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室友关系:搭子密友还是陌生人

我读书时,班里曾专门开过班会讨论寝室关系,我仍然记得辅导员所说的,“室友不一定非得是朋友”。当时,很多同学都吓了一跳,觉得这个说法仿佛触犯了什么禁忌。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辅导员能说出这句话很酷——直接、坦率、真实,并且勇敢地打破了我们对团体关系的刻板预期。辅导员还说:哪怕不是朋友,大家也要学会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那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也想象不出“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却不做朋友”的寝室关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觉得,恰恰是因为“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我们每个人才有机会试着去定义自己和室友的关系,这也使得探索寝室关系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我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是“全方位价值契约”。这个方法常常被用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让团体成员积极探讨大家在团体里的行为准则,然后在达成共识之后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虽然咨询师会向团体成员介绍全方位价值契约的概念,并总结和记录契约内容,但真正对契约作出决定的人是团体成员。我想,这在寝室关系里同样适用。虽然没有团体咨询师,但是只要寝室成员开始积极思考“我想怎样和室友相处”,并且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偏好,争取达成共识,这样的交流就能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契约条款可以是具体的行为,比如“每周六下午一起打扫寝室卫生”或者“每天十一点之前熄灯”,也应该包括一些宏观的目标和规范,比如“室友之间相互帮助,促进彼此的成长”或者“尊重彼此的边界”。当发生冲突的时候,寝室成员可以回顾这份契约,一方面以此提醒自己在寝室里建立健康关系的本意,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冲突作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室友关系的框架与模式。

另一个有帮助的方法是“第一人称陈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并且避免对他人的指责。和全方位价值契约不同,这个方法并不要求全体寝室成员的参与,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实践和练习,并且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人际沟通之中。具体来说,在练习第一人称陈述的时候,要用“我”作为每句话的开头,比如“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感受到了”“我希望”“我想要”等。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寝室成员睡觉很晚,并且在室友们都已经休息的时候才去洗漱,甚至弄出很大的声响,很可能会让室友感到不爽。这种情况下,“你有完没完了”的表达方式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在早上起床后大声洗漱吵醒室友的“报复”行为也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如果实践第一人称陈述,则可以说,“我昨天入睡之后听到你洗漱的声音,没休息好,心情不怎么愉快,如果你之后可以早些洗漱,或者声音小一些,对我会很有帮助的”。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想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坚持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容易。另外,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一些非常脆弱的感受,比如,当一名寝室成员缺席了室友生日聚餐时,过生日的寝室成员可以说,“我注意到你参加了另外几个室友的生日聚餐,并且非常用心地准备了礼物,你缺席了我的生日聚餐也没有告诉我原因,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你忽视和疏远了,感到有些受伤”。最初练习第一人称陈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笨拙和尴尬,这是很正常的,等到习惯了这种自我表达方法,就会顺畅很多。

很多学生在设想自己的寝室关系时,常常会模糊地期待一段积极的体验。但是,这份关于积极体验的期待,很可能是“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发展”,而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相比于想象中的全然正面的体验,也许更值得我们期待的是“有意义的体验”。在一段有意义的体验里,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的、不舒服的时刻,但年轻人恰恰能从这些经历里学到很多,比如定义自己的人际关系风格、学会表达脆弱感受的方法、设立健康的人际边界……这些学习将会让人受益终身。想和室友成为亲近的好朋友,需要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而在和他人的近距离互动中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却是我们更可能通过努力实现的成长。

就算亲密我也要和你划清边界

殷锦绣

这些吐槽,也给仍在或即将进入宿舍集体生活的孩子们提了个醒:该怎么妥善处理和室友的关系呢?

