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童外表看起来很柔弱。央视截屏图
记者:郭晓明刘甲
2003年,孤残女安童经媒体报道后成为京城热点人物,她身残志坚、靠卖唱养活自己。在那个夏天,她牵动了无数北京市民的心。她自强不息的故事赢得了市民的爱心,市民纷纷给她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她由此在河北落了户口,并进入石家庄艺术学校读书,继续她的演艺梦想。
5年后的4月5日,安童因涉嫌诈骗罪被大兴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检方指控,安童利用“笔仙”等手段,编造鬼神故事,骗取好心人的积蓄12万余元。
曾经多次报道并帮助安童的记者回述说,其实她是那种看起来很柔弱,但控制力很强的女人,她总能找到爱心人士的弱点,打动你,让你帮助她。她周围的那个边缘群体围绕她,双方相互利用,推波助澜。
看守所的较量
“你知道吗?我有特异功能,我能不碰到你就把你举起来。我还能看透你的身体,说出你有什么毛病。”安童继续回避检察官的问题。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2007年12月27日上午9点30分,大兴区看守所一间讯问室内,传出一阵歌声。唱歌的是一名身穿黄色囚服的女子。女子个头不足1.6米,身材瘦弱,脸色苍白。坐在她对面的是大兴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这是双方的第三次较量。此前,该女子因涉嫌诈骗已被收押近半年。
女子名叫安童,歌声很快结束了。
检察官继续发问:“安童,你的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此前,检察官的问话被安童的歌声打断。
“我18岁。”安童很快回答,“好多家报纸和电视都报道过我的事呢。”说到这里,安童开始向检察官介绍自己曾经的“辉煌经历”。
“你承认自己是在骗人吗?”检察官打断安童的自述。
安童没有理会检察官,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过去。
在此前的两次审讯中,检察官对安童的把戏已经很熟悉了。这一次他索性让安童继续表演,“你说说,我有什么病?”
安童没想到检察官让她继续表演,看了一会儿说,“你们的衣服上戴着国徽,戴国徽我看不出来。”检察官摘下国徽,让安童继续看。安童表演不下去了,“我看出来了,但你对我不信任,不信就不灵,我不会说的。”安童草草收场。
“安童以前在地下通道唱歌赚钱,后来又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她的表演欲望很强。”在检察官看来,这个女子的歌声并不优美,但她顾左右言其他的能力很强。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检察官对安童进行了第五次审讯。
“你以前叫刘红霞。”检察官开始揭穿安童的身份,“你1971年12月23日出生,内蒙古人,你曾经和一个姓陈的男人于1992年前后结婚,后来,因为你不能生育离婚。安童,这才是你的真实身份!”
检察官随后将一张结婚登记时的照片递到安童的面前。
安童看到照片有些不知所措。“那个女人是我。但我不认识旁边的男人。”
检察官不理会安童的辩解,从厚厚的卷宗里找出一份材料,“你听好了,我给你念念。你涉嫌诈骗侯先生和刘女士……”
4小时后,审讯结束。整个审讯过程,安童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唱歌。在即将被带出审讯室时,她突然转身对检察官说:“求您把我的罪行减少到最小!”
