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APP-新福建5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刘深魁)作为海峡两岸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第十届海峡论坛将于6月初在福建闪亮登场。10年间,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乡亲跨海而来,相约八闽,畅叙乡情、切磋技艺、洽谈合作,共同欢度这一民间嘉年华。
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四地举办,8000多位台湾乡亲齐聚福建,共叙乡情,奏响了两岸交流的华彩乐章。论坛上,从沟通两岸情感的民间信仰“妈祖”朝拜进香,到放眼两岸未来的青少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从重续亲缘的闽台姓氏族谱,到亲赴故土的寻根谒祖;从经贸合作,到大学校长学术研讨会……18场主打活动,精彩纷呈,开启了两岸关系新格局。
“老朋友,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一年,海峡两岸的一对花甲老友——朱于益和陈映秋喜相逢,双手紧握,热泪盈眶……13年前,他们相识于两岸海上救捞会议,再一次相逢,激动不已。此外,在两岸妈祖信众全力支持妈祖信俗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幅上,台湾信众纷纷拿起笔签下自己的名字。
第二届海峡论坛,搭起了更大的舞台。两岸62家单位共襄盛举,25场主题和系列活动吸引逾万名台胞参与,其中约有八成来自基层;涉及界别30个,也比首届增加10个交流界别。台湾快乐联播网负责人廖凤彬惊喜地发现,本届论坛,光参会的台湾媒体就达50多家。“从心存顾虑到主动约邀,以往那种观望、怀疑,都不见了。”廖凤彬在论坛各场活动里切身体会了同行的态度变化。
这一年,宣布了两岸航空业的重磅消息——降票价,即两岸航空业者协商同意将两岸航线票价降低10%至15%。这项新政策,让参会的台胞欢欣鼓舞。“两岸直航的安全和票价,是台湾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台湾苗栗的代表邱英政高兴地说。
第三届海峡论坛,则充满了乡土味和人情味。从妈祖信俗到两岸“百姓”渊源,从最具台湾特色的夜市到两岸乡镇结对子活动……这一年,赴台个人游开放;台湾22个县(市)、上万乡亲参与各项活动,不少县市长联合推介起台湾旅游,而台湾少数民族嘉宾带来的民族风情,则绚丽了厦门街头……
第四届海峡论坛,两岸百家不同民间信仰的宫庙代表第一次汇聚在一起,创下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参与宫庙最多的纪录;第一次推出“海峡影视季”概念品;第一次展开两岸婚姻家庭话题的讨论;第一次召开台湾农民创业发展研讨会……大到家园,小到家庭,这是一种心的融入。
第五届海峡论坛,以“聚焦亲情、共圆梦想”为主题,近万名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起叙乡情、祭先祖,议民生、商合作……这一年,两岸公益论坛、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世界闽南文化节等8项活动,成为乡情延续、祖地文化重温的新动力。这一年发布的31项惠民政策,给台湾同胞带去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体现了大陆对台的巨大善意。在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活动现场,来自新北市的许建强表示,当初先民将自己家乡土地的名称带到台湾,虽数百年饱经风雨,但村名至今依然坚持着故乡的地名,在历史的洪流里依然坚持着爱祖、爱乡、爱家的真诚,相当不易。
第六届海峡论坛,成为两岸青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增的三项活动之一就是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这一年,海峡论坛因创新形式,广邀两岸青年参与,无论是海峡青年论坛,还是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抑或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都可看见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在这里,台湾青年追寻梦想、满载收获;在这里,两岸青年相互切磋、增进了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携手并进。来自屏东县的青年代表曾维广感慨地说,两岸青年“不应如同低头捡石头的年轻人,随手把得之不易的成果丢弃”。
第七届海峡论坛,继续推动落实一批促进闽台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带给两岸民众更多的福祉。2015年,大陆宣布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并适时实行卡式台胞证,台胞“说走就走”的愿望就此成为现实……
这一年,两岸残障人士嘉年华首次举办,来自两岸的300多位残障组织代表和残障人士共聚一堂,对话交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还为参加两岸残障人士嘉年华职业技能展示的残障手工艺者当起模特。听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台湾画家朱建安提笔挥洒,仅约两分钟,就把张志军肖像画完成。接过作品时,张志军握着朱建安的手笑着说:“你把我画年轻了。”
这一年,首次设立网络平台,向台湾民众公开征选海峡论坛活动创意方案,举办海峡论坛金点子大赛活动,征选台湾优秀创意纳入活动安排。这一年,继续释放“政策大礼包”,为便利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生活,面向台湾青年推出了2600多个就业岗位、600多个见习岗位和3100多个创业席位;同时,延伸拓展体验式交流,开展兴趣相投、产业互补、利益相融的系列交流活动,举办海峡青年论坛、新青年新世代第七期领袖特训营、两岸人才交流对接等活动,邀请台湾青年参加体验式交流,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在就学、就业、生活、婚恋等领域形成日渐紧密的联系,他们的心灵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