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北京男人谈恋爱,娶个北京姑娘逛公园,自己足够努力就没有人可以鄙视你,真正的门当户对就可以跨越地域千里姻缘一线牵,赢得大家的祝福。
最近网络上流传了一份《相亲价目表》,展示的是北京各大公园相亲角的大爷大妈共同奉行的相亲准则,包括户籍、收入、房产、学历等硬性条件,分为顶配、高配、标配、低配、简配和不考虑几个层级。
很多媒体都在报道,这个线索形成了完整的“相亲角鄙视链”。表中可以看出,大致将相亲对象分为以下四类:没有北京户口。有北京郊区周边户口和房产。有北京城六区户口和房产。有北京东城、西城、海淀户口和房产。
那些在公园相亲角或蹲、或坐等着“愿者上钩”的北京大爷大妈,只要觉察到对方带着或轻或重的口音,便果断摆摆手:“我们不找外地的。”一位大爷更是对记者说:“外地人的征婚简历都被扔在那边树根底下了。”
有人认为不同条件的男人,就应该搭配相应条件的女方,这是婚姻是否需要门当户对的话题。其实这也是个北京人和外地人之间的问题,很多北京的爹妈只是不愿意让孩子找个没钱的外地人罢了,甚至北京郊区和农村人也被北京城区人鄙视。
外地人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地域鄙视了吗?相亲角里还有一个东北男人的征婚条件,上面明确写着就要找个北京姑娘,哪怕有残疾也可以接受,只要有北京户口。
这不是什么鄙视链,不过是中国式父母的一种功利筛选法。生活中真是个人优秀努力又不缺钱,北京城里有房子的外地人,根本没人去挑剔户口的问题。大城市婚恋市场之所以显得比小城市严峻,无非是资源有限,外地人大量涌入让本地人深感不安全。外地人又大多只想着赚钱和享受资源,从没有真正爱过生活的城市,这也让本地人反感。
婚恋嫁娶首先就成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博弈线,说是鄙视,不如说有些本地人的条件并不像嘴里说得那么好,能找个更有钱更有房的当然更好。而有些外地人也存在眼界窄心胸小的问题,大部分都在不是故乡的城市里混得不那么光鲜,婚姻就成了能立马变成北京人的捷径,也是一种炫耀。
只是,这年头根本没有几个男女会在恋爱结婚这种事情上被父母左右,甚至连真正像点样子的门当户对,也被当今的年轻男女忽略,大多数中国式父母都是在一厢情愿罢了。
不是老人家说的都没有道理,而是他们在公园里做出这样的事情,都足以证明自己的家庭、阶级和教育也高不到哪里去。那些被写在纸上相亲的儿女们,如果不是自己根本不屑父母这样的行为,就是和父母同属一款,找不上对象的原因可想而知。
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当初因为恋爱结婚来此定居,刚好他是个北京男人。我却从未有过所谓“北漂”的任何心酸史,那个北京家庭热情周到的接纳了我,像所有普通人家一样过着平和琐碎的日子,根本没有什么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别。即便后来那个男人成了我的前任,他的家庭曾经带给我的爱与帮助,也在记忆里温暖如常。
来北京之前我就深爱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一个人曾经背包走遍了宫殿与胡同。也遇到过很多给我指路,或是干脆带我走很远的路,找到某处古宅的大爷大妈,还不忘再叮嘱我怎么找到回去的地铁站。她们身上或许有着很多根深蒂固地域观念,但我相信,他们都对热爱与尊重他们故土的人心怀善意。
有地域观念,这本不是什么错,随着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大量外地人涌入,很多原本住在胡同里的大爷大妈被搬迁到了五环外,四环内的豪宅公寓住的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和外地人。老城区的胡同四合院里,还有仅剩的一些老北京,但平静已经被游人打扰,连那悠然的鸽哨声都越来越少了。
不要说本地人,连我这个外地人,都觉得这是一种永别和遗憾。北京人说:“现在的北京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的北京,一到春节外地人都回家了,可北京人的家呢?已经拆迁和改变,再也找不到了。”
北京人爱北京,这是长情也是原则。但北京还是首都,需要一些有所取舍的改变和发展。北京也就需要更多精英的努力和劳动者的付出,你们来到这个城市,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至少是让你们不愿回故乡。那么外地人爱北京,这是应该也是底线。
身边有很多外地姑娘问起婚恋的问题,我都会说:“在同等条件下找个北京男人谈恋爱会更轻松,也会对这个城市更有归属感,哪里的男人都有可能渣,就像没钱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男人一样,至少北京男人更有生活情趣。”
我现在的男友也是北京人,这是他从小长大的城市,他带着我熟门熟路地穿行在大街小巷,号称是“会喘气的导航仪”,我这个路痴就觉得他就是我的英雄。他也喜欢养乌龟、揉核桃、开车出游,号称是“纨绔子弟”的那一套闲情雅趣,如今仍然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坚持,也是一种情趣,我觉得他也有自己活着的老北京腔调。
北京男女中很多都不是什么“吃瓦片”的有钱人,他们和外地人一样工作生活,只不过是因为生于斯养于斯,这样的男女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想着逃离,不会因为没赚到很多钱就不会生活罢了。有时候,无处可逃就会拼尽全力,失无可失才能义无反顾。
我身边也有好几对外地女孩嫁北京男人的婚恋实例,闺蜜10年前在自己的城市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婚后跟随这个北京男人定居来此。他是普通市民家庭,当年的一套婚房完全靠自己付了首付,然后夫妻俩一起还房贷。
两个人恩爱奋斗好几年后才生孩子,怀孕期公婆就在两个区之间早去晚归,照料儿媳饭食。现在又为了孙子能让更好的小学,而且能继续帮着接送,卖了自己的房子,在儿子家不远处换了一套学区房。孙子学业有基础,还能方便照顾,又不必同住一个屋檐下生矛盾,这是大城市公婆的开明与格局。
北京大爷大妈,真是爱儿子和女儿的,真是找到了满意的儿媳和女婿的,往往也和所有的公婆、丈母娘一样,能利用自己的一切便利做到更好。既然外地人选择来北京工作和生活里,找个北京人恋爱结婚也没什么不应该啊。
我发现一些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彼此的偏见,大多都是误传,而且那些骂北京男人又花心又渣的女孩,往往就没和北京男人谈过正经恋爱,根本没有发言权。越是吃不到葡萄就越说葡萄酸,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如果真被鄙视,也不全是无辜,一些大龄未婚的男女,大多自身存在不易于两性相处的各种问题,这也不是大城市独有的现象。甚至心里罗列的择偶条件比大爷大妈还多,就是不愿意照照镜子问一声“凭什么让别人钟爱自己一生?”
不必妖魔化中国式父母,为了上不了链悲观的,都是不自信的自己。找个北京男人谈恋爱,娶个北京姑娘逛公园,自己足够努力没有人可以鄙视,有真正的门当户对,就可以跨越地域千里姻缘一线牵,赢得大家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