经过前后5次看守所的较量,大兴区检察院掌握了安童涉嫌诈骗的证据。4月5日,大兴区检察院对安童提起了诉讼,理由是,安童利用迷信手段,谎称自己是“笔仙”、“转世神童”,编造鬼神故事,诈骗侯先生和刘女士共计12万余元。
媒体树立的楷模
在一次一次的报道中,安童的经历被演绎得越发传奇,安童的故事赚取了无数人的爱心。
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安童的人是一名侯姓男子。
侯先生与安童的相识缘于媒体对安童的报道。
那是2003年7月,《北京娱乐信报》刊载了《混血儿私生女拄拐走路孤残卖唱女孩想上学》等一系列报道。
报道称,在方庄的地下通道里,16岁残疾女孩安童为了给自己治病,抱着吉他卖唱。据悉,安童是个私生女,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母亲生下安童后死在了医院,父亲不知是谁。安童被一名田姓妇女收养,不久被送到了石家庄的大姨高妈妈家。2000年初,安童被诊断为“病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02年,安童在北京治病期间病情突然恶化,经历了生死28天,终于挺了过来。安童独自来到北京,但身边有许多“哥哥”。这些哥哥来自全国各地,共18个。
2003年到2006年,媒体先后三次掀起对安童的报道高潮。在一次一次的报道中,安童的经历被演绎得越发传奇,北京、上海等地的市民和企业纷纷向安童伸出援助之手,有人为她捐钱、有人资助安童上音乐学院,甚至有人为她办了河北籍的户口。
在媒体的密集轰炸下,侯先生认识了安童,并在此后的接触中,被安童诈骗。
打动爱心人士
“安童特别懂得利用别人的弱点,她看上去很软弱,但实际上她很有控制力,她很容易就能进入你内心深处,尤其是对围绕她身边的那些有稳定工作、家庭的相对主流人群。”
“人们行善,是因为人们在行善的过程中,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和力量。”4月2日,最早介入帮助安童的女孩冯岚(化名)说,当时帮助安童是因为觉得这样一个孤残女孩需要帮助。
冯岚是北京人,曾做过记者,在北京有着安定的职业和稳固的社会关系。
2002年底,将要生孩子的冯岚找了小时工照顾自己。小时工姓宋,曾是北京一技术学校的老师。宋老师在照顾冯岚的时候,多次向冯岚提到了安童———一个没有双亲的残疾女孩。“宋老师人很好,她希望我能帮助安童。”冯岚说,她最终让安童来到了自己的家,给了安童一些钱和吃的东西。
“安童是个很会打动别人的人。”冯岚要做母亲了,安童就跟冯岚讲她跟养母之间的故事。故事很感人,很容易就引起了冯岚内心的共鸣。
冯岚有时会问安童的理想,安童说,希望能治好病,然后到学校学自己喜欢的艺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安童的这些表现让冯岚对这个“可怜的女孩”产生了强烈的信任。
与冯岚对安童的信任不同,冯岚的母亲一看到安童就表现得很反感。“安童表现得就是小女孩的样子,我妈觉得她假天真,觉得特别肉麻。”
6年后,在西单一家咖啡馆里,冯岚向本报记者回忆那段经历,坦承母亲的感觉是对的。“安童特别懂得利用别人的弱点,她看上去很软弱,但实际上她很有控制力,她很容易就能进入你内心深处,尤其是对围绕在她身边的那些有稳定工作、家庭的相对主流人群。”
但6年前的冯岚,确实被那个柔弱的女孩打动了,她决定帮助安童。冯岚利用做记者时的关系,找到了《北京娱乐信报》记者刘健(化名),希望刘能报道安童。
安童给刘健看了一首她写的《自白书》:我想我是孤独怕了;关上灯让夜色侵蚀我;开了窗风吹进来赶不走寂寞;怎么我的心躁动不安没有把握;摊开的手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我想我是孤独怕了;孤独倦了,我无法摆脱内心的狂热;希望有个家能支撑我的脆弱;天空因家而变换上颜色……
这些让刘健开始报道安童。
在刘健的报道中,安童表现得很浪漫,才华横溢。“安童喜欢唱歌跳舞,在她简单的行囊中,有一双妈妈留给她的模型花舞鞋,这让她常常想起妈妈。安童还说,北京好人特别多,但大家给她钱,却不给她掌声,她‘只能听飞过的小燕子叫’”。
