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从1988年山西卫视《电视红娘》的开播,到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再到2009年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与紧随其后江苏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掀起电视相亲节目的几度热潮。电视相亲节目为什么会如此红火究其根本原因,它强调了人类最隐秘、最原生态的内核——人性的价值取向及其在相亲过程中的博弈。
电视相亲节目几经沉浮,节目火热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学界和业界的热议。特别是在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与《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以及2011年10月24日,广电总局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加强对电视相亲节目的管理,防止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电视相亲节目究竟该如何良性发展也引发众多的思考。本文拟从娱乐情境下的人性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出发,通过电视相亲节目的运作手段解读、揭秘电视相亲节目的运作理念。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运作理念探讨
纵观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历程,电视相亲提供的平台大抵分两类:其一旨在"服务",以《电视红娘》、《玫瑰之约》等为代表,寻找婚姻的另一半;其二旨在"速配","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时下相亲节目大多如此定位,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为代表。前者经历短暂辉煌后迅速没落,后者则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非诚勿扰》引领的"相亲之火"在神州大地呈燎原之势。此部分旨在以时下热播的电视相亲节目为基础,进行电视相亲节目的理念探讨。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由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相亲节目提供"邂逅"的平台,嘉宾通过自我择偶标准的陈述,表达自身的一种情感诉求,一种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追求。他们从人的双重属性出发,以"性的暧昧与暗示、安全的需要、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主要角逐内容,通过"异性"之间的博弈,追求个性的张扬与实现,而"同性"之间的博弈则是争取配偶权,二者又相辅相成,通过个性的张扬,吸引异性的注意,与此同时,同性之间又展开博弈,个体努力做到"最优",达到成功追求异性的目的。
(一)自然属性:性的暧昧、暗示,安全的需要
(二)社会属性:婚姻观、人性价值取向的揭示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不仅有着最原始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还有着社会属性的表达与实现,包括精神层次的追求、他人的尊重及个人的自我实现等等。男女嘉宾的择偶标准,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属性的诉求,而是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博弈的基础上,凸显社会属性因素的表达。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运作手法解析
各相亲节目一再创造收视率上的神话,其运作手法呈现极大地相似性。此部分旨在从国内最火的电视相亲节目入手,探求节目背后的运作手法和规律,解读电视相亲节目中的人性价值追求。
(一)注重过程,不追求结果
我国电视相亲节目提供开放性的"邂逅"平台,让男女嘉宾通过"秀"的方式,通过自我择偶标准的表达与博弈,去寻找可能的适合自己的另一半。"秀"的平台的构建,决定它的显著特点:注重过程,不追求结果。在电视相亲这个平台上,人性价值取向通过择偶标准的陈述,鲜活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博弈,人们对物质的极端追求和理性审视,对美貌的向往与担忧,对自我安全的构建和偏执追求,开放自由与传统伦理道德的纷争,也近乎以夸张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受众在观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追逐。然而,电视相亲节目也因其过度注重过程忽视结果而饱受批评和争议。首先,节目成为了"秀"场,没有达到相亲的目的,数据显示,成功牵手的嘉宾所占比例低,走入婚姻殿堂的则是少之又少。另外,节目的真实性倍受质疑,男女嘉宾身份的做假,参加节目嘉宾爆料"台上相亲,台下分手"的现象,以及男女嘉宾身份过度特殊化,观点的个体性与社会普遍观点冲突等问题也备受社会责备,节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让男女嘉宾牵手少有"结果"。
(二)制造悬念
(三)凸现戏剧性,凸现娱乐性
电视相亲节目要有看头,离不开娱乐性。通过各种戏剧化元素的介入,男女嘉宾通过才艺的展示、嘉宾的互动、或轻松或敏感或暧昧的话题的引入,各种机缘巧合等,展开异性之间的博弈,追求个性的张扬与实现,在娱乐的过程中,实现婚姻价值观的博弈,引起受众的思考。
