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早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的。但目前在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充满着神秘、不信任感和存在一些误解。在平常的咨访接待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10类较普遍的误解,以下就对这些误解一一分析和释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进一步的了解和走进心理咨询。
-01-
误解一
自认为自己心理没有严重到去做
心理咨询
其实就像都有过患"感冒"的经历一样,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有过愤怒、郁闷、焦虑、回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体验吧但仅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结果往往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还会引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其实就算非常健康毫无心理问题的人士,也可以接受"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咨询辅导,比如职场生涯规划、亲子关系培养儿童智力、情商培养等,可以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潜能。
误解二
如果接受心理咨询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人了
首先,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次,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相反,却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认识和开拓自身,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全面而充分地发展。一些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如自我规划、职场选择、潜力提升、孕期心理、儿童智力开发等则更是和"有病不正常"毫无关系。
误解三
去心理咨询要讲出隐私,感觉不安全和不好意思
误解四
心理咨询师非要有叫得响的头衔或年纪大一些的才好
不要迷信专家,有教授、博士的头衔只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术上有造就。心理咨询除了专业学识,同样需要实践经验至于咨询师的年龄,当然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肯定有助于咨询的,但也不是年龄越大就一定越好,心理咨询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在知识上具备专业素质,有一定的学历背景,熟知心理学,在个人特点上精神悦纳,精力充沛,思想开放,感知敏锐,具有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
误解五
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不算
治疗
心理咨询不是人们所想的简单聊聊天,发泄一下,开导一番,寻求一点安慰。诚然心理咨询也有宣泄、开导、安慰的作用,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否定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性。而且心理咨询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有专门的交谈答问的技巧,旨在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也绝非一般的谈话开导所能做到的。
误解六
认为看过心理书籍,了解一点知识,可以自己解决
首先遇到心理问题,看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对于认识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作用,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其效果是比较小的。
其次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效果很差,从事实上看,连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自己都不会替自己咨询,甚至咨询师对自己亲近的亲人也难以开展有效咨询。而专业人员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地识别问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引导和建议。还有,所谓心理问题多数都是经自我调试不起作用或者效果甚微的,心理咨询仍然要求助于专业心理工作者。
误解七
有心理问题还是去看专门的医院精神卫生科最有效,好像那里更专业一点
误解八
去做一次心理咨询,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
误解九
那个心理咨询师好像没有什么解决我问题的好方法
其次,不同心理咨询方法对不同来访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某些方法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作用有限,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咨询,改换方法或者转介。
最后,咨询者一定要敞开心扉与心理咨询师交流,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者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来访者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并且投入到咨询中来,就可以推动咨询的进程,就像水涨船高。
误解十
心理咨询师应该能够帮我解决
一切问题
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首先要求咨询的内容必须是心理方面的,其他方面则不在咨询的范围,心理咨询和治疗不该被神化。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助人自助,自我成长"。咨询师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帮助求助者领悟到内心存在的冲突,矫正错误的认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完善人格的目的。那种把心理医生当做"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认为咨询师有能耐把它们一一替自己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内省、努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此外,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常见的情况是对某些领域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