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高校博士:学生不是导师家奴干私活绝不可能

原标题:国外高校博士:学生不是导师家奴

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投河自杀,死在圣诞夜。警方认定,没有证据表明自杀系刑事案件。

杨宝德死后,其女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杨宝德的悲剧源自“不堪博导周老师奴役”。媒体还原了诸多细节。周教授对杨宝德明确提及或暗示的要求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

以上事项,也从杨宝德与导师的聊天信息得到印证。

读博的杨宝德本应有不错的前途,但转头成空,他什么也没有了。

1

杨宝德之死跟导师有没有关系,还有待权威调查。但他身上体现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公私不分的关系,却已引起很多反思。

也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我的某个学长,上研究生时家境比较贫困,导师在学术上的指导之外,对其生活也比较照料。但另一方面,导师要求他住在导师家里,替导师照顾孩子。他不仅要给孩子做饭,还要负责接送上学。

这种状况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博士毕业已做了硕导的他,每每提及此事,仍耿耿于怀,认为当初导师对其压迫太深,并表示,以后绝不会对学生这样做。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杨宝德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它们分布于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中。只是一些人的反应没有杨宝德这么强烈。

“控诉”导师公私不分的帖子,社交网站上还有不少。借北航陈小武性侵与杨宝德自杀,更多被压迫的学生晒出了自己的遭遇。

有人被导师拉去做打扫卫生,而事后连口水也没喝上;有人被导师安排陪其父亲看病;更有甚者,还有人称,一大早被生产不久的导师叫醒,竟然是拿着婴儿的粪便去化验……

社交网站上类似的吐槽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指向的是,导师对学生私人领域的侵犯,而且当成理所当然。

行文至此,想到一个问题,国内博士求学中遇到这种问题,在国外高校读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2

为此,沸腾君分别采访了三位在美国、澳洲、欧洲读过书的博士(后),看看他们与导师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并希望借此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

聂辉华(哈佛大学博士后):“干私活绝对不可能”

我导师不会让学生打扫卫生或陪他看病,绝对不会。

话要分两方面说。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因为需要做实验,买实验设备,某种程度上导师是学生的雇主,导师给学生发钱,联系比较紧密。但这种关系,仅限于工作与学术。

人文科学,以我所从事的经济学为例,在美国主流大学,硕士生在入学时,有一个导师组,其中一个主导师,一到两个副导师。硕士生一入门不是到某一个导师名下,而是他们共同带领,只有考上博士,才有一个固定导师。这减少了学生与单个导师的直接接触。

但学生给导师干私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学业跟家业是分开的,导师与学生的交集,职业是职业,生活是生活。国外有开party的传统,但导师即便在家里开party,也只是正常的社交行为。

当然,中国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一直有师徒传统,不可能避免师徒私生活的交集。但我觉安得,这种交集,要有两个前提:第一,学生给导师做家务事,导师要付钱,且不能过于低于市场价;第二,让学生干私活一定要有度,不能无限制。

黄典林(澳洲麦考瑞大学博士):“我从来没去过导师家里”

在澳洲,绝大多数情况下,导师与学生是专业关系、职业关系,导师的私事不可能让学生做,学生也不可能答应去做。

所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导师的个人生活几乎是没有交集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职业伦理。

我的导师不可能提西安交大周某那样的要求,这既不道德,也有违职业伦理。所以,导师绝对不可能让孩子为他做家务、带孩子。

就我来说,我从来没去过导师家里,吃饭也是在餐馆,他的个人生活我完全不知道。而我也不会跟他聊个人生活,因为主动谈起个人家庭、生活很不礼貌。即便是他主动跟你讲,也有个边界。

即便老师开party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行为,而不可能让你介入他的私生活。

布鲁塞尔大学某匿名博士:“我的导师比较冷漠”

我是双学位培养的,在国内有导师,在国外也有导师。国外的导师基本上只关心学术,对学生生活上的事基本上不关心。他不会问我,我也不会求他关心。

国外导师一般比较冷漠,他只关心工作。国内的导师还比较好,会关心我的生活。国外导师只会公事公办,对学术负责。但国内导师的关心会过度。

在国外上学,男女同学也会经常一起聚餐讨论论文,但导师一般不参与。

3

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我们采访的三个国外博士(后),应该代表了国外博士(候选人)与导师的关系状况。可以看见,在国外,导师与学生公私极为分明,不会发生导师让学生干私活的情况。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家业不分是传统,一些手艺的习得,徒弟需要住在导师家里才能学到。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也延伸到了大学师生的授业关系。

在欧美高校,学业与生活,一码归一码。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只是建立在学业之上,除此之外,导师对学生不承担学术指导之外的任务,也没有利益纠葛。

