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新型婚恋观研究

对青年而言,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张竞生教授提出“爱情四定则”:“爱情是有条件的,爱情是可比较的,爱情是可变迁的,夫妻为朋友的一种。”这在彼时显得石破天惊,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中国青年的婚恋观。究其原因,发端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当下年轻人对婚恋多元性的追求与实践。

青年新型婚恋观的表现

婚恋独立性。对个体独立人格的追求,塑造了“婚恋以独立为先”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在网络流行用语中,“亲密关系”逐渐取代“恋爱”成为形容男女关系的热词。这一细微区别间接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情感倾向:他们崇尚“亲密有间”,强调在恋爱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这种情感倾向不仅涉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独立性,更触及了诸如“是否必须进入亲密关系”“是否有必要结婚”等婚恋领域青年观念的变化。

婚恋条件性。对理性分析思维的认同,催生了“婚恋取决于条件”的行为模式。伴随着“生活成本”事实与“生活品质”追求之间张力的日益增长,似乎陪伴彼此的恋人不仅是鲜活的人,还是人格、才能、财产、原生家庭等多重条件的集合。因此,年轻人对婚恋关系往往持审慎态度:一方面,他们将对方在关系确立前后的付出意识纳入考量;另一方面,他们还会将对方的物质积累、发展潜力作为决定是否推进婚姻关系的标准。

婚恋多元性。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的普及,青年社交活动的范围广度、类型丰富度与选择自由度迅速上升。具体到爱情领域,尽管年轻人仍倾向于用积极正面的形容词描述爱情,表达其潜藏于心的“一生一代一双人”式美好期许,但面对现实的婚恋问题时,他们较前辈往往更容易对自己和恋人失去耐心,在诸如“姐妹快跑”“不分手留着过年”的声音中得出“所托非人”的结论。

青年新型婚恋观的形成原因

自我意识成为青年新型婚恋观的“水龙头”。如今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使得个体对“自我实现”和“爱情生活”的独立性得以充分表达,导致对个体的边界意识以及对自身损益的敏感性增强,为婚恋条件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所谓“爱情不能成为降低生活质量的理由,婚恋不能成为禁锢自我实现的牢笼”,随着自我意识的强化,婚恋中的“逃跑主义”应运而生:青年人给自己的婚恋做起了“成本-收益”的经济分析,一旦这一结果不利,则会导致分手以求自保,重启选择“独美”的简单模式。在爱情领域,泛滥的自我意识不仅阻断了情侣间不可或缺的情感交互,更为情侣间的互不信任乃至两性对立埋下了种子。

网络传媒成为青年新型婚恋观的“放大器”。社交网络上的“晒幸福”“秀恩爱”让年轻人向往爱情,亦在潜移默化中将恋爱教条化、模板化。社交网络的放大效应也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性别隔阂。随着暧昧、PUA、出轨、家暴等负面新闻接连曝光,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也水涨船高:他们开始担心此类现象的普遍性,从而对异性的信任感降低,对恋爱和婚姻逐渐失望。在社交网络中,这些失望加剧了年轻人对相对群体的厌恶心理。

引导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规范和谐网络环境。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网络主管部门要注意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主流婚恋价值观的弘扬,引导青年人明确恋爱底线,理性审视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等西方错误思潮,全面客观地看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筑牢思想防线,提升恋爱道德和恋爱责任意识。

打造恋爱思政课堂。高校作为青年发展的主阵地,应当把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创新纳入思政课堂,应当勇于直面学生和问题,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生动的语言、现实的案例为青年学生塑造崇高的爱情理想,提高大学生对于恋爱观教育的认同度。

树立理性的婚恋观。在当今社会,清醒和现实已经几乎成了对身处爱情中的男女的最高评价,而“爱情”两个字的本质大家却心照不宣地不再提及。当你要求别人专一时,自己先要做到专一。当你要求别人付出时,自己也要有为爱付出的勇气。唯有真诚,才是“必杀技”。

THE END
1.《魔都邂逅,“菁英之恋”缔造婚恋传奇——上海高端婚恋机构》在繁华璀璨的魔都上海,快节奏的生活旋律中,无数优秀的单身菁英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芒,却常常在爱情的乐章中寻觅不到那和谐的音符。然而,上海 “菁英之恋” 婚恋机构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上空闪耀,为渴望真爱的都市菁英们缔造着浪漫的婚恋传奇。 https://hea.china.com/hea/20241120/202411201605364.html
2.团省委陕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丝路青缘”陕西共青团公益婚恋交[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团中央对青年婚恋交友工作要求,团陕西省委迅速行动,研判青年婚恋需求,及时掌握青年婚恋动态,帮助青年解决婚恋难问题,提出“突出价值引领,强化公益导向,创立团属品牌,坚持青年为本,省级统管,市、县联动,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青年婚恋观、家https://news.hsw.cn/system/2021/1117/1396101.shtml
3.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王晶鑫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年对恋爱、择偶、性观念和婚姻物质条件的态度。研究指出,物质化、开放化和自我化是当代青年婚恋观的显著特点,并提出了通过强化家风家教和净化网络环境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对策。 http://sxqnb.com.cn/html/sxqnb/20240802/25932.html
4.SoulApp:《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全文)网经社(网经社讯)8月6日消息,近日,Just So Soul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共同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社交网络的繁荣,基于兴趣的“轻相亲”模式在00后群体中渐趋流行;社交网络也成为00年轻人表达自我,抒发多元的婚恋态度与行为,寻找共鸣的平台。 http://www.100ec.cn/detail--6641158.html
5.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市场研究报告(附下载)随着青年群体婚恋观念的改变以及互联网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婚恋社交服务行业已逐渐由婚恋网站转向社交APP,行业呈现去中心化趋势。未来,行业将拓宽服务渠道与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起行业规范与监管体系。(《2024-2025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市场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43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https://www.iimedia.cn/c400/100883.html
6.团委重点工作——抓研究。密切关注青年思想观念、职业分布、发展需求的变化,借助专业研究力量,深入调研和分析各类青年群体社会生活状况,建立区域青年发展监测指标和数据统计体系,分领域开展青年发展政策第三方评估。 ——定方向。推动青年发展纳入政府事务,相关项目、指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政策和资源保障。http://tw.xjbt.gov.cn/c/2020-06-28/7360834.shtml
7.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的法律政策及其不足这些规定均为婚姻自由提供了权威解释,也为青年规划自己的婚姻生活奠定了法律基础,结婚或离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选择行为的特点初见端倪。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受访者初婚年龄在22~28岁之间,男性晚婚(25岁及以后)人群占63.29%,女性晚婚(23岁及以后)人群占83.07%,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9472.html
8.2023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申报公告——中国青年网或登录“中国青年网” (http://www.youth.cn/)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cycrc.org.cn) 于4月25日17:00前在线填写《2023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申请书》。 2. 5月25日左右,申报人登录在线申报系统,查看初评结果。通过初评的申报人打印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申请书(一式四份),加盖所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303/t20230330_14422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