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情况,发现境内外的教会组织、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神棍”和“网络水军”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体,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社交网络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基本形式,教义和文化、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传播,使宗教网络化的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
一、研究的背景、对象和方法
互联网正在改变整个世界,也使宗教获取了新的天地。各大宗教组织和个人纷纷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跨越文化障碍的传播特性,在方寸屏幕上构筑起神圣的信仰殿堂。这既方便了非信徒了解宗教,扩大宗教的社会影响,又方便了无暇去宗教活动场所的信徒在网上参加宗教活动,通过虚拟空间完成宗教功课、结交教内外朋友。
二、传播的主体
与现实社会宗教传播的主体相比,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教会
在现实社会的基督教传播中,教会一直是最重要的传播主体。在互联网时代,“教会如何因应这快速、多变且超越时空的新文化,驾驭网络科技、发展网上福音事工,是急不容缓的一环”。正如致力于“在未得之民中进行长短期宣教”的美国“大使命中心”的刊物载文指出,“网络是神所赏赐的媒体,今日很多教会都已经有自己的网络……海外华人教会资源丰富,可以更积极地投入这跨越时空、无远弗届的网络宣教事奉,以免被世界之子利用来发布邪恶的事,毒害青少年”[1]。
不仅境外的教会组织已经把网络作为宗教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的教会组织(包括建制教会和非建制教会)大多也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除了提供《圣经》和福音资料的下载,还经常发起并引导网友就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藉由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媒体,宗教的教义和文化得以打破时空界限,贯彻到作为网民的信徒和非信徒中间,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吸引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直至皈依宗教。
网络宣教士
教会作为网络宗教传播的主体,要“使用网络为主发声”,有时还派出专门的网络宣教士。在他们看来,“派出网络宣教士,不一定需要把他们派到工场去,他们完全可以留在本地,只要家中有一台电脑就够了……例如不必离开美国常驻中国,而是身在美国,通过网络,进入中国”[2]。网络宣教士的身份各异,但使命是共同的,即“通过互联网并适应当代网民的特点,向他们传扬不变的古老福音”。为此,他们通过建立网站、发送电子邮件、组织互动讨论群组、设立博客空间等,把基督教的教义、文化、信息、资讯等上传到网上,吸引网民访问并参加活动。
网上基督徒
根据基督教义,每个基督徒都有一项天启的使命———传播福音、发展信徒。所以,大凡基督徒都非常乐意利用各种介质和工具,把基督的福音传递给他人,使他人能和自己一样地信仰上帝。互联网出现后,立即受到大多数基督徒尤其是受过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基督徒的欢迎,他们不仅在网上学习、工作、娱乐,而且很快把它当作接受和传播福音的一种便捷工具,成为所谓的“网上基督徒”。
境外的一些教会组织也一再呼吁:“该行动了!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你们在哪里上帝可以差遣谁呢”“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首先是聆听呼召,成为网上基督徒……知道自己进入大陆的网络,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因为个人的兴趣,更不是休闲,而是为了真理而打那美好的仗”[3]。也许是受到这样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参与社区论坛、设立博客空间,甚至创建个人网站,通过各种形式,把有关基督教的信息传递给能够进入网络的所有人。
“神棍”和“网络水军”
所谓“神棍”,是指从事宗教活动,以之获得非法利益的非宗教人士。所谓“网络水军”,也曾叫“五毛党”、“五分党”,系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在网上产生并长期存在,就在于境内外某些专司宗教传播的组织和个人,看到了网络传播的行之有效,于是斥资雇人,如兼职的大学生、社会无业人员等,通过发帖、回帖,占领网络这一最新舆论阵地。正是有了这两类人的键盘敲击,传教者才得以躲在幕后,从推出网络红人到炒作网络事件,从开展网络宣传到引导网络舆论,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上传到网上。“神棍”和“网络水军”虽然只是舆论操纵链条中可怜的寄生虫,但其行为客观上也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所以他们也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主体之一。
三、传播的基本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向大学生进行的基督教传播几乎使用了互联网所能使用的所有平台。
门户网站
互联网的发展,最初就是通过建立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性的门户网站普及开来的。基督教与互联网的联姻正是如此。境内外的一些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人,“致力于为广大信徒、宗派、组织机构提供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同时希望通过网络开启传福音的新篇章”,于是,把有关基督教的文字、图画、音视频等信息资源集中发布到网络平台,既服务于信徒参加线上线下宗教活动的需要,又服务于非信徒了解基督教文化,在更广阔范围内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虚拟社区论坛
博客空间
社交网络
四、传播的主要内容
与现实社会基督教传播的内容相比,互联网上基督教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基督教的教义和文化