娱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独具特色的才艺展示,或是独特个性的呈现,在吸引异性注意的同时,间接表达自身的一种人生价值追求。如《非诚勿扰》中相亲男嘉宾刘思,通过三段小提琴表演,演绎不同女性的性格和对心仪女生的情愫,表达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我们约会吧》中,穿着时尚另类的男嘉宾刘翔宇,着豹纹衣服穿皮裤上场,颠覆传统男性的个性与特点,另类个性与自由开放的独特展示;27岁小学支教老师的陈华,则是带着支教孩子们的祝福来到节目现场,对他人的关爱与奉献,情动全场。
可以是轻松的话题,幽默搞笑的语言。《我们约会吧》中,陈文表示,"虽然长的帅不能当饭吃,但看见他我就食欲大增",蔡旸不喜欢胖的男生,因为她觉得要是跟胖的男生接吻,就是好像吃了一嘴油,油腻腻的。而38岁的副乡长戴彬,来自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他的"乡长也是人,也需要征婚"更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一种直接阐述。可以是男女嘉宾的各种"巧合"的构建,如《非诚勿扰》男嘉宾景文丛与女嘉宾徐显丰通过聊天,知道双方都来自哈尔滨,都会滑雪,都在深圳工作,第二天又都回深圳,及心动女生与留灯女生的重合等等,让节目充满了戏剧性。也可以是私密问题公开化,对个人内心和生活最真实的描述,表现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我们约会吧》中为女朋友洗内衣的男嘉宾张瀚元,现场女嘉宾围绕其为女友洗内衣的真实性、男士是否该为女士洗内衣内裤以及如何让内衣洗的不变形的讨论,笑翻全场,而这也是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的一种讨论。
(四)揭示隐私,满足猎奇心态
好奇是人和动物的天性。人们有着希望自己的隐私不被发现,但同时又渴望了解他人的隐私,满足自身的窥私欲的复杂心理。电视相亲节目对个人隐私的揭示,通过男女嘉宾个人独特的成长生活经历、背后故事的阐释与解读,将他们私密的生活与故事展示到大众面前,是人性的一种揭示,其间更夹杂着传统道德与现代观点的一种对抗。
而最大的特殊性还是来自于生活经历与观点的迥异,《非诚勿扰》中38岁的副乡长戴彬,因其"乡长也是人,也需要征婚"而被人们记住;每个嘉宾都是"有故事的人",如《我们约会吧》中女嘉宾徐彬小时候自卑与自闭的性格,没有男生愿意牵自己手;女嘉宾陈文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亲情和辛酸的成长经历,在很小就想过自杀的陈述等等这些,让观众了解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通过情感的铺垫,抓住受众的"心"。
(五)营造适度煸情与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的创造,是电视相亲节目最擅长的手段,也是吸引受众的最大亮点。通过矛盾的呈现,让节目充满"火药味",给人以强烈的冲突感和刺激。而矛盾冲突的展开,大多是围绕着"尊重与被尊重"、"传统道德与现代观点"和"情感与理性"等社会属性的讨论而进行,通过人性价值取向的博弈,以此宣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追求。
尊重与被尊重的对立。男女嘉宾围绕着择偶标准或其他话题,在意见相悖的情况下,甚至直接走向了语言暴力,犀利的语言的对抗,造成强烈的冲突感,调动受众的情绪。以《我们约会吧》为例,节目设定的男嘉宾"三不要"环节。由于各人的择偶标准的差异,加之生活经历的不同,各人对不同标准的可接受程度也存在不同,当这些标准不能为上场的女嘉宾所接受时,往往会受到众人的质疑甚至是语言的攻击。另外就是对特殊职业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对某些职业的特定联想,如幼师、护士等与女性的联系,《非诚勿扰》中男护士高鹏哲来到节目现场,讲述他背后的故事,男嘉宾开始实习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让自己扎针,就自己给自己扎针,最后扎得自己得了静脉炎。尽管如此,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偏见,面临的一些不理解,社会的不公正的评价,通过这样一种讨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的职业,去尊重他们的职业。
传统道德与现代观点的对抗。"物质与爱情"、"专一与花心"、"外表与内心"等问题无疑是这一平台上的永恒话题,在相亲的平台上,人们将牵手或结婚的砝码摆在了受众的面前,有女嘉宾"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和"与别人牵手一次要20万"等拜金主义观点的大胆言露,也有男嘉宾在没有女朋友时与好几个人搞暧昧或是有过"劈腿"经历的陈述,以及缺乏诚意抱游戏心态参加节目、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对方的"耍宝"男嘉宾,这些个例的"另类"观点和行为,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对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形成了一种冲击,引起更多的讨论与思考。
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如何吸引和"打动"受众,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情感方式,通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二是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电视相亲节目往往也是一部情感大戏,在男女嘉宾的"故事"基础上,通过煽情的文字和音乐,让受众通过一种视听之境,营造浓浓的情感气氛。电视相亲节目也因节目内容的低俗化与缺乏深度招致许多批评,而这些需要"理性"元素的注入。电视相亲节目非常注重主持人的选择和嘉宾的引导,通过他们将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让受众获得愉悦的同时,学会冷静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宣传正确的人生价值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