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注意到,以“爱情大过天”“为爱不惜付出身家性命”为特征的“恋爱脑”,正在遭遇“全网群嘲”,网友们常以“王宝钏挖野菜”的典故进行警告。即便在过去最无视男女门楣地位差距,最主张“灵魂共鸣重于门当户对”的偶像剧、电影中,也逐渐“改弦更张”。
在现实生活中,赛道细分的相亲局不断兴起:“条件精准匹配”“在合适的人里找喜欢的”成为某些群体的特定需求。“五千万资产相亲局”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资料显示,参加相亲局的女性大致分两类:一种是家里经商,资产千万级,重点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毕业,颜值中上;另一种是父母任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国企央企管理层等,名校出身,高颜值。
针对资产五千万以上的男性,验资后付费几千块才能进的相亲局是什么样的?
为了深入探究新“门当户对时代”下的婚恋观,了解资产雄厚的高净值人群身上的“婚恋难”困境,我们采访了一位“五千万资产相亲局”的组织者、一位对女性资质进行面试的“面试官”,以及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下面是他们的讲述。
组局者:有钱人找对象烦恼一点也不少
对于投融资行业的李先生来说,兼职以“海归圈儿”为平台做“高净值人群相亲”的过程有点戏剧性。
运动是高净值人群相亲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先生对“高净值人群”的定义是资产超过三千万,严格来讲要超过五千万。他坦承,“真正有五千万资产,即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有几套房加几百万现金的人,缺女朋友的概率没那么大。所以我们的相亲局参与人数有限,我们致力做的是精准匹配的精品局。”李先生也不吹嘘自家“五千万资产相亲局”的匹配成功率有多高,“不可能说你之前找不到对象,来我们这交了几千块,对象就蜂拥而至了。这事儿跟钱没关系,(找到对象)是因为你有闪光点,吸引到意中人了。”
之所以在相亲局之前对男性进行验资、对女性面试基本条件,李先生的解释是:现在越来越讲究“门当户对”,很少人想找比自己差很多的另一半。所谓“来电”也是一种综合感觉,根据对方的外形、学历、谈吐、家境、阅历进行的整合判断。目前大多数的“婚恋难”同样存在于高净值人群身上,李先生认为都是源自不现实的高标准,“百分百优质的对象是不会流通到相亲市场里来的,他们早早就步入婚姻了。到了这个阶段择偶不能什么都要,不要看着女明星找到弟弟就觉得自己也能找到,要知道人家有颜又有钱啊!”他觉得婚姻大事绝对不能佛系随缘,“你能靠随缘考上清华北大吗?”
不过即便提前验资,也难免有浑水摸鱼的情况。李先生表示“公民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我们只能看房产本、银行流水等照片,对方非伪造一个假的很难被辨别,也查不到负债情况。但是发现名不副实者后我们会进行内部曝光。另外我们也有会员推荐制度,一般会员推荐来的都比较可靠。”他补充说,“一个普通人混有钱人的社交局,意义不能说没有,我只能说不大。”女性面试没通过的情况也有,李先生一般会委婉表示“人数满了”。原因在于:“人家姑娘觉得自己挺美,你非说不够格,肯定让人不舒服吧?”
今年年初,李先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切身体验了一把“五千万资产相亲局”。在他记忆里,总人数不到二十人,其中男性差不多有五六个,女性颜值普遍较高。他毫不讳言,“颜值”是自己择偶标准排序里的第一位,其次分别是学历、家境。更具体来讲,他不喜欢“整容脸”,同时表示“微整很正常”。即便是美女,“一张嘴就很掉价,空有一副皮囊,也不行。”之所以看重学历,则是因为“学历可以影响下一代。”对他而言,海归硕士最好,但之后的社会经历弥补了学历差距也没有问题。
我不会反反复复多角度考察对方,没必要的。成年人之间,只筛选,不培养。她不是十五岁,在你认识她之前她早就定型了好吗?”
