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1
1、开展精准扶助行动。支持定点帮扶村创业青年发展特色产业,争取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资金支持,邀请农技专家、高校教授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定点帮扶村创业青年缓解融资困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帮扶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2、实施团员亮身份行动。向全省基层团组织发放团旗,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更好联系服务青年,覆盖10000个基层团组织、20万名青年。
4、引导青年岗位建功。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励引导广大青年职工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用更多丰富有效的载体,激发活力,提升实力,展示魅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树“青年岗位能手”,完善培养链条,通过岗位练兵、导师带徒、技能比武等方式,带动更多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开展“振兴杯”等青年技能竞赛,引导青年职工和职教院校学生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
5、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行动。深化“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讲堂”“青苗杯”等品牌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导正确就业观念,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赴四川、贵州、新疆、西藏等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和支教活动。开展2021届困难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高校团干部每人至少与1-3名困难毕业生结对,提供就业帮扶。
6、加强县级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分类推进组织建设,计划成立县级团属青年社会组织280余家。10月前实现志愿服务、创业就业、文艺体育类3类组织县域全覆盖,实现3类组织县域全覆盖,每个县级团委至少有1家志愿服务类组织、1家创业就业类组织和1家文艺体育类组织。
2022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2
一、助力乡村振兴,做好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
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城乡志愿服务
三、助力安全生产,开展青年安全生产技能提升行动
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启动县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工作。对照重点监管企业清单,动员重点企业的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参与报备创建,县级报备不少于15个重点岗位。围绕提升青年安全生产能力,指导报备集体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对报备集体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通报,推广典型做法,纠偏不当案例。开展一次互观互检活动,根据报备岗位工作性质,不同企业同类岗位之间进行互观互检,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11月底前,团县委、应急管理部门对报备集体进行现场核查,择优确定县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不少于10个。
四、深化“青鸟计划”,服务青年创业就业
五、打造“青年驿站”,服务招才引智
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
一是高标准推进小屋建设。20_年东明县建设211间小屋,期间,团县委不定期对今年小屋建设情况及20_年小屋维护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抽查情况进行及时通报。
三是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组织项目服务对象结对志愿者深入希望小屋开展心理疏导、课业辅导、拓展训练、感受城市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022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3
实施“青·兴”计划,赋能“乡村好青年联盟”
召开市级村(社区)团组织换届工作推进会,用好青年优秀人才,注重发挥“乡村好青年”作用,鼓励、发动“乡村好青年”任团组织书记。开展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联合农业农村、金融、财政、人社等部门开展差异化、精准化送帮扶行动,扩大“鲁青基准贷”“鲁青担保贷”等信贷产品支持范围,选培推荐青年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激发市镇两级好青年在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升青年创新创业活力。
实施“青·安”计划,保障青年安全生产
贯彻上级部署要求,对接市应急局,制定《新泰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实施方案》,发动各级团组织力量,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车间、班组(包含在建工程项目)等基层安全生产单位开展青年安全示范岗创建活动,抓住“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好安全宣传“五进”、警示教育、主题团日、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操作法推广等活动,激励引导广大青年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青年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青年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实施“青·联”计划,优化“青鸟驿站”布局
实施“青·创”计划,深化校地合作“双创”行动
2022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4
01积极开展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
突出青工委作用。督促镇街将“5+X”模式落到各镇街青工委工作实处,在全区面上推广“青年夜校”、“青年大讲堂”等先进经验做法,实施青年干部快速成长工程。结合党建品牌项目,推出“一镇一品”基层团建品牌,鼓励与本镇街乡村好青年、特色产业共建。每月召开1次镇街团委负责人例会,听取各镇街青工委工作开展及特色青工委打造现状。
02深入推进城乡社区青年融入行动
打造一批特色青年活动阵地。年内,每个街道至少建设2处“青年之家”,全区建设3处“青春社区”,广泛开展青年沙龙、创业指导、四点半学校等服务项目,打造青年联谊交流、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实体阵地。
