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育过程中,一些骨化中心的出现、形态的变化及干骺端的闭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按一定顺序和解剖部位有规律地出现。
比如,女童腕部——
而拇指远端指骨干骺端融合的年龄大概是13岁。
与骨龄相对应的,是生理年龄,即出生起计算的日历年龄。
国内一项针对341例3~10岁正常健康儿童(男166例,女175例)的研究发现,骨龄增加速度大概为0.62~1.37岁/年[1]。
影响其进展的因素包括:种族、性别、遗传、营养、疾病、环境及内分泌激素。
换句话说:骨龄更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内在状态和体格发育的成熟度。
因此,在临床上,骨龄会被用来评估、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并诊断和治疗一些内分泌疾病及生长紊乱性疾病。
怎么知道孩子的骨龄?
理论上人体所有的骨骼均可用于骨龄的判断,但目前临床以左手腕部X线平片为金标准(右手也可以)。
研究发现,3~18岁儿童手腕部X线平片获得的图像,能够代表全身不同类型骨骼发育的状况。
而判断骨龄大小,目前常用的有这两种方法:
G-P图谱法
这种方法会将目标骨龄片与标准骨龄图谱比较,根据经验选出一个最接近的,就是该片的骨龄,就像“连连看”。
TW记分法
专业人员选定参考骨,并将每个参考骨按不同的成熟度赋分,最后再根据算法,得出骨龄。
用骨龄预测未来身高
靠谱吗?
预测和参考没问题,但怕就怕这两种极端心态:结果乐观你就觉得稳了;结果不乐观你就觉得天塌了。
1
骨龄只能大概预测身高
①骨龄预测身高有局限性:受医生熟练度、机器精确度等影响,并非百分百准确。
②骨龄受测者存在特殊性:这些身高预测体系均是基于健康人群研发,所以受测者如果存在某些疾病或特殊生理状态,那预测的成年身高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比如对特发性矮小的儿童,可能会低估,而体质性生长和青春期延迟(CDGP)的儿童则可能会被高估。
2
身高受多因素影响
成年身高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因素(营养、环境以及社会心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骨龄评估不能考虑所有情况。
任何一种预测模型都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因素,因此都无法精准地预测成年身高,也并不存在任何的“金标准”。
就像两个年龄、性别、现身高及发育状态都一致的孩子,即使目前骨龄也相同,因为其父母身高不同,再加上所处的环境、家庭状况、营养情况、疾病状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成年后的身高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3
单次骨龄结果太过片面
总的来说,仅凭单次的骨龄来预测成年身高是不靠谱的。
应结合孩子的性别、父母身高及其发育年龄、生长发育曲线、性发育的成熟度及进展速度等,进行动态的、综合的、全面的评估,不断修正预测值,才是合理的。
孩子都需要测骨龄吗?
并不是。
没问题你看啥医生?骨龄预测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孩子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等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是没必要测骨龄的。
骨龄只是一种辅助的诊断工具,同其他任何检查一样,都存在适应症,需要根据临床需求而定。
事实上,只有这种情况才需要测骨龄:
当医生结合孩子的生长曲线、父母身高、是否有提前发育迹象等综合评估,判断出:
孩子存在生长发育异常,需要通过骨龄来辅助寻找病因时,才建议测骨龄。
不必要的骨龄测量,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辐射、花费,以及过多的焦虑情绪。
目前,各种指南共识均不推荐6岁以下的儿童常规检测骨龄[4]。
骨龄越小,越能晚长
长得就越高吗?
想多了。
前面提到,骨龄和实际年龄并非完全同步,即年龄增大1岁,骨龄不一定也增大1岁,因此,骨龄和年龄之间会存在差值,即“骨龄差”,通常,骨龄差在±1岁是正常范围。
当骨龄落后于年龄1岁以上,就是骨龄落后;骨龄大于年龄1岁以上,则是骨龄超前。
10-13岁未成年人未完全闭合的骨骺线(左)
14-17岁青少年已经闭合的骨骺线(右)
如果骨龄出现了显著的落后,还有可能是以下这几类疾病影响——
其它如性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肝肾疾患、心理疾病等,都有可能引起骨龄落后。
因此,骨龄并非越小越好。
当骨龄显著小于实际年龄的时候,需要谨慎仔细地寻找背后的病因,并及时进行干预。
骨龄超前
就是性早熟吗?
不一定。
诊断性早熟,不能仅凭骨龄超前,还需要结合病史,再综合其它检查结果评估。
性早熟的必要条件是第二性征提前出现,比如——
另外,并不是所有骨龄超前都是异常。
比如有的青春期儿童,可以先出现骨龄的快速增加,甚至可能明显超出实际年龄,之后才出现身高的突增,最终,其身高是不受损的。
还有的儿童,虽然骨龄超前,却无病理性因素,其身高的年龄也与骨龄匹配,预测最终身高不会受损,这种也是无需担心的。
总之,骨龄一定要结合临床资料(如生长速率、性发育进程、是否伴随其他症状)来综合判断,才能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
单凭骨龄诊断性早熟或快进展青春期,或是说骨龄偏大就一定有问题,都是武断的、不可取的。
对了
最后再提醒一句:
小个子女生
还是别找超过180的对象了
这样的苦
让我一个人来承受吧
附录1:人的价值不在于身高,而在于知识和创造。
附录3:追求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才是我们人生的主线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3~10岁儿童体成分增速对骨龄发育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3):1806-1809.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7.23.014
[2]朱晓娜,张伟.无创性影像学评估骨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02):156-160.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1105-01258
[3]陈冬梅,杨文庆,陈秋艳.G-P法与RUS-CHN法预测正常儿童成年身高的准确性研究[J].临床医学进展,2023,13(7):12214-12219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3):169‐174.DOI:10.3760/cma.j.cn112140‐20210116‐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