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庭、职场、社交心理咨询需求增加,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日趋受到大众欢迎,随之“火”起来的还有心理咨询师培训行业,不少培训机构从中看到了商机。有关查询平台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含心理咨询的企业已经超过16万家。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咨询师水平却参差不齐。虽然是非准入类职业,但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一些机构包装成“从业资格证”。还有机构声称,只要刷满课时,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
培训走红暗藏乱象
记者采访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多位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证的学员得知,他们有的是心理学爱好者,有的是职业发展需求。而一些培训机构对非专业报名保留了一些名额,推出的班型学习长短不一,多为3个月至6个月。
曾任职于北京一家校外英文辅导机构的孙女士,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的需要,比如要给家长开一些关于如何克服家庭焦虑情绪、如何给孩子带来正向情绪体验的讲座,而需要考取心理咨询师。“其实去考证的人都知道这个证非常‘水’,可以说百分百会过。考完再去开家长讲堂,这样会显得我更加专业。”
可来自河北的李女士却没有轻松“过关”,别说“过考试”了,连前期培训都被“坑”了。
“所谓督导,就是培训老师会带我看案例、积攒经验。但后面这家机构没有和我签合同,没有发票,也没有提供新的课程内容。发现不对劲后,我要求结束学习并退费,对方却要求扣除30%的费用。”李女士说。
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和机构方的聊天记录,对方先前要求她缴费10800元,作为“终身督导费用”,可以办理分期付款,并承诺拿证上岗后会由平台派单,不需要学员自己找客户,通过线上语音的方式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机构方给李女士优惠了900多元。
“他们说前3个月每单100元、3至6个月每单200元、6至12个月每单300元、12个月以上每单500元,还承诺‘每月薪资不低于5000元’,每天会派5至10单,还会有一些知名高校的心理督导老师一对一进行跟踪辅导,完全不用担心做不好。”见李女士犹豫,对方当即担保“上不了岗,接不到单,挣不到钱费用全额退”。
“这些机构先是夸大效果、做出虚假承诺,在具体操作阶段再以各种方式诱导消费。”有不少投诉者在平台上写道。
夸大宣传速成拿证
记者联系了数家提供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报名、培训服务的机构发现,“封班”“赶考末班车”是其频繁使用的话术,还有一些机构将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声称考了就能持证上岗。
其中一家机构声称,自己是“人社部健康心理咨询师证书”项目的唯一一家招生单位,要价2680元,包含报名费用、纸质书籍、课程费用、一对一督学、考试费用、出证费用,宣称不会向学员推荐兼职,但可以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指导等服务。机构方称:“考完这个证可以在一些心理咨询室或者线上平台从事基础的心理服务工作。”
还有一家机构主打的是“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证书”,有两种套餐可供学员选择:第一种以通过考试拿证为目的,通过率在90%以上,价格为4680元,共636节课;第二种是“高级心理催眠师和心理咨询证书套餐”,在课程设置上多了一些特殊课程,比如催眠疗法,还额外提供婚姻情感和青少年咨询类证书,学员最终可以拿到4个证书,机构还会推荐兼职,价格为8480元,共996节课。
有学员告诉记者,他是“零基础”,无心理学专业背景,通过参加培训班速成拿的证。“大概一共有100多个小时的培训视频,播放就可以累计学习时长。如果实在忙不开身,把视频开着,也不用看,学习时长够了就行。考试大多是选择题,考前机构还会押题,押中率在85%以上。”
事实上,以市面上较为普遍的“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为例,其发证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已明确表示:心理咨询现在是非准入行业,该项目不是心理咨询师认证,更不是职业资格。参加基础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不具备心理咨询独立执业的能力。
上述细则还将“使用执业或从业资格证书等误导性描述;虚假承诺取得证书后可就业、可获得政府补贴、可挂靠等”等标注为“严重违约”情况。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与速成拿证相对应的,是专业能力的匮乏。
而缺乏专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很容易导致来访者咨询后更加“受伤”。
在北京工作的辛女士和男友分手后情绪不佳,通过线上平台找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对方耐心地为她梳理情感现状后作出“诊断”:“你可能患抑郁症了,要赶紧进行心理治疗,我会给你定制解决方案。”
辛女士发现,付费后咨询师似乎变成另外一个人,“每次上来就给我推销课程,让我升级套餐”。经不住忽悠的辛女士先后花了数千元,结果一番折腾后反而越来越颓废。
曾在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过咨询的北京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他被咨询师指责过“情商低”“不会做人”“沟通能力差”。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看来,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心理咨询,是在心理学基础上立足于实战的为解决问题而衍生的方法学。它需要有能够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心理学职业伦理规范的专业人士来指导或从业的心理服务。”李静思说,就像医学一样,医生通过10余年的专业研究及学习才能有对患者接诊的能力,心理咨询也应该有医学的严谨精神,从心理学专业出发,用专业认知去治愈来访者心理的伤疤。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