其实,大家对室友的吐槽,多半是因为对方入侵了自己的个人边界,使大家感到不适、反感。室友间的人际边界包含许多方面,首先是物理边界。有人喜欢“搂搂抱抱”这种身体接触,而有的人反感,这就是物理边界的不同。在宿舍里,空间划分也是常见的物理边界。虽然大家都住在同一间宿舍,但床铺、柜子等通常是分开的。有人会用床帘、柜锁、桌上置物架等,更明确地划分自己的物理边界,但也会有人对此不以为意,直接撩开床帘找人,或随手就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的“领地”。

与之随行的是财物边界。室友之间借用日用品、学生卡都很常见,但如果时常不告而取、用完不还,就越界了。网上曾经有个热梗,“一百元钱放宿舍一周还在原地,一袋开封的薯片放宿舍一中午就空了”,大家用这个梗来描述室友之间的亲密。但对一些人而言,就算关系再亲密,也不喜欢别人用自己的东西、吃自己的零食,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财物边界。

情感边界则没有那么明显。很多宿舍会有夜聊环节,而夜聊难免互相八卦,聊各自的情感经历,或是各种不太公开的爱好。但有人不愿意听或不愿意说这些,如果其他室友坚持要聊或坚持追问,就冒犯了他们的情感边界。

也许有人会认为,宿舍里的个人边界看起来都是琐碎小事,说出问题反而让人觉得矫情。但如果没有划分清楚,室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越界了,就会带来不舒服,彼此的关系也会在沉默中逐渐受损,最后谁都不开心。所以,学会和室友划出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很重要的。

那么,要怎样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做到和室友们既亲密、又不冒犯呢?

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后,也要和室友们沟通,彼此多加了解。比如,哪些评价或者笑话会让彼此觉得不舒服?大家相处时各有什么“雷点”?对于这些问题,要冷静、具体地说清楚。举例而言,说“如果我说话时被打断,我就会觉得不被尊重”,就比说“我最讨厌不尊重我的人”要清晰得多。沟通的时机宜早不宜迟,刚认识时尽早说开,比积累几年误会后再去沟通简单多了。

理想的宿舍关系是需要用心经营和维护的,明确划定个人边界,能帮大家度过健康、愉快、令人满意的宿舍生活。

宿舍的“事故”终会成为故事

葛容辰

临近毕业,倒数几次推开宿舍虚掩的门,门上的“福”字一如往常,桌上堆满的鲜花还没舍得扔,曾经送给室友们的新年小铃铛在床边“叮当”作响……只是我们,即将迎来离别的时刻。

曾经,我们遥想这一天时还是嬉皮笑脸的,合计着每人要收拾出几十个箱子,要从床底下掏出多少丢失的耳机和隐形眼镜。然而,在即将惜别的前夜,无比思念的却是最寻常的时刻,是不管多晚回宿舍,推开门总会迎来的那句“回来啦?”

初见的那天,我们排着长长的队挪进宿舍楼,听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操着不同口音进行自我介绍,互相奉上家乡的特产,拼命给彼此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我还记得,有位室友高中管理严格,她来大学的第一天,就习惯性地叠起了豆腐块。有意思的是,一周后,她便成功被我们“同化”,从此再也没有好好叠过被子。

不到一周,室友们的床帘、蚊帐也纷纷支上,迅速隔开了6个“小屋”,就像默默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但一拉开床帘,常有各式小零食映入眼帘。“Surprise!”某个室友总会从旁边的帘后露出脑袋说:“出去玩给你们带了好吃的!”听到这话,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

之前,有位室友常常成为宿舍争端的“矛盾源头”。最“剑拔弩张”的时候,整个宿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貌合神离。这位室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及“严以待人,宽于律己”的行事风格酿成的种种冲突,让人觉得室友关系简直就像正处在离婚边缘的夫妻,一回“家”就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那位室友离开后,我们终于能够“非暴力沟通”,不再内耗,逐渐变得亲如一家。我们会互相迁就、彼此尊重,有人生病或是备考要早点休息,大家都会很有默契地提早关灯静音。周末的夜晚,我们还会躺在床上一起玩“海龟汤”推理游戏,然后结伴穿过走廊去洗漱。

这是我们宿舍的故事,也是中国大学生宿舍生活百态的缩影,它是欣赏、嫉妒、祝福和抱怨等多种复杂情感的混合物。

截至目前,超过15万人聚集在“机智的宿舍生活”豆瓣小组,不少人吐槽自己的室友“传递焦虑”“没边界”“孤立他人”……一些缺乏集体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们,在这个生态圈里感到明显的不适。

一个现实问题被推到我们面前:在专业学习教育之外,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共情能力?

