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间隔年,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此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整合,放慢脚步自我探索,提高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小友说:我也要毕业了耶!鼓掌!开心开心,然而(眼里满含泪水~)……最宝贝的学生证呀就要失效了,旅游门票都靠它拿discount的哇TAT~粑粑麻麻催着找工作了,催着找对象了,催着回去建设家乡了TOT~
小友就问你:怕了吗迷茫了吗焦虑了吗!
别怕,抱紧我!心理学家说了,别急着找工作,慢慢来比较快!
你毕业恐惧症了吗
小友问:“毕业后的你想干什么呀又会在干什么呀~”
“原以为我会是个心理学工作者,谁知道我成了一个优秀的瑜伽老师,开自己的瑜伽馆是我的理想”
“我觉得我应该是个不羁爱自由的旅行家,而现实却变成了拉箱排队的代购”
“回家咯,爹妈知道我应该干什么!”
我得到了很多回答,“有份不错的工作”“我要挣很多钱”谁都会这么想也都会这么说,然而怎样的工作是不错的,钱怎样算很多呢?
你毕业恐惧症了吗?
“工作不明确啊,其实整个未来都是模糊的,我觉得很多人都是这样!”
这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毕业生之所以普遍处于迷茫状态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求上进,只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岁)、幼儿期(2-3岁)、儿童早期(4-5岁)、儿童晚期(6-12岁)、青春期(13-20岁)、成年早期(20-24岁)、成年中期(25-65岁)、成年晚期(65岁-去世)】,而中国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期尾部以及成年早期的全部。
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便是建立同一感,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自我探索和认知。
玛利亚(JamesMarcia)进一步细化了同一性发展的四种情形,几乎概括出了毕业生宝宝们正面临的几种情况。让我们一起“围笑”着看下去!总有一款适合你~
听妈妈的话的乖宝宝
“爸爸妈妈都是公务员,他们让我也去考公务员试试,反正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外面竞争又那么大,我就听他们的去考公务员咯……”
在我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一些朋友,他们往往缺乏主见,遵从父母或宗教群体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尊重权威。这类群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固步自封,而停止了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这种情况便是同一性早闭(identityforeclosure)。
可是你得知道,爹妈说的好工作也只是好工作的一种呀!
十万个不知道的懵宝宝
“不要问我要干嘛,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让我静静!
这几乎是最让人沮丧的回答了吧!
这部分人很少自我探索,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玛利亚所指的同一性扩散(identitydiffusion)。
不断体验和尝试的好奇宝宝
让我缓缓~
玛利亚称这种现象为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这是同一性发展的合理状态。同一性延缓有别于扩散,扩散放任自己处于无目标状态,而延缓是探索的过程。而埃里克森也用合法延缓期,或延缓偿付期命名了这个客观存在的时期,对应着当代中国的大学时期。
这时的青年继承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之前要进入一个“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也是为了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受认知发展水平、与父母关系的远近、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群体、友谊、学校社会以及更广泛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同一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然而,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可能漫长孤单,答应小友,别快进别苟且。
坚定目标的自信宝宝
恭喜你,你是毕业生中为数不多有清楚目标且实现同一性获得的一小撮人。同一性获得(identityachievement)是指你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之后,做出选择,并实践了选择。随着年龄和实践的增加,你还会继续探索你的同一性,并形成新的同一性。
Whatever,至少现在的你对未来有个清晰的方向,也已经迈开脚了!
棒棒哒!
前两种情况属于不健康的同一性发展,同一性延缓是符合身心发展进程的存在,而同一性获得是最终目标。正确处理好合法延缓期的自我整合,不仅能够推进同一性获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一性早闭和扩散。
这个时候,除了焦虑迷茫,你不妨做一些积极尝试…
慢慢来,会比较快
间隔的意思是停顿,是用一种轻松的状态长期融入当地的生活。这时候的间隔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体验生活。间隔年就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