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咕咚Birdy新生活方式研究院收录于话题#社会文化洞察17个
脱单这个话题,对生活方式研究院的同事们来说并不算陌生。
今年,办公室来了第一位00后实习生。她的到来,继续壮大了生方院的单身狗队伍。
对00后恋爱观的好奇和对小伙伴终身幸福的关切,我们决定做点什么。线上组CP,线下逛相亲角,能安排的我们都安排上了。
以下是我们00后实习生自述的脱单故事。
00后相亲,离谱吗?
“你能接受相亲吗?”
“应该可以。”
00后相亲,听着离谱。然而,对于一个母胎solo21年的人来说,似乎没什么资格看不起任何脱单方式。
本人,00年,母胎solo,佛系脱单人士,佛到身边朋友都认为我要坐等相亲年龄的到来。
在同事们的鼓励下,我决定去试一试。在报名CP活动前,我还迷信地做了塔罗占卜。占卜师说:“你的正缘已经出现,或者马上就要出现,你离脱单不远啦!“
结果呢?别问,问就是失败了,而且是失败了两次。
第一次参加,我深思熟虑地填写每一项资料,把每个表格都填得满满的,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被分配到一个心仪的CP。
查无此人!
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
“Hi”
“你好呀”
对话停留在互相问候的步骤,我和CP的故事再也没有下文,根本没有进入到我曾经以为会很尴尬的小任务阶段。
这让我本不坚定的脱单自信,又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相亲角,更练胆量?
同事比卡丘提议:“线上接连受挫,不如转战线下,一起去天河公园相亲角看看。”
于是,00年的我,94年的比卡丘“阿姨”,以及一位90年的男同事陈淼淼组成了一个临时相亲团。
来现场之前,我们用心打磨出两份觉得叔叔阿姨们会喜欢的简历。
天河公园的相亲角规模十分壮观。看着满地的资料,拥挤如潮的人群,我着实被吓了一跳。
人群中更显眼的,是拿着简历毛遂自荐的相亲者。他们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说出自己真诚的恋爱口号,引来许多叔叔阿姨们的围观。
人们或低头俯视成排的资料,或扫视身边的男男女女。要是把地上的相亲资料换成菜市场里的货品,人们的神情动作也大概如此。
如果不想引人注目、被人从头到脚打量,那我劝你千万别在人群中停留。当你往那一站,就会有人看过来,打量你,对你感兴趣的话,还会问你一些问题。
“你哪年的?”看着眼前这位接近40岁的叔叔,我真的很难承认自己是00后。
“你对另一半有什么要求?”叔叔继续追问着。面对这一两句说不清的问题,我只想赶紧结束对话。
“年龄上有什么要求?”叔叔又问。
“90后吧。”我回答。比我大十岁是我能接受的年龄上限。大叔听完和旁边同行的朋友说:“好吧,我们被淘汰了。”
一个帮儿子相亲的大爷,打量了我和比卡丘,分别问了我们的年龄和籍贯,然后向旁边的人介绍我们俩。他的语气仿佛在说:“你来看看,这有两个,这个不行还有那个。”
30岁的男生,被嫌太年轻?
“你是本地户口吗?“
“有房吗?是你自己的房还是父母的?“
“你多高?有一米七八以上吗?“
面试官们的问题张口就来,能不能对答如流且获得叔叔阿姨喜欢,那就全凭造化了。
在这里,20岁的女孩相亲不稀奇,30岁的男生却会被嫌太年轻,阿姨们看到同事陈淼淼的相亲简历后,频频摇头。而且,叔叔阿姨们都不太相信,男孩子真的能接受姐弟恋。
和比卡丘搭讪的男生,简历上写的是87年,但实际是92年的。“来相亲的女生大多年龄比较大,我把自己年龄写大一点,会比较好找。”他解释道。
本人缺席,没有照片,只有一份文字简历,简历上的信息真假难辨,只看几个标签,这确定能找到对象?
现场摆放着的简历大多写得很宽泛,仅有一些身高、体重、年龄、籍贯和财产状况等硬件条件,择偶偏好写的也多是对另一半硬件条件的要求。爱好、性格在简历里几乎没有提及,还不如在线上参与CP计划时填写的资料多。
在许多叔叔阿姨们眼里