每一个人都在建构着宿舍,同时宿舍也在建构着人。就像人一样,每个宿舍都会打造出自己的“性格”。有的宿舍是室友间“各自为战”,大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一个小小的矛盾都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有的则像《老友记》,是“能量场”,遇见即是幸运,还能够和而不同,手挽手共同前行。

不管怎样,“没有必须和解的关系,也没有永恒敌对的关系”。此去经年,那些“事故”都会化为故事,我们都会默契地给那段时光赋予美好的意义。继续读书的我们,还会遇到新的室友,住进一个新的“家”,展开一段新的故事,经历新的“爱恨情仇”……

真好,我有一群老朋友

陈了了

聊天记录显示,2020年1月9日,我的心情糟到了极点。明明上了两年半班了,在职场受的一丁点刺激还是可以轻易掀起我的情绪巨浪。而不知从何时养成的路径依赖,每每“班味”怨念深重时分,我的大学宿舍群就成了我的避难所。

当我的键盘一阵噼里啪啦响后,令我眉心舒展,甚至由怒转喜的文字就会如约而至。

“什么操作?”“这人太离谱了,怼他!”“或者你也可以这样……”“是时候聚聚了!”

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我发的是什么内容,她们总会无条件站在我这一边,要么比我更凶狠地批评讨厌的领导,要么搜肠刮肚地帮我出谋划策,要么在我炮轰似的消息堆中,找到搞笑的素材编成脱口秀段子。总之,在她们一连串消息冲刷后,不论是愤怒,抑或是委屈,都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扎实的幸福感——确信在这个世界上,不论身边的境遇如何,我们6个人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彼此,至少在精神上无条件地支持彼此。

说来也是奇妙,我们6个女生在大学宿舍住在一起时,常有看不惯彼此的时候,时不时也会暗暗生气。但当我们毕业离校,在人生的路上“分开旅行”之后,彼此的羁绊却越来越深,感情也越来越好。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这话的确不无道理。不过,于我们6人而言,比距离更能让彼此产生美的,是时光。最初,常把我们聚在一起的,是“职场吐槽大会”。毕业后,我们都留在了北京工作。相同的年岁、相似的职场地位,在职场新手时期,我们在各不相同的职场环境受了大体相似的苦楚。于是几乎不需要任何前情提要,我们的共情能力可以在一方吐槽时瞬间拉满。无法为姐妹出气的年纪,互相拍拍背就是莫大的慰藉。

慢慢地,餐桌上的人数发生着变化,聚会的主题也悄悄转移。我们轮流“拷问”每一段新萌芽的恋情,偶尔在不许带男伴的聚会中探究亲密关系中的女性权益。我们逐渐在彼此的婚礼中累积一张又一张大合影,带回捧花或是祝福。多年下来,我们的人生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年的宿舍也住进了不知道多少届新生,但不变的舍友情谊,始终是最能避风的港湾。

从去年起,对“三十而立”这一话题的思索逐渐在聚会话题中占据了上风。我们热切地期待着6个人的头脑风暴能为大家带来可观的副业进项,最终却发现这一群人聚在一起,只能开发更多花样百出的消费选择。于是我们决定,下一次的聚会将在24小时营业、可以吃到饱的温泉馆里,继续探讨赚钱这一阶段性人生课题。

每每盼望着下一次宿舍聚会,我都会觉得幸福。真好,我有一群陪伴着走入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老朋友。我们在最美好的年纪相识,并在彼此陪伴中成长,从懵懂无知的高考生变成独当一面的独立女性。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面对相仿的迷茫与困惑、克服共同的考验与难关,因此自然能够信任彼此,共同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2021年秋天,一个和我们宿舍门牌号一致的日期,我们借着相识10周年的契机一起出游。大家专门拿出积蓄,住在北京郊区一个高档宽敞的民宿里,像当年一样整天黏在一起。分开6年后,大家终于又短暂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一起在景区觅食,分秒必争地为彼此拍摄美照,还愚蠢地在满是雾气的温泉池中敷着面膜合影——等回到房间后,我们发现,这张照片,足以成为每个人要挟对方的人生把柄。

