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
一、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整体态势与数据分析
(一)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
图1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高频关键词前10位
(二)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发展动向
图2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主题演进趋势时区视图(2000—2020年)
二、关于不同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一)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二)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三)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四)海外华人华侨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三、关于不同视野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一)国家认同视野下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
1.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齐万良指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大一统不断巩固‘三位一体’、互相支撑,这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强调维吾尔族对中华文化认同是贯穿历史发展始终的,是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选择。中华文化认同推动稳固发展的中国大一统,中华文化联结和确立各民族的价值共识,并以此为团结的纽带,使各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机体中[21]。黄基凤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促进本民族健康发展的文化,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国家认同[22]。林炜、杨连生、高丽洁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间相互依存、相容的统一性进行分析。认为民族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与组成部分;积极的民族认同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国家发展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并指出加强国家认同建设,要高度注重文化认同建设,培育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23]。
2.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卫灵认为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对连接海外华人华侨发挥积极的纽带作用。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当一个国家没有构建起对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甚至存在对共同体文化的排斥力量,国家便孕育着巨大的分裂危机,这是动摇国家实力基础的最大隐患”[24]。彭慧、潘国政分析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间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指出新形势下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应顺应中华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以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来团结和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团结的基点,使之转换成一种凝聚的力量,紧紧团结和围绕着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斗[25]。董栓柱、董晓钟指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以此增进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联结着两岸同胞,唤醒民族情感,强化民族与国家认同,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26]。
(二)边疆治理视野下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
1.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稳固。乔志龙、滕驰认为强固和稳定的文化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向心力与内聚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前提,是实现边疆稳固的坚实保障,是国家繁荣发展必须夯实的基础。建议从四个方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打破认知障碍、推进语言文字认同打破传播障碍、做好宗教文化的客观认同打破接纳障碍、引导民族文化转型认同打破创新障碍。”[27]王霞指出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边疆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构建边疆文化安全屏障、稳固边疆社会安定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强调中华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文化安全又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28]。方盛胜指出在文化层面,边疆治理影响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边疆治理的职责之一。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影响,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不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还有待提高。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的活力是我国国家治理和边疆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使命,要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强化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29]。
2.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张先亮、戢广南认为文化认同是保障多元文化和睦共处的基础,为推动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积极的文化氛围。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大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引领各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要保障民族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要确保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应超越本己文化,拒绝狭隘、单向的民族文化认同,实现各民族更高层次的融合与发展。要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下学习互鉴,推动各民族在对彼此文化以及中华文化认同中,形成团结稳定的民族共同体[30]。段志忠认为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认同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国家安全、文化安全有直接影响。通过着重对云南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边疆少数民族中存在双向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国家责任关系、族属身份与公民身份、文化冲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双向认同”,同时也存在着认知程度低、教育模式不足、价值观缺失的问题。并在现实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云南边疆地区的特点提出通过经济发展硬环境建设、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来增强沿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感[31]。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
1.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冲击。李晓光以全球化视角分析当前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企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二是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出现中断。三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淡薄,弱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表达力[32]。石义彬、杨喆、贺程认为在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中华文化存在两个方面的认同危机,首先是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缺失,传统的文化象征已经成为一种资源为各国争夺。对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忽视,导致缺少具有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文化产品。其次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中西文化隔阂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同时存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身份认同危机、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淡化的问题[33]。
2.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张恒军、吴秀峰以“一带一路”视域下推动沿线国家的中华文化认同为出发点,认为文化认同是民心相通的关键,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与前提。从人民交往、语言互通、经济往来、文化联结等方面给出应对策略,强调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往,实现多元文化共生,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34]。吴慧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安全和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为切入点,强调当前语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系着民族命运和国家社会发展。语言安全同样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诉求,影响着中华文化认同。关于汉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方面,指出当前我国面临“母语地位下降、母语意识薄弱、母语教育被弱化等”语言问题。并建议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加强语言安全工作,维护少数民族语言及国家通用语的安全;维护语言多样性,处理好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关系,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继承弘扬中华文化[35]。
四、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策与路径的研究
(一)中华文化认同困境及面临挑战
(二)多维视角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三)教育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五、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评析与展望
(一)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特点
(二)未来研究展望
如金荣从海外统战工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祖国大陆同胞、港澳台同胞与海外同胞在共同的图腾崇拜、共同的历史文明、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等基础上产生的对共同的生活规律和价值准则的一致信奉是民族凝聚的重要力量”[48]。张恒军、吴秀峰认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也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是促进各国在共享共建基础上进行合作的认同,更是人类在新时代对于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35]。从内容上看,尹绍亭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具体包括共同信念认同、价值观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生态文明观认同”[49];袁媛和袁张帆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包括对中国历史、语言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认同;以及政治认同,包括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认同”[13]。冯大彪认为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文化,同时要以批判性继承且与时俱进的立场来审视和把握中华文化认同内容的要义[50]。期望学者们更加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的定义与内涵,为日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有更深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打好理论基础。
对此,本文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是以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为介质,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内聚力量,实现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并在此过程中对国家与中华民族产生归属和情感依附,实现文化自觉的社会心理过程。同时,中华文化认同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不断发展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各族人民未来与时俱进创造的新文化。
参考文献:
[1]高晓锋.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4,(8):14-17.
