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一企业向银行贷款的4.7亿元将兑现,让企业生产技术部主任何孝基松了一口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站建设运营有了资金保障。
这笔贷款是重庆市气候投融资“政银企”平台牵线搭桥促成的。何孝基算了下,按利率降低1个点算,气候融资成本一年能省出400多万元。
早在去年8月,两江新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在这一试点背景下,重庆是如何“碳”寻先机的?
△全国低碳日重庆主场活动现场
搭建一个“相亲”平台
这个“政银企”平台立足两江、面向全市,是重庆市搭建的全国首个受环保部门监管的气候投融资平台,在里面可找项目、找投资、找服务、找案例。
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提交资料申请注册,向入驻平台的银行抛出橄榄枝;相反,银行也可在平台上筛选项目接洽。
何孝基提到的融资,就是在平台上完成的对接。当时项目被纳入储备库,就有多家银行主动衔接洽谈,用他的话说“就像相亲一样”。他告诉记者,集团公司还有多个类似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也希望通过气候投融资平台找到“婆家”。
为确保气候投融资资金发挥“双碳”作用,环保部门后续还会对项目碳减排效益进行跟踪评估。
截至目前,该“政银企”平台在全市的注册企业超过14800家,筛选入库项目共399个,融资意向3575.78亿元。
探路建设“全域碳账户”
“政银企”平台运行的背后,是重庆对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支持。
两江新区依托试点政策优势,陆续出台九大支持性政策,为新型储能项目、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绿色汽车“保驾护航”。
“平台储备库中占比较多的是光伏发电项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局长郑阳华说,人民银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还有适时研究出台的配套政策提供支持。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两江新区正在探索建立“全域碳账户”,以碳账户为核心,碳融资、碳交易为两翼,链接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个人、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交易中心等多个关键主体,实现数据互通、交易互通,建设完整碳普惠体系。
比如,碳控排企业有了“工业碳账户”,可实现盘查、监管等碳减排全过程管理;学校、医院等机关事业单位有“单位碳账户”,可与重庆市碳市场和长江“绿融通”互联互通;市民有了“个人碳账户”,通过碳惠通平台实施奖励兑换。
“接下来将探索建立碳中和类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机构创新开展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资产租赁、碳资产托管等融资业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以更大力度推动低碳转型。”郑阳华说。
将开展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
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资金需求量巨大。
为在气候投融资上展开探索,重庆在2021年7月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在这一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将重庆纳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范围。
被确定纳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范围当月,两江新区入选了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根据部署,重庆接下来将参照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模式,遴选出一批意愿强、基础好、代表性明显的区县开展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快释放气候投融资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