另外,聂辉华在采访中提到一点,国内导师让学生干私活、做家务,也与高校行政服务缺陷有关。

在美国主流高校,教授一般会配有行政助理,助理帮助教授订票、报销,安排约见。

而我们的高校,很少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导师顺理成章将私人事务托付给学生做。

杨宝德的悲剧,或许有个体因素,但由此引发的高校导师过度介入学生私生活,也值得更多反思。

THE END
1.中俄婚恋平台排行榜前十名作为中国专注于中俄婚恋交友的婚恋平台,中国婚恋网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交友机会。用户可以通过浏览他人的个人主页和动态,了解对方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平台还设置了匿名私信功能,让用户可以更加自信地展开交流。 第四名:Mamba Mamba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婚恋平台之一,它的用户群体广泛,包括来自中俄两国的单身人士。平台通过http://www.48600.cn/hunl/80542.html
2.路易斯王子在第一次皇室订婚时对凯特·米德尔顿无礼的六个字要求路易斯王子在公开外出时从不忘记娱乐,这包括他第一次参加王室活动,当时他和家人被困在Big Help Out 自从2022年路易王子第一次参加王室活动以来,他一直在抢风头。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要归功于他滑稽的动作和令人捧腹的表情,无论是做鬼脸,热情地跳舞还是吐舌头。当他和家人一起http://m.cqingdao.cn/post/66.html
3.英文征婚启示范文7篇(全文)英文商标的创作与启示 第2篇 商标制作由来已久, 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 最早的商标名称可能就是从事各种手工艺家族的名称, 如Smith (铁匠) , Miller (磨坊主, 面粉厂主, 碾磨工) , Weaver (织布人) , Wright (建造者) , Tailor (裁缝) and Carpenter (木匠) 等等。这些家族名称也是其产品的识别方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zkyaogu.html
4.新中国第一个嫁给外国人的中国女性为了捍卫爱情,她提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倔强地问总理讨说法:国家法律并没有明文禁令跨国婚恋,为啥我不行? 本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周总理真真思虑过这桩婚事,几个月后,总理批准了,还亲自送上了祝福。 就这样,在中央美院的大礼堂里,这对年轻人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桩涉外婚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6/09/7258803_1132322166.shtml
5.吾家娇女格格:宫廷婚恋的甜蜜与纠葛吾家娇女格格:宫廷婚恋的甜蜜与纠葛类似软件 黃色高潮片三三級三按摩垫 拳头交扩张性狂虐 男人的伸到涩涩 护士用丝袜脚夹我真爽 叶爱黑号专卖网 又深又?精XXXXXHD 少女做爱视频播放 老董门卫戴若曦和戴若曦的关系是什么 黄动漫bbb 抠逼操逼啊啊啊大鸡吧漫画 大鸡巴操差入操入小嫩逼http://www.sdumbrella.com.cn/suiast/498027.htm
6.征婚相亲征婚网站可信吗征婚网站靠谱吗相亲网站可靠吗→3、婚恋网站隐蔽收费项目名目繁多,比如某婚恋网站会员之间发信,必须花钱贴上“邮票”,否则看不到对方的信件,此外还有付费赠送对方礼物等诸多“敛财”手段,看一封信要2元钱,会员也可以选择包月、包年等服务,年费三四百元左右。 由于婚恋网站没有婚介经营资格,因此它无权要求每位用户都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只能靠网友自https://www.maigoo.com/goomai/191987.html
7.看亦舒《人淡如菊》婚外恋写得丝丝入扣又现实尖锐我哈哈大笑,亦舒的描写中带着对外国中层的一种鄙视,潜意识里乔并看不上纳梵先生,因为她的家世她所处的阶层比纳梵先生更好,她明白的,纳梵先生并不是可以被她家庭所接受的良人,乔一往情深地想要纳梵先生在一起,她对自己说:“我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只要有他,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了。”纳梵先生认真的承诺和试探也好https://www.jianshu.com/p/11ef7408c24f
8.婚外情人情书我收到了她的来信,我不知道是谁,看完了信,原来是想和我做朋友,我也不是很在意,就把她给我同桌,问他要不要这个朋友,他说忙,没有办法,我就放一边了,后来她又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侃侃不好意思的就回吧,就这样谈了半年吧,她老是说很喜欢我的样子,想见我,离的那么远我怎么见她啊,于是我就说以后有机会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3lna3n6.html
9.科学网—银婚纪念:我们的第一封信后记:这是 22 年前我们之间的第一封信,从此就开始了我们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婚恋生活,也就有了我们以后几次离别时的“书信大战”。可以看出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一些想法,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浪漫情感和社会伦理。的确,时代变化了,如今的年轻人视野更开阔、思想更开放、信息工具更发达,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