这样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安童成了“名人”,许多人纷纷帮助她。
冯岚带着美好的幻想,在对安童的行善过程中感受着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快乐而满足。
追逐金钱遭质疑
媒体的报道给安童带来的最大实惠是收入的增加。一个老爷爷曾经给过安童四五千元,大部分采访过安童的记者都给过安童钱。
与此同时,安童在冯岚心里的印象也有了变化。冯岚说,有一次,安童逛商场时抱怨说身体到处都疼,如果能坐在按摩椅上该多好。媒体报道后,有家保健器材公司给安童捐了一个按摩椅。冯岚很高兴,兴冲冲地打车把按摩椅给安童送去。但安童却抱怨说按摩椅不好。后来,安童把椅子卖了,并向冯岚抱怨说自己没钱了,不得不去冒雨卖椅子,还得了感冒。
实际上,那个时候,好心人给了安童很多捐助,她并不缺钱。卖掉按摩椅,让冯岚觉得安童并不像她最初想象的样子———天真、懂事,她的表现和她自己所说的16岁的年龄不相符合。
冯岚回忆说,一次她和几个媒体同行一起吃饭,一个年纪较大的撰稿人夸奖安童的诗写得很好,说要推荐到杂志发表。安童立即表现出了对那个撰稿人的非同寻常的热情。“我凭女人的直觉,感觉安童就是在卖弄风情,根本不是一个小女孩的表现。”
刘健也开始对安童有了怀疑。
刘健想探寻安童的真实世界,她的身世到底是不是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孤残女孩。刘健解释说,此前对安童的报道信息源基本都出自安童一个人的陈述,即使是她身边人的介绍,最终的消息源依然是安童,很多安童言之凿凿的东西,并没有太多的佐证。
刘健的调查首先从安童的养母田妈妈开始。田妈妈多数时候拒绝接受采访,只说安童是经过几道手转到她这里的。刘健又试图采访安童在石家庄的高妈妈。
安童听说刘健的采访后,“浑身颤抖,说我们在揭她的伤疤,问我们是在帮她还是要做什么?”她歇斯底里地哭喊,晕倒在地上。屋子里安童的“哥哥”们愤怒地看着刘健,并开始攻击他。
“我后来逐渐就不理会安童了。”刘健说,“安童所在的是一个很边缘的群体,你根本无法真正介入那个圈子。”本报记者郭晓明刘甲(更多精彩新闻请访问)
艺校的别样经历
警方展示安童行骗的证物。本报记者刘甲摄
班主任老师回忆说,安童犯病和自残不会平白无故发生,多数发生在与别人起了争执和纠纷的时候。
河北电视台找到安童录制节目。在录制现场,电视台请来了石家庄市艺术学校的校长。
节目录完后,2003年11月,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收留了安童。学校不但免费让安童就读,而且考虑到安童需要有人照顾、不能住集体宿舍,特意在家属楼为安童安排了一套房子。
跟随安童一起来到学校的还有两个人,分别是“姐姐”方华,“哥哥”刘继(化名)。
安童在学校只上了一两个月的课,后来就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再上课。不上课的安童并不安分,她经常会“自动昏迷”。
为此,班主任张老师曾经找安童谈话,批评安童不懂事儿。但安童在这时会突然发病,张老师就没法再说下去了。
有时候,安童会对自己进行自残。安童的身上有许多疤,都是她自己割的,有时候嘴里含刀片。班主任老师回忆说,安童犯病和自残不会平白无故发生,多数发生在与别人起了争执和纠纷的时候。
后来,安童在背后跟别的老师说,不给钱的那个教师没有爱心。“安童感觉谁不帮她就是没有爱心,谁不给她钱就是没有爱心,她就是这样对待帮助过她的人。”安童的态度引起老师不满。安童还管校长叫“校长爸爸”,然后管校长要钱。
与学校老师产生矛盾的同时,安童还与社会上的资助者发生了矛盾。有人曾资助安童六七千元现金。几天后,安童再次向对方要钱,安童的理由很简单:她把钱存进了银行,把密码写在了银行卡上,银行卡丢了,密码忘了,因此,你还要给我钱。对方无奈,又给了她钱。
一名在石家庄做生意的40多岁男子捐资后觉得不对,向派出所报案。在派出所处理时,安童突然晕倒,要求去医院。派出所和当事人担心出现意外,都拿安童没有办法。