当北京的夜幕降临,我们各自卸妆,换上睡衣,横七竖八地躺在地板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静谧的夜里,叽叽喳喳的我们,似乎回到了在拥挤宿舍里夜聊的时刻。不论我们在各自的职场是光鲜的还是狼狈的,不论我们在人生其他课题中是得意的还是失意的,夜聊时刻的我们,永远像是18岁那样充满希望、百无禁忌的。

我偷偷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就像是大学毕业时,我偷偷在空无一人的宿舍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一样。真好,我有一屋好舍友,我有一群老朋友。

搞好宿舍关系,高校老师能做什么

董子静

宿舍是高校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经历高考“拼杀”,室友从五湖四海到同一屋檐下求学生活,是难得的缘分,如何让这场相遇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如何让室友成为相约前行、共同奋进的好伙伴?从高校老师的角度来看,宿舍关系及其管理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客观而言,来自不同地域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宿舍成员共处一室,彼此思想观念、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处事风格、民族风俗存在差异,需要求同存异、彼此协调包容。近年来,随着学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求学动机和学习能力也在分化,加之宿舍空间狭小,生活资源有限等因素影响,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更趋于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室友之间相处成好哥们、好闺蜜,收获一生的密友;有的脾气相斥,性格不容,甚至一点就炸;也有室友之间情感冷漠互不关心,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宿舍方寸之地不仅是大学生起居场所,也是其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还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目标实现,更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此,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高校老师能做些什么呢?

再者,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是重要保障。将宿舍打造为重要的学生管理服务单元,推行驻学生宿舍楼辅导员制度,驻楼辅导员到学生宿舍“做客”,开展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指导,在宿舍楼创建特色主题工作室,在宿舍一线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问题,打通学生思政工作和宿舍管理“最后一公里”。赋予“宿舍长”上传下达和一定的管理职能,除积极组织宿舍文化活动外,发现宿舍矛盾苗头及时调解干预。推动宿舍“自治”,宿舍组建之初,室友共同讨论形成宿舍公约,制定卫生值日表等,约定个体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有人违反公约时,启动约束条款,违约者承担相应责任,形成共同守约良好氛围。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宿舍调换管理办法,为其宿舍合理调整畅通制度空间。

与此同时,要用潜移默化的宿舍文化建设”育人”“润心”。目前高校中最常见的“文明卫生宿舍”“学习部落”“才艺舞台”等各类特色评比,都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宿舍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宿舍凝聚力和室友归属感。以宿舍为单位组织趣味活动,如跑团、厨艺大赛等,让室友全员参与,能够弥补大学生上课场所相对不固定、集体生活不足等缺失,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强化集体荣誉感。在征集大学生创意基础上,可在视频平台成立班级公众号并创建宿舍二级平台,将其打造成建设宿舍文化品牌、展示优秀室友风采“思想阵地”,持续传播优秀宿舍文化。

我们还要引导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和谐宿舍关系建设主体作用。如今,很多大学生更加追求自我,喜欢独立,成长过程又经历新冠疫情影响,线下人际交往有所缺失,一定程度呈现原子化现象:有的同学自我意识过强,较少考虑他人,将宿舍开成“网吧”扰乱他人正常作息;有的同学个性孤僻、敏感,对其他室友不满无法有效沟通,酿成心理郁结;有的同学拉帮结派,形成宿舍小团体造成宿舍关系对立紧张。高校老师要强化学生思想工作,借助心理讲座等,引导教育学生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沟通交往能力,在实现自我成长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与室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包容,在建设良好宿舍关系上同向发力、共同奔赴。

这些举措在现实中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多措并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校老师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温馨、舒适、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

