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电脑听到了我的心声,也许是它偷看了我的输入法,最近它不再让我升本考研了,而是让我考证。
什么?21世纪20年代了,宣传学心理咨询师的痛点还是为了自助呢!
其实,从很早之前开始,“考个心理咨询师证书”就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在原来还可以考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时候,培训班上总会见到各行各业人的身影。当你问ta为什么要考证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打算从业,其出发点多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对自己有帮助”、“希望能改善自己的婚姻/家庭/亲子/人际关系……”,。讲真的,如果通过参加培训,真的能学点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到自己,那也值了。不过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些人还没搞定自己,就想去搞定别人了,再配合着另一种渴求“钱”,画风就逐渐变得奇怪了。
想帮助别人当然是好事,而赚钱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把心理咨询想得太简单,以为动动嘴皮子就能向钱看,那我还是劝你换个省力气的行当。心与心交汇的工作,可能比你处理工作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还要麻烦得多。另外,如果对自己不够了解,就去做心理咨询的工作,赚不赚钱另说,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既害人也害己。
有人说:“我不想坑人,那怎样才能踏入心理咨询的大门,做一个至少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除了对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有帮助外,也能帮助大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擦亮眼睛,找到适合自己的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资质”与“认可”
2017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对于那些真的打算从事这一行当又还没有任何资质的人来说,是个“利空”。“利空”的原因是,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资格鉴定证书,来告诉别人,我是个心理咨询师了。换句话说,无论现在市场上有多少培训,发多少证书,它也只是个“培训结业证明”,并不是“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一心想入门心理咨询行业的人真正焦虑的其实是:“要怎样才能让我得到行业和大众对我专业性的认可。”难道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就没办法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上前进了吗?
在《精神卫生法》的解读中,对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的人员定义是:“经过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取得专业资质,在主管部门许可的服务场所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员。”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心理咨询师应当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经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依法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习一年,经实习单位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服务。”
当然,《条例》出台的时候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还没取消。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受什么样的培训,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有没有实习经历,决定了你是否可以“被认可”。
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那么,怎样做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呢?就让我们从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的教育说起。本来,心理咨询师应该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也就是“科班出身”。不过,在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之前,国家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背景要求没有那么高,非心理学背景也可报名,但那只是当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在供需极其不平衡的现状之下而做出的暂时性地应对措施。而随着一批批高校心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踏入社会,“非科班为主”的心理咨询师时代终将会成过去,未来心理咨询的大趋势一定是向着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前进的。所以,如果从长远来看,侧重于实践的心理学本科生和硕士生,将来会更有优势。
如果没有接受过学历教育,或者学历教育提供的知识不够怎么办?那就需要继续接受专业培训了。专业的培训有哪些呢?按照培训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把专业培训分为四类:心理咨询基本职业素养、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督导。
1.基本职业素养
主要是伦理培训,也可以包括一些法律法规的学习,目的是让未来的从业者知道心理咨询工作的框架和边界在哪里,清楚自身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明白“可为与不可为”。
2.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
有些人看到理论就觉得头大。但实际上,搞清楚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实践的渊源,也就是说,明白了理论建立的过程和它的时代背景后,有利于我们灵活地运用实践而不跑偏,也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心理咨询技术
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技术,而每个人所使用的技术也可能有些许差异。因此,不仅需要去学习心理咨询的一般技术,比如如何去建立工作联盟、倾听共情等,也需要学习具体的心理咨询技术框架,做到“胸有成竹”。
4.心理咨询实践与督导
如果一个专业培训能够提供心理咨询实践的机会,并提供督导,那会对提升咨询师的实践经验有非常大的帮助。实践通常是公益或低费的心理咨询,可能是面对面咨询,也可能是线上咨询,还有一些培训提供的是心理热线的接线实习。无论是哪种实践,作为新手来说,定期的督导必不可少。有“老手”带着“新手”练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新手咨询师跑偏。假以时日,新手咨询师也就能够带着这些过来人的经验“运筹帷幄”了。
现在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五花八门,很多人不知道该去学些什么。其实,我们可以先反观自身,“缺什么补什么”。对于培训靠不靠谱这种问题,建议大家不要只看“发不发证、发什么证”,而是仔细浏览培训大纲,了解其框架和师资,可以的话听取同行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上面所讲的成长之路,其实主要写得还是外在层面的。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内在也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常常扪心自问:我在与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是否真的考虑了Ta的利益?咨询过程中的一些言行举止,有没有受到我们自身议题的影响而产生偏颇?我能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跟来访工作下去吗?当没有能力和来访继续工作下去的时候,我有没有寻求督导,有没有提出转介?
心理咨询是一份人心对人心的工作。除了学习理论和技能之外,“修心”也必不可少。“修心”的方式有很多,无外乎是觉察和自省。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为自己找一位咨询师,尝试识别和修通自己的议题。有的咨询师管自己作为来访接受的心理咨询叫“个人体验”,本人不太赞同。“体验”,听起来更像是作为第三方去体会咨询过程,而不是作为咨询中的来访者投入其中。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位前辈所讲的:“咨询师自己能走多远,才能带着来访者走多远。”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仅仅考个心理咨询师证书
尽管现在没有任何有关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证书可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专业发展的方向。“打铁还要自身硬”,在期待着新政策落地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才是通往合格心理咨询师之路的不二法门。
对于大众来说,想找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看受训背景,这一点可以参照“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中提到的几点。二是看个人感受。对于来访者来说,最简单的评估方式就是在初始咨询时(一般是1-4节咨询)去体验你与这个咨询师工作的时候自身的感觉,比如是否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接纳的,是否愿意真诚地与该咨询师共同工作下去。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相信你可以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简介
李煦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公共精神卫生、心理治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