“我们一年的开销,她一两个月就没了,也说不清花哪了。”根据安童要钱的频率和日常的开销,班主任张老师觉得安童花销挺大。另一名老师认为,安童在学校的目的,“一个是要钱,另外还要求学校推广她的歌,帮助组织演唱会。后来学校已经发现她的本质,她得不到这些东西,没法继续表演下去了,所以就离开学校了。”
2004年暑假过后,安童只是偶尔来校。老师告诉安童,如果再不来上课,将按自动退学处理。安童找人送来医院的病假条,病因是“间歇性精神失常请假”。
但病假期满,安童依然没有出现。2006年夏天,安童到学校要毕业证。学校表示,安童长期不来上课,已经按照学校规章,按自动退学处理,没有给安童毕业证。
相互利用的边缘群体
安童与边缘人群一起,利用主流人群的社会身份和信用,制造影响,实现自己的目的。
安童离开石家庄艺术学校的同时,学校的两名男学生杨坤和二辉也办理了退学,两人说要打工养着安童。两人告诉老师,安童说过,她在北京很有影响,跟着她闯荡能成名。
“在认识安童前,两人表现都非常好。但认识安童后,当老师与安童发生纠纷,两个人就与老师顶,替安童说话。”张老师分析说,这两人比较单纯、热心,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因此受到安童的影响比较大。
从此,这两个不到20岁的男孩与安童一起来京,成为安童身边的又一拨“哥哥”。此前,安童身边有过许多“哥哥”。
1996年,在石家庄一家琴行兼职教吉他弹唱的王瑞晨遇到了去学琴的安童。时年21岁的王瑞晨是安童小时候的邻居,他迅速被安童同化了,开始跟随安童并照顾她。
在校期间,还有一个叫于涛(化名)的男孩照顾安童。于涛是北京人,在北京开了一家琴行,曾让安童去讲课。安童不在学校期间,于涛曾为安童送过假条。
于涛、杨坤和二辉,都在安童被指控诈骗的事件中出现,配合安童装神弄鬼。
多次报道安童的刘健说,安童身边有两类人,一类人没有正式工作和社会身份,游离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生活状态很边缘。这些人帮助安童,又从安童身上有所获得,不知道谁影响了谁。还有一类人有身份,有爱心,有信任度,属于社会的主流人群。安童与第一类人一起,利用第二类人的社会身份和信用,制造影响,实现自己的目的。
被安童诈骗的侯先生就是在2006年那一轮报道中知道并联系上安童的。
装神弄鬼骗钱
安童的身份太特殊,所以天上、地上都想要安童,得到她会受益无穷。一些鬼怪经常来找安童,想要安童的命。”
侯先生已过而立之年,生活压力、情感危机让他一度消沉。
2006年5月底,侯先生在电视上看到安童的遭遇,这让他反省自己,“一个无助的女孩能在困境中坚强生存,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有什么理由整日消沉呢!”
第二天上午,侯先生带着给安童用来练歌的DVD机再次来到地下通道。下午,他就被邀请到安童位于亦庄贵源南里的暂住地———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房间的装饰非常古怪,墙上挂着八卦图、羊骨头和宝剑等,像风水先生的房子。
安童将侯先生单独叫到她的房间。“很多人与父母没有缘分,父母只是人来到世间的媒介。只要对父母尽义务就可以了,跟孝不孝顺没什么关系。”安童和侯先生谈了许多世界观话题,侯先生头一次听到这样的世界观,好奇心让他听了下去。
侯先生在安童等人的邀请下留宿。当晚,这套房子共住了6个人。其余4人分别是杨坤、于涛、二辉和另一名受害人刘女士。
次日上午,安童自称身体不太舒服独自待在房间里。于涛把侯先生带到厨房说:“安童不是一般女孩,她是天上下凡的灵童,她来到世间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中国和人类。安童要是死了,国家就会乱作一团。安童的身份太特殊,所以天上、地上都想要安童,得到她会受益无穷。一些鬼怪经常来找安童,想要安童的命。”
于涛正讲在兴头上,安童的房间传出“咣”的一声。两人冲进房间,只见安童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浑身僵硬,双手掐住自己的脖子用力摇晃。于涛和侯先生在旁边不断地呼叫“安童,醒醒!”
