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情感是我们的生活的必需品吗?答案是肯定。“求不得,爱别离”是人最底层的痛,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同时每个人一生中经历的恋爱分手结婚离婚的次数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情感类服务是一种低频但高度个性化却长期存在的需求。
大家都知道:男生条件越好,择偶范围就越广;相反,女生条件越好,择偶范围却越窄。而有趣的是,从目前情感行业的客户数据来看:男女咨询的比例相同的。区别是大部分的男性情感问题都是集中在婚前,而女性则更偏向婚后。这个也很好理解:婚姻对男女来说都是一道坎。只不过,对大部分男性来说,结婚就是目的。而对大部分女性来说,结婚仅仅是开始。这也影响了女性对婚姻的依赖比男性要高的多。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婚姻/情感这些出现问题,就属于非常私人的范围。属于家事。古人也云过:家丑不可外扬。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跟身边人说起自己的情感纠纷或者当舔狗的经历。毕竟感情上给我们记得的痛苦远比快乐更刻骨拧心。正所谓:快乐是大家的,伤痛是自己的。所以在潜意识里:把秘密或者困扰告诉素不相识没有利益关系的陌生人远比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心理更轻松一些。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也能快速识别出这些有潜在需求的用户,并提供了可以倾诉的选择。所以情感咨询服务作为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垂直细分市场定位还是非常准确的。
上文我们提到过:“求不得,爱别离”是人最底层的痛,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
情感行业用户特点
1.付费动机主要受利益驱动,相对于兴趣对结果的驱动,用户目的性更强。
2.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产品,服务不可分割。
3.注重咨询体验和成功案例,而且是决策前必备环节。
4.排他因素难改变。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情感公司的业务模式基本都是:
那么如何吸粉,建立用户信任,改善用户体验,增加粘度就成了情感服务行业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我们先来说说吸粉:
打开情感咨询公司的网站,每家公司都会大力宣传导师的实力和成功案例,
这一切都在告诉用户:我们有实力,有案例,可以解决你的困惑。
甚至更直白的说,优秀的情感导师才是情感咨询公司真正的产品。我们细看“深度”“个性化”“专业”无一不透露着导师的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