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彝族古歌,史诗般的婉转之声
毕摩在跳宫节上的宫棚里吟唱古歌【黄学巧摄】
到神山祭拜并念诵祭祀调【汤克摄】
一起唱古歌祈求村寨年年平安【汤克摄】
“认识相遇后,开始唱天歌//天是怎么生,地是如何来//天从东方生,地由大地长//天上空溜溜,地上光秃秃//白云做天衣,雾海当地服……”(《天歌》)
“今天好日子,今夜好夜晚//秋来树叶干,秋深树叶落//三月出清水,四月涨大水//原来没有土,原来没有水//土从哪里来,水由哪里生//无土人怎活,无水人难生//这些是古话,这些是古传……”(《人类来历歌》)
彝族古歌是生活在富宁地区彝族五个支系的传统古歌总称,具体包括流传于白彝支系、白花彝支系、高裤脚白彝支系、黑彝支系和花彝支系的传统古歌。2020年,彝族古歌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富宁县,每到彝族跳宫节和民俗节庆活动,彝家山寨就会传来悠扬的古歌声。富宁彝族古歌主要流传于木央镇、田蓬镇、里达镇、新华镇等乡镇的彝族村寨中,以木央镇木树村、大坪村、孟梅村和里达镇里地村以及板仑乡龙迈村演唱的古歌最具有代表性。
彝族源于骁勇善战
的氐羌族群
富宁彝族古歌产生年代尚无确切史书记载,追溯其族源可了解古歌的历史渊源。富宁彝族自称“孟帕”,他称“倮倮”,据《富宁县民族志》记载:彝族迁徙到富宁很早,但无文字记录,仅凭口传。木央镇白彝支系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曾在四川省的邛都地区,后到贵州省乌蒙地区和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市一带繁衍生息,因战乱才搬到富宁定居。板仑乡龙迈村高裤脚白彝支系老人说,他们是孟获部落,因战败一路逃到富宁并在此定居。木央镇孟梅村白花彝支系老人自述,毕摩在丧事上念诵指引逝者回归祖籍地的路线均是回到滇池一带。
据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古滇国考古挖掘出土的铜葫芦笙、铜鼓和干栏式建筑的文化质点与富宁县彝族文化特征相似。通过文物和民间口述历史互相印证,富宁县境内的彝族源于两千年前滇池一带骁勇善战的西南氐羌族群,属于“叟”或“昆明夷”部族的后代,三国时期由现今昆明市、大理市一带辗转向滇东南迁徙,最后落居到富宁,有部分迁入越南境内。
进入富宁地区的彝族最初与壮族和睦相处,遗留下了许多民族交往的历史痕迹。据考证,目前富宁县境内部分壮族居住地的梯田是由彝族先民开垦的,现今花甲乡的那耶村仍遗存有杀牛祭庙的习俗。此外,彝族从壮族那里也学习到了纺织技艺,现在彝族村寨中有很多老人还会做壮族的纺织。明清以后,当朝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明朝初年,富宁县境内的壮族土司为了抢占良田,驱赶彝族,迫使彝族迁居到边远贫瘠的山石地带。因种种原因,造成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彝族各支系之间以及外民族之间少有往来,互相隔阂,不与外支系和外民族通婚。封闭的生活,使本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完整的保存。因同祖同源,富宁彝族古歌与外地彝族古歌仍存在共同的叙事内容,葫芦笙救人类、洪水传说、兄妹婚配产生人类、彝族十月太阳历等等,也因分支迁徙,封闭传承,各支系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长期与壮族杂居的龙迈村高白倮支系有《谷子来历歌》《捆帕子歌》等古歌。
古歌是彝族生活
交往中的重要媒介
富宁彝族古歌按内容分为创世歌、祭祀歌、礼仪歌和情歌。
创世歌是叙述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产生过程,有《天歌》《地歌》《人类来历歌》等。祭祀歌有喜庆歌和丧事歌,是在跳宫节和婚丧喜庆中演唱。喜庆歌主要是在节庆、嫁娶、进新房、满周岁等喜庆场合中由毕摩演唱。丧事是彝族最隆重的活动,由毕摩主持,丧事歌贯穿于丧事全过程,用于超度逝者、将后代孝礼献给逝者、安放灵牌等,丧事歌有开路调、安慰调、穿衣调、搭架调、入棺调、迎客调、杀牛调等。礼仪歌是节庆活动中彝族交往的媒介,在节庆、嫁娶、进新房、满周岁等喜庆场合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司仪演唱,群众也可以跟唱,主要是在酒宴上演唱。“我们唱起歌,我们谈起话//谈来合心意,折来两半平//坐下脸对脸,站立头对头……”情歌分为见面歌、深情歌和离别歌,是彝族青年男女寻找对象的重要方式。
创世歌和祭祀歌是由毕摩在民俗活动仪式上唱诵,相当于彝族的百科全书,内容和演唱程序固定,能唱三天三夜;礼仪歌和情歌是彝族群众表达祝福、交流感情的媒介,短小灵活,充满生活气息。
古歌具有古奥
典雅的特征
彝族古歌有固定的演唱程序,如彝族白倮支系的古歌一般先唱起调,然后依次唱《天地来历歌》《铜鼓歌》《人生来历歌》《幺姑娘歌》,最后才唱《养蚕织布歌》。彝族古歌有摩公调唱法和山歌调唱法,而酒歌中更多是吟诵式毕摩调,山歌中则带有更多的拖音,旋律更婉转。
古歌采用五言四句式的韵文体诗歌,内容古老,语言凝练,上下句为对偶、押韵句型,多采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先言他物,再言本物。演唱时声音低沉,如诉如泣,有一种史诗般深沉旷远的悲凉之感,折射出他们长期迁徙抗争的历史印迹。而演唱语言为古时彝族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有一定差别,具有古奥典雅的特征。古歌内容丰富,包括宇宙万物如何产生,人类是怎么诞生的,具有朴素的世界观意识,古歌试图从彝族自身的角度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富宁彝族古歌与现今流传于楚雄州一带的彝族叙事史诗《梅葛》有相重合的部分,如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造物、生产、婚恋、丧葬习俗等内容叙述是一致性的。同时,古歌中也有一些地域特色,如铜鼓传说、养蚕织布这些内容,与其他地方的彝族古歌有所不同。
古歌是彝族历史的
百科全书
“不倒为老树,不断为老藤。”彝族古歌文字洗练,句型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彝族古歌是认识和考察富宁地区彝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彝族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完好地保存着具有鲜明特色的部族民俗文化,得益于其族群内有效的文化传承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民间文学、宗教信仰、民俗节日等。
彝族古歌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庆活动等公共场合,由毕摩或德高望重的寨老吟唱,紧密地与民俗活动融合,在吟唱过程中,起着传承知识、树立族规、宣扬价值理念、凝聚人心的作用。古歌是富宁彝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在凝聚、团结彝族民众,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彝族古歌作为富宁彝族的口传历史,体现了彝族先民的创造性思维和集体智慧,亦是探究和解读富宁彝族历史文化的鲜活史料。(记者熊启鑫通讯员黄学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