几分钟后,安童的身体突然瘫软,她紧闭双眼,右手食指抬起动了几下。于涛轻车熟路,立刻拿来纸笔。安童闭着双眼拿着笔开始在纸上写字,“请笔仙”开始了。
写在纸上的字歪歪扭扭,意思是说:“守在安童身边的人都是有缘人,缘聚有缘人,只有这些有缘人才能让鬼神不逼近安童。安童是拯救世界的灵童,大家不能分开一定要在一起,要加倍呵护安童才行。”
过了好大一会儿,安童苏醒过来。侯先生按照于涛的嘱咐没有告诉安童“笔仙”曾经下凡。安童则表现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经历几幕如此诡异的场景后,侯先生如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开始相信安童、“笔仙”。
骗局被识破
房间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扮演过鬼神之类的角色,他们在别人面前做出一些反常举动后,“笔仙”都会“下凡”发号施令。
“笔仙”几乎每天都会“下凡”。除了侯先生外,房间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扮演过鬼神之类的角色。
刘女士坠入陷阱的速度更快。刘女士曾有一份稳定月收入过万的工作。在侯先生没来之前,她负责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侯先生加入后,承担了部分花销。二人遵从“笔仙”的旨意,经常将钱放在指定的地方或者打进安童的银行账号。
二人逐渐从对安童提供爱心,被安童带进鬼神世界。两人相信,必须和安童在一起,保护她、帮助她。后来,在“笔仙”的操作下,刘女士辞去了工作。
2006年10月的一天,安童再次在侯先生面前表演。一只人的手臂从安童的胳膊下露出。安童表情痛苦,称那是不祥之兆,是鬼神要将她带走。尽管安童不让侯先生靠近,但他还是情急之下冲了上去。侯先生接触到那只手臂时感觉到,手是橡胶做的!
此后,侯先生开警觉,他几次追问安童,自己给她的钱都哪去了?安童的回答不是不见了就是丢了。2006年11月,侯先生报警。此时他已按照“笔仙”的意思,先后给了安童7万多元。
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女士说,如果不是侯先生醒悟了,她可能还无法自拔。刘女士称,她被安童骗走将近17万元,除一部分自己的积蓄外,剩下的都是向家人借的。刘女士不回家和借钱的理由是工作繁忙和做生意赔了钱。
刘女士的右臂上有数条被利器划伤的疤痕。她告诉记者,那都是她听信“笔仙”的话所致。
安童就是刘红霞,1971年12月23日出生,1992年前后结过一次婚,1995年因不能生育与丈夫离婚。
2007年6月3日,安童被警方抓获。据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承办此案的检察官介绍,为了给安童验明正身,司法机关给安童作了骨龄测试,结果是远大于她自称的18岁。
按照安童及其养母所说,安童还有一个同样被收养的姐姐,名字叫刘红霞,早年因病去世。2007年夏天,司法机关前往内蒙古调查取证,在户籍系统中找到了刘红霞。看过刘红霞的照片,办案人员发现,刘红霞与安童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户籍中记录,刘红霞,1971年12月23日出生,1992年前后结过一次婚,于1995年离婚。
办案人员将安童的照片和另外11名女子的照片打乱顺序排列在一起,然后找到刘红霞的前夫陈先生。陈先生看过照片后,一眼就指认出安童就是她的前妻刘红霞。
安童及其养母对此的解释是,刘红霞和安童的长相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安童的眉心中间有一颗红痣。讯问中,安童承认额头上的红痣是文上去的。司法机关由此认定安童就是刘红霞。
经过北京安康医院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科鉴定,安童患有癔症,但实施违法行为时无精神病症状,具有完全责任能力。
刘红霞的丈夫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在当地新华书店买书时与刘红霞相识。当时,高中毕业的刘红霞在书店卖书。在陈先生印象中,刘红霞个头矮,“长得跟娃娃似的”。结婚时,刘红霞20或者21岁,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两人感情很好,3年间从没吵过架。刘红霞对待朋友、同学都行,心地挺善良的。
但刘红霞的身体不好,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再生性贫血。1995年,因为刘红霞不能生育,两人离婚,刘红霞到石家庄看病,从此两人没有再见过。
陈先生说,刘红霞的父母都是当地人,母亲姓田。田妈妈曾对陈先生说,刘红霞是亲生的。本报记者郭晓明刘甲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