弟恋啊!”随后上来一位身材姣好的女嘉宾,女嘉宾说自己的好身材是天生的,吃不胖。主持人接茬儿:“那毕老师可要不高兴了……”但毕老师却挺高兴:“我这身材也是爹妈给的,原装的!”
下午4点,调解进行到最后,毕金仪让执拗的儿子(当事人)起身去拥抱母亲,为了使同样执拗的母亲与儿子冰释前嫌,她再帮他一把:“要不要给母亲跪下?”50多岁的儿子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轮椅上的七旬老母一时潸然泪下。老太太在节目结束后要求一定要跟毕金仪合影。
难得毕金仪爽朗地笑了,可立在照相机镜头前,她脸上又恢复了面无表情的坚硬——这是她的常态。节目编导在一旁悄悄说:“老百姓们买老毕的账,不少人就是冲着她才上我们节目。”
两小时的录制终于结束,但两小时后还得接着录下一场。她的生活节奏里没有周末:上午10点准时到咨询室就诊,下午给签订的公司讲心理培训课,晚上赶往电视台录节目,通常凌晨才到家。她已经两星期没去看望母亲,一星期没跟同住一间屋子的女儿见面……
制片人有些不好意思:“毕奶奶都是被我们连哄带骗逼过来的!”
2心理咨询师:一面镜子、一把椅子
和毕金仪坐在沙发上,立马能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一开始她的回答直来直去、快言快语,甚至只是几个关键词,让人一下有些无所适从。但想到她午饭没吃,依旧眼神专注、思路清晰、不露一丝疲惫之态,心下又佩服起来。毕金仪喝了两口热水,似乎想到面对的是小辈儿,又似乎是被记者提问的执拗逗乐了,一改先前的凌厉,转而带着母性地温情用手在我脸上轻轻一夹:“我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啊,还能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这是她在电视台上唯一的角色定位。尽管在不同电视台、形式多变的节目中频繁露脸,如调解民事纠纷的《第三调解室》《谁在说》,交友相亲类的《选择》《下班回家谈恋爱》,但毕金仪说:“我所做的其实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对方更好地认识自己,希望能让他走得更顺一些。”
而最让观众好奇的正是,为什么毕金仪总能“看透”一个人限制自己的地方,“戳穿”问题所在?
熟悉毕金仪的观众会发现,节目上半场她基本不发言,直到接近结束的三分之一她开始拿起话筒发问、求证、分析、判断。其实不发言的时候,毕金仪就是在收集证据——倾听。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情”,超越了倾听层面去理解和体验对方的情感。这不是判断而是体验,用你的内心体验对方的体验;不是唤醒自己的内在感受,而是理解对方的内心体验,一切因别人而激发起来的自身固有情感都不是共情。通过共情,毕金仪从对方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理解他,并促成与对方一同思考的情感互动。
她接着说:“刚才录播现场你也在,母亲要求每月1170元的赡养费,儿子的眼神明显很恍惚。我问他是犹豫钱吗,他说钱不是问题。说明什么,他想亲自扶养母亲。但因为他跟母亲闹过矛盾,俩人的倔脾气又如出一辙,谁也不会让步,所以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显然毕金仪拥有“共情”的能力,她能洞悉人的心理情感,但若就此寄希望于毕金仪,等她开启顿悟,那么毕金仪只会带着“没有诱惑的深情”和“不含敌意的坚决”说:“对不起,顿悟在你自己的修为里,没有你的努力和体证,棒喝毫无意义。”
毕金仪认为: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师要做一块上马石,只能帮助他们上马,而不能代替他们去骑马。她相信,每个人都是自信完满的,生来就具备了充足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有时候这个能力被忽略、掩盖了。
曾有位35岁的白领访客,发现丈夫婚外情后深受打击,一度想到轻生。毕金仪先进行危机干预,化解她的自杀念头。然后通过对婚姻历程的剖析陪伴她从自身角度思考婚姻,祛除无助感。继而帮助她自我探索和成长,逐渐发现独立的自我意识,与丈夫理性沟通。历时两年的咨询,她挽救了婚姻也找回了自我。所以毕金仪把心理咨询比喻成种花——帮助人们找到内心幸福和智慧的种子,陪伴他们一同灌溉、施肥、修剪枝杈,等待生命如花一般迎接阳光,自在而欢畅地绽放。
然而人非圣贤,毕金仪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会分析错位、判断失误。她说,要战胜的敌人永远是自己——一个性格封闭的人第一次见面居然无话不谈,你要明白这种人不可能轻易建立信任,这些话不都是真的;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却在你面前声称自己好了,你要明白他没那么快独立。
这要求心理咨询师要有自查能力,即“内观”,内观是每天进行的,并每月进行一次朋辈督导:交流心理情绪、坦白咨询中的失误、反思被自己搞砸的沟通……更要求心理咨询师在甘愿成为别人的“情感垃圾桶”的同时,能宠辱不惊,临危不乱。
所以毕金仪从来不用“成功”和“失败”来定义心理治疗,而是“理所应当”和“继续努力”。她知道,一个人要把几十年来根植于心的思维习惯转变过来,背后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勇气,绝非咨询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正因为战胜自我如此艰难,咨询师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求助者一起向前走。
“我希望自己像面镜子,再给他一把椅子,不掺杂任何个人意见,而是让他照镜子,反馈出他真实的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然后转身离开,不再需要这椅子和镜子。”
3四十不挣扎,五十顺势而为
毕金仪的人生履历表简洁明晰,一如她的表述风格:
21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任职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很快进入决策层,从销售经理、销售总监、干到CEO。
35岁,攻读中国科学院民商法律研究生。
37岁,转念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生,继而和同学联合开办闻心斋心理咨询所,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然而,二十年来商业打拼的经历看似光鲜亮丽,却在她简短明快的叙述中被一笔带过,平步青云和悄然转身的背后是什么?