教义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其典籍《圣经》当中。在每一个基督教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圣经资源”。比如,“中华圣网”就提供有中、英、法、韩、希伯来等12种语言39个版本《圣经》的文字阅读和朗诵收听,这对于信教大学生每日查经、读经和不信教大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提高英语听读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而网站制作的“灵修版圣经”、“生命丰盛版圣经”等,或附带专家注释和研经资料,或可按章节、主题查询,或可制定“每日读经计划”并督促执行,目的“就是要鼓励读者怎样藉着圣经与神建立亲密关系,知晓如何挖掘其中的信息,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此外,在各主要基督教社区论坛和基督徒个人博客中,更是常见对教义的讨论和阐发。
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
再如,“基督网论坛”之“社会时评”,其立意非常明确:“教界动态、社会热点;同性恋、农民工、大学生、环境污染;以基督的心为心,以他的眼看世界……”当有人发起“河南出现毒虫咬人死亡”的话题后,后面的回帖中有说“这两年的自然灾害很多……哪里才是安全之所在世界上有吗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有真正的平安”;也有说“一个小小的虫子就能夺走人的生命,可见生命的脆弱,只有把生命交托给主才是最平安的”。当有人转帖出“西安一大学生撞倒行人后连刺对方8刀致死”的消息后,紧跟的评述就是“无神论国家教育出这样兽性的大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认识神,陷入在黑暗的愚昧当中”。对于智利矿工获救,有说“彰显神的荣耀”;对于“埃及在2011年第一天就遭遇恐怖袭击”,有说“那些火狱之子,神的大怒临到他们了”
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
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对自己当下状态的认知和感悟。基督徒作为“蒙神拣选”的人,心中充满了“大爱”。借助网络表达这种“大爱”,既是“荣耀神的圣名”,也是“成就神的旨意”。于是,有人把它浓缩为一句话,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心情短语”或社交网络的“最新状态”;有人把它撰写成一篇短文,或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上传到基督教社区论坛,或投稿给基督教门户网站。
除此之外,一些基督教门户网站还为来访者提供各种生活资讯和服务。比如,“旷野呼声”之“生活百科”版块,其下设的专题就涉及医疗保健、美容化妆、烹饪美食、拈花养鸟、风俗民情等多个方面。更有一些教会组织和个人开办专题网站,比如基督徒招聘求职网、基督徒婚恋交友网、基督徒在线购物网,为信教和不信教的来访者提供社会服务。表面上看,这些资讯和服务与信仰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是在“荣神益人”,彰显“主内的平安与喜乐”。
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
五、总结和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互联网诞生起,宗教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兴媒体。从传播教义到宣传文化,从表达信仰到组织活动,互联网的信息沟通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活助手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实现,宗教内容已成为互联网上传播的重要内容。
正是因为这样,各种宗教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宗教网络化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比如,网络宗教传播突破了传统“宗教活动”及其场所的定义范围。每个宗教网站运营后,实际上基本类同于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或者说一个宣教场所,但这样的场所是虚拟的、没有界限的,如何界定其“内”和“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再如,网络宗教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同宗教宣传品的发行管理相冲突。由于网络宗教传播没有特定的对象,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轻易地获取海量资料,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只有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才能编印、经销“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如何管理网络宗教资源,这还是鲜有涉及的话题。又如,网络宗教的跨国传播为我们抵御渗透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公民中进行传教活动。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足不出校,瞬间点击即可到达国内外宗教网站;外国人无需入境,轻点鼠标就能传经布道、发展信徒。对此该如何应对,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有学者提出,依法管理网络宗教事务应该“立法为先,监管为重,疏堵结合,形成合力”[4]。笔者以为这很有意义,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一是个人单纯地在网上参加宗教活动、了解宗教文化,应当属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的范畴,不能因其实现形式的改变就任意剥夺。至于宗教搭上互联网以后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也不必过于惊慌。只要切实解决了广大受众的实际问题,把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宗教扩张的势头未必就能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二是对网络宗教传播产生的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各种关系、活动,一刻也不能放松监管。对境外不良网站的拦截、对境内宗教网站的审批、对敏感词语的过滤、对虚拟空间服务商和IDC服务商的控制等,既是维护互联网安全的需要,也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需要。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63期,摘自2012年第1期《中国青年研究》)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