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其官网通报,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两个打着“职业资格”的幌子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典型“山寨网站”。
其中一个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另一个假冒网站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违规使用国徽标识,网页上还有“官方认证”等欺骗性字样。
据介绍,这次治理工作将重点针对以下情况进行审核、监测和处置:
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等字样的;
违规使用“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人员资格”“岗位合格”“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等字样的;
使用“政府主推”“×××部”“原×××部”“代考”“包过”“不过包退”“速成”“上岗必须”“×天拿证”“零基础包拿证”“挂靠”“挂证”“轻松月入过万”“高薪入职”“毕业推荐高薪工作”“内部推荐”等字样的;
违法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标识的,以及其他涉嫌故意混淆概念、渲染求职焦虑、误导社会进行炒作等情况。
按照通知,各地网信部门与人社部门要督促重点网站平台预先梳理风险点,排查问题漏洞,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违规信息;
加强对网站平台和账号上的培训考证宣传活动的审核监测,及时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查办一批典型案例,适时开展宣传曝光。
02
而心理行业,刚好是这类伪证书的重灾区。
自从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市场上就冒出了很多培训机构在贩售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证书。
这些证书往往冠以国家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声称自己的证书受“国家认可”;很多明明是培训证书,却说自己提供“职业资格”或“岗位合格”的证书。
不久前,喜猫还发文,介绍了央视曝光的部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中的猫腻,也有不少机构把颁发的证书的性质混淆,让人误会他们颁发的培训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
更主要的是,还有许多机构会利用虚假宣传招揽学员。
此前新华网就报道过这类乱象,发现许多机构宣传自己的证书时,常常宣传“快速拿证”、“考试包过”、“零门槛”、“高收入”、“拿证即就业”等等虚假信息。
本次专项行动中,央视记者咨询了几家培训机构,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误导炒作、滥发证书等现象。
这种夸张失实的虚假宣传,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伤害了技能培训的健康发展。
对于心理行业来说,虚假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会导致很多人不明就里地入坑,不仅自己赚不到钱,而且由于这些培训并不正规,他们在进入市场后反而容易对用户造成了伤害,进一步则伤害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
03
前不久的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两会提案中就提到,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管理体系,对各种社会心理机构进行规范管理: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手!严查“山寨职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