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深化校地合作城乡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联系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开展校地共建活动,年内不低于2000人次。组织志愿者结对帮扶“牵手关爱行动”受助儿童和“希望小屋”儿童,实现全面覆盖。
开展服务青年特色项目。通过购买服务开展青年婚恋交友、就业辅导等特色项目,每季度对项目进行跟踪督导,落实完成情况,确保完成预期目标,力争年底覆盖青年群体超过3000人次。
03全力实施青年安全生产技能提升行动
指导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工作,每月至少对各企业督导检查一次,指导报备集体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开展特色创建活动,力争年底前省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争创成功。
04校地合作青年“双创”行动
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着眼于省内外“双一流”或重点高校,与人社局联合组织重点企业外出开展招聘活动,年内外出不少于2次,对接高校不低于10所,力争帮助企业招聘大学生不少于100人,努力争取至少1个校地或校企合作项目落户文登。
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整合驻威高校创业资源,重点发现和培育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政策、资源、平台支持,择优向创业导师、孵化导师、创业投资团队推荐,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实践。
培育青年技能人才。与大中专院校合作,举办全区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掘各大企业和高校的优秀青年人才,鼓励青年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努力成为有技术、有能力、有学问、有作为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05做大做强优选山东“青年驿站”项目
建立“1+1+N”青年人才驿站服务模式。围绕全心全意服务青年这个基本点,打造一处酒店式青年人才暂住驿站,每年常态化服务来文就业青年2000人次,提供最多5日的免费住宿;打造多处青年人才常住驿站,依托区人才公寓、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威海设计谷等地,为成功在文登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最多两年的免费住宿服务。
06常态化开展“希望小屋”困境儿童关爱项目
完善“希望小屋”常态化保障机制。新建28处“希望小屋”,帮助打造独立学习生活空间。对已建成的38处“希望小屋”主人,结对开展志愿活动,计划参照“牵手关爱”模式,带领孩子开展“感受城市”活动。
2022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5
一、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
以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和团组织换届为契机,推荐符合条件的乡村好青年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担任村级团组织书记,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联合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乡村好青年贷”“鲁青基准贷”“苹果改良贷”“助养贷”等信贷产品的推广使用,解决创业发展资金难题。充分发挥栖霞市乡村好青年联盟平台作用,针对好青年自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栖霞市乡村好青年专题培训班,提升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二、城乡社区青年融入行动
推动“青年之家”建设升级,进一步提高现有青年之家利用率,广泛开展青年沙龙、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打造青年联谊交流、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实体阵地。加大青年参与社区协同治理力度,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社区营造、亲子互动、助老帮困等活动,引导青年文明号、志愿服务组织、青企协会员单位等团属资源向社区倾斜,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青年安全生产技能提升活动
对照全市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清单,动员重点企业的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参与争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指导企业团组织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即开展一次安全警示教育、一次安全隐患排查、一次安全知识培训、一次安全岗位练兵、一次安全创新攻关,开展企业间互学互查,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
四、校地合作青年“双创”行动
深化“青鸟归巢筑梦栖霞”引才留才计划,常态化联系栖霞籍在外优秀学子,年内在重点高校、地区选拔“青鸟驿站”站长不少于30名,8月底前成立栖霞籍大学生联合会,并持续开展好“智汇果都”栖霞籍青年博士故乡行、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习实践等活动,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山东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竞赛所涉领域技术创新和技能水平提升,培养技能型人才;联合人社部门举办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以此为契机主动对接市内外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人才,进一步服务青年人才发展。
五、“青年驿站”服务项目
重点为毕业大学生和未就业青年解决住宿求职、岗位对接等难题。6月底前至少建设1处“青年驿站”,符合硬件设施齐全、水电暖供应、交通出行便利等建设条件。坚持优质服务,为毕业大学生和未就业青年提供政策解读、免费住宿、岗位推介、青年联谊等“一站式”服务,便捷预约流程,快速审核反馈,现场服务到位,强化后续服务。加大“青年驿站”宣传推介,让更多求职学子了解驿站、入住驿站,打造青年留栖就业“暖心第一站”。
六、“希望小屋”困境儿童关爱项目
着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启动新一轮摸排工作,20_年建设小屋不少于30个。进一步拓宽募资渠道,结合“520”“六一”“99公益日”等重要节点,通过红领巾共建希望小屋、爱心单位认领等形式,广泛开展募捐,汇集更多社会爱心力量。从严把好质量关,高标准推进“希望小屋”建设,对建成小屋进行“回头看”督查暗访,确保小屋建设经得起检验。扎实做好后续志愿帮扶,实现从“小屋焕新”到“精神焕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