THE END
1.沉浸式体验AI心理咨询优点和套路都被我找到了!丨一线调研丨一线调研】在人们有了情绪问题,宁愿去算命,也不会选择看心理医生的当下,如果你随身就有一个AI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会快乐很多?如果心理咨询都能做了,AI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本期视频,我们沉浸式体验了两款AI心理咨询师,甚至和真人咨询师进行了对比,AI和真人,到底哪个更靠谱?我告诉AI的秘密,真的安全吗?点开视频,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wbstock/2024-11-29/doc-incxteft2041635.shtml
2.专访情感咨询师韩雨宸:好的情感博主应该是长期秉持利他主义问:目前我国情感行业门槛都很低,很多情感咨询师都没有心理学相关资质,你觉得心理学资质与从事情感行业,相关性有多大? 韩雨宸:没有多大。现在很多所谓的机构的考试,就是你花钱拿个证。国内现在包括院校的培训,都很空白。因为我自己是科班出身,院校的培训的东西你说有用是有用,但那个东西太宏观了,就像一个大学生刚https://m.douban.com/note/864060166/
3.《我们的婚姻》《婚姻的两种猜想》等婚恋剧热播冰城婚恋咨询师婚恋咨询师刘京燕也表示,大数据式婚姻虽然能够解决表面上的匹配度问题,但根本无法触及生命的深层次情感内核。“就像在《婚姻的两种猜想》的后期,大数据匹配而闪婚的‘沈明宝’与程序员‘杨争’,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一地鸡毛。” 婚姻心理咨询师徐磊则表示,双方缺乏了解,也是“闪婚”容易“闪离”的原因之一,“就像这https://www.hljnews.cn/whly/content/2022-03/11/content_598218.html
4.抖音上情感咨询真假可信吗?需要小心抖音上情感咨询真假可信吗?需要小心 抖音上感情咨询真假可信吗?抖音上感情咨询主播鱼龙混杂,有真有假,你一定要注意辨别真伪。要查看他的是否是持证上岗,服务人数,以及服务过的案例反馈,还有和你前期沟通的专业性水平。 抖音上的感情咨询主播,有的真能解决你的问题,有的则纯粹是浑水摸鱼。但怎么判断呢?以下6点https://www.airan999.com/article/6554.html
5.情感咨询套路怎能挽救偏差的恋爱观?26岁的张明微信聊天记录里,仍然保存着情感咨询师为他制订的挽回计划:5月10日发消息问对方在干吗;5月18日打电话;5月20日送礼物;5月23日发消息,等等。然而无论张明如何“努力”,他都没能挽回女友。 事实上,像张明一样寻求情感咨询服务的人并不在少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打着“情感咨询”旗号的https://wsjsj.weinan.gov.cn/ztzl/wnjkjy/xljk/1830792905255497730.html
6.爱情挽回大师被捕:6招快速分辨专业和骗子咨询师心理学文章自从出了 “ 上海警方抓 69 名情感咨询师 ” 的新闻,“ 情感咨询师 ”这个概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大叔之前就注意到,现在网络上经常会有声称帮你 “ 快速挽回前任 ”“ 掌控男人 ”“ 劝退小三 ”的情感大师,宣称能百分百地解决来访者的任何问题。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75912/
7.网上那些交钱挽回的情感老师是真的吗?被骗了怎么办?第三步:免费咨询,假意分析结果诱导你交费接受挽回服务,而实际根本无法提供对等的挽回服务; 情感咨询服务机构被骗了,收集下方相关证据,有希望追回你的损失: 1:与情感挽回机构或情感老师签署的情感挽回服务合同或协议; 2:与分析师,情感导师的聊天记录; 3:向情感机构或老师的转账的记录; https://mip.66law.cn/news/146918.aspx
8.广州和真心理咨询中心擅长方向:婚恋情感、青少年儿童成长问题、亲子教育、职场压力、创伤治疗及个人成长等。 …详情 杨翠红 职称: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青少年情绪、成长问题(高一及以上); 成年人焦虑、抑郁、空虚、无意义等情绪问…详情 和真心理儿童青少年首期研讨会正式召开! http://www.gzhzxl.com/
9.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四)——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四)——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概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念 狭义上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发展(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广义上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民族心理学(整个人类心理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的发展,从单细胞、智人的逐步发展)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755556/article/details/12245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