[2]李伟,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2.
[3]崔榕.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27–31.
[4]冯大彪.当代蒙古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综合研究[J].前沿,2018,(4):82-94.
[5]唐晓燕.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41-143.
[6]顾廷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提升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
[7]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Z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41-45.
[8]王霞,何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38-41.
[9]王莹莹,张小刚.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调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34(3):94–99.
[10]赵丹.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引导研究[J].民族学刊,2018,(3).
[11]申莉,韩宪洲.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136-138.
[12]赵宏,张晶.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45-147.
[13]袁媛,袁张帆.中华文化认同目标下的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以福建5所高校在华留学生调查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6):11-15.
[14]闫丽.华裔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1-3.
[15]闫雪莹.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133-136.
[16]丁和根.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论华文媒体的特殊作用与发展进路[J].新闻界,2017,(9).
[17]李丽虹.GMS五国华人华侨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8-156.
[18]郭玉聪.神户华侨华人二三代的中华文化认同[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3):33-40.
[19]郭蓓蓓.海外华裔文化认同变化的影响因素初探[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3):58-63.
[20]董丽云.建构与博弈:海外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的场域化形塑[J].世界民族,2016,(2):74-83.
[21]齐万良.中华文化认同探微——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大一统的辩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25-31.
[22]黄基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培育的内在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22-24.
[23]林炜,杨连生,高丽洁.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J].红旗文稿,2015,(11):22-24.
[24]卫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J].人民论坛,2019,(7):130-132.
[25]彭慧,潘国政.新形势下中华文化认同与海外统一战线工作[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45–48.
[26]董栓柱,董晓钟.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J].统一论坛,2011,(6):14–16.
[27]乔志龙,滕驰.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J].新疆社会科学,2019,(2):50-55.
[28]王霞.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46-51.
[29]方盛举.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探索,2015,(6):110-115.
[30]张先亮,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4).
[31]段志忠.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
[32]李晓光.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3).
[33]石义彬,杨喆,贺程.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危机与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10):193-196.
[34]张恒军,吴秀峰.“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原则和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9,(1):10–15.
[35]吴慧.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3):165–171.
[36]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18-23.
[37]陈丽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关键点[N].中国民族报,2017-08-25(007).
[38]朱艳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2):49-50.
[39]金德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建构逻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79-183.
[40]杨玢.民族交融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8,(1):47-53.
[41]崔治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认同[J].理论导刊,2016,(5):75-77.
[42]伏绍宏,李俊霞.内外双重视角的中华文化认同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2):148-152.
[43]宫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1–15.
[44]刘和鸣.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
[45]郭艳艳.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46]王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3,(2):78-81.
[47]杨海萍.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10-15.
[48]金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新时期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思想基础[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27-28.
[49]尹绍亭.谈新时期中华文化认同[J].云南社会科学,2018,(6):181-182.
[50]冯大彪.中华文化认同的多维探索[J].理论月刊,2017,(1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