脑中忽然反应过来,她结婚时已经37岁。
毕金仪出身音乐世家,父亲担任艺术团音乐指挥,母亲是一名歌剧演员和作曲家。作为家里的老大,父母对她的管教方式不是严厉,而是极其严厉。“因为从小学琴,挨打是少不了的,这在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里是必不可少的。”她说:“我母亲的手是弹钢琴的,手劲力道特足,这么一下就够我受的了!”她抬手一压,笑着自嘲一番。
正是父母对她自小以来的严格,内化成毕金仪对自身的高标准要求——不容出错。以致她无论是任职法律顾问还是担任CEO,那根工作的弦绷紧着从来没松过,更没让手上的活儿搞砸过。经历过商业竞争的大风大浪,她已经学会用高效、专注、冷静去应对一道又一道的坎儿。然而二十年来扮演商业女强人的经历她不愿多提,就像她不喜欢在那环境中熏染出抽烟的坏习惯一样,毕竟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她不喜欢的和最终选择的,或许在她对自己的性格分析中能找到答案:“我是一个内向的摩羯座。”——她承认自己骨子里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毕金仪曾参加过心理学研究生院的专业性格测试,测试分为“极度外向、外向、中性、内向、极度内向”五个评级里。她测过4次,每次的答案都一样——极度内向。
她节目场上话很少,非得说的时候,就压缩成最直白、明了的话;越是跟熟悉的亲友一块儿,她的话越少。为此还闹过笑话:有一次毕金仪参加初中同学聚会,一个长居国外、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得知毕金仪是心理咨询师,竟为她的饭碗担忧起来:“你这么不爱聊天儿,这一行你快混不下去了吧……”
对于“内向”,毕金仪很坦然,甚至带着几分无所谓。她说:“‘内向’不过是一个标签,它并不能影响我们快乐地生活。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样东西是被定义为‘快乐’,快乐是你用内心感受到的。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你会拥有自己内心的力量,有很好的知识体系,有朋友、家人、事业或孩子,生活任何一点小小的元素都可以让你快乐得无以复加。”
但无法否认的是,商业打拼需要决策者的主动出击,而这并非毕金仪性格所彰显的。于是在人生的分岔口她另寻它道,选择了心理学,并且是人际心理学——直接触及人性内在本质的一门学科。
“这或许跟我是摩羯座有关。”摩羯座:为人四平八稳,凡事刨根问底。虽然不迷信星座,但既然星座能作为一门被广泛认同和风靡的学科,她相信必有其可取之处。十多年的律师经历,毕金仪体会到当判决一个问题,越往深处挖就越要向人性内心寻求答案。她说,看似朦胧飘渺、纷繁复杂、难以拿捏尺度的人际关系却恰恰是有章可循的,就像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态度一定来自生活环境(家庭),他也一定会用这种认知模式去面对工作、朋友、婚姻。她喜欢人际心理学,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
如今毕金仪把她的生活分为“必须做的”和“喜欢做的”。
“喜欢做的”有太多:她喜欢整理院落的菜园子,种菜、浇水、施肥、除草;她喜欢在厨房里蒸炸煎炒,端出全家人赞不绝口的拿手好菜;她喜欢和女儿一起看宫崎骏的动漫、出门旅游;她的包里随时随地带着侦探小说……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毕金仪对生命的感悟是:“活到四十岁不挣扎,年近五十顺势而为。”
她说即便当初没有选择心理学,也会在四十岁时自动离休,从她所拼搏过的商业战场退下,遵从内心的方向选择她所热衷的。
有人说,在社会的急速剧变、人心浮躁的背景下,人际心理学的价值会越来越被看重,心理咨询师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毕金仪微微一笑:“我不对未来的潮流做预判,如果有一天媒体和观众不再需要我时,我会顺势而退、潇洒转身。但我依旧会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我的内心也会更强大,依旧为需要的人当一面镜子,留一把椅子。”(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