李先生还表示,“也许资产比我雄厚一两倍的人,他们择偶可能会先看性格和家境。有钱人不在意伴侣究竟做什么工作,比较踏实的岗位肯定比经常接触异性的岗位好。他们也不需要对方家境有多么泼天的富贵,但需要对方是一个正常家庭,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家庭。”
大龄男性和大龄女性找配偶的共同难处在于,“没有人是因为岁数大被爱的,被爱是因为有和年龄匹配的价值。”区别则在于,“大龄男性真的更难,大龄女性往往降低点标准就嫁出去了,条件一般的大龄男性是真找不到对象啊。”
李先生有时在群内开玩笑,“有需要的朋友们请抓紧参加五千万资产局啊,没准过两天房子贬值就只剩两千五百万资产了!”他对高资产人群的认知很理性,“一千万买的房子升值到五千万,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红利,是国运牛不是个人牛。所以这部分人找对象会很看对方性格,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害怕被分钱,也害怕不被爱。”
面试官:门当户对局不是梦想成真局
对于女性的筛选标准,小荼特别提到要看初高中就读的学校,“初高中就读于北上广或省会等大城市的名校,这点很能反映家庭条件。有些女孩前面的学历比较差,手里有几套房,问是干什么的却说不清楚,比如说自己是做金融的,一点专业问题也回答不上来。这种简历基本就筛掉了。”即便到了面试这关,小荼也遇到过不少令她啼笑皆非的情形,比如照片和本人相差太远。
在小荼看来,“门当户对”观念的流行和经济形势关系不大,“资产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人群,资产保值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也比一般人高很多。”关系更密切的恐怕是新《婚姻法》,用一个简化的比喻来说,“新《婚姻法》对婚姻的诠释是婚前你家出瓢我家出盆,离婚了你拿走你的瓢,我拿走我的盆。”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恋爱脑”肯定有,“但不多,或者说顶多可能有过一阵。家庭条件不匹配走到结婚太难了,因为离个婚,婚后财产分一半谁不难受?”
相亲活动所选的餐厅一角
小荼注意到,高净值人群在面临婚姻大事时,倾向于提前谈妥各种条件,比如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孩子,家庭收入和职能怎么分配,配偶是否做全职太太,做的话生活费多少等。
可以说结婚和找个商业合伙人其实是相仿的,在利益绑定上没什么太大区别。”总的来说,相亲市场难以谈“交付”,因为成功率真的不高,“门当户对局”不等同于“梦想成真局”。“如果成功率很高,那七大姑八大姨不都能做么?”提及个中缘由,小荼表示:“很玄学,碰上了就是碰上了,碰不到就是碰不到,我们常说的‘眼缘’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户外活动是高净值人群热衷的内容之一
心理咨询师:婚恋质量成为“新指标”
资深心理咨询师若杉在北京经营自己的一家心理工作室,在她经历的婚恋情感类咨询中,“钱”这个要素对不同资产级别的伴侣意味着不同的内涵。对于财务状况平平的小夫妻来说,“钱”往往和生存紧密捆绑在一起。而对千万级资产的人来说,“钱”连结着不得不考虑的责任,“两个五千万资产的人结婚类似上市公司重组,这场婚姻的内涵不止于婚姻本身。”
若杉的心理工作室一角
在若杉眼里,所谓“门当户对”并不仅仅指“房、车、存款、学历”的匹配,而是指在相似家境成长起来的人,价值观、消费观、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更容易趋同。“门当户对”的合理性在于,“看上去是条条框框的要求,背后是三观的合适。如果两个高净值男女都认同婚姻是为了让自家生意更加壮大,都对爱意有多深没那么在意,那他俩就是合适的对吧?”
若杉提醒婚恋阶段的男女在择偶时要留意“对方父母关系如何,六岁以前是否在足够被爱的环境里长大”。从小充分被爱、被理解、被尊重是一个人初始安全感的源泉,意味着他不会把利益看成活着的唯一重要因素。在婚姻遭遇破产、疾病等变故时,他不容易“动作变形”,因为这些只是“暂时的困难”,不代表“世界的崩塌”。若杉告诉我们,“有些人的自尊和安全感只靠当下的处境和成就感来维系,像娶了个漂亮老婆、富家千金。他们往往看上去什么都有,心里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还有些人即便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觉得人生值得一活。”
提到“婚恋难”,若杉笑称“问题可能并不在于结婚、找对象究竟难不难,而在于当人们有了诸多自由、包括不结婚的自由时,选择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儿。”在她看来,不是人人都适合婚姻,“有些女性喜欢待在自己的能量场里,独处比老公、孩子的优先级更高。”她敏锐指出,“大众对于婚恋的观念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而女性成长、内心需求已经到了下一个阶段,中间存在一种撕裂。当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后,婚恋让人活得好不好、开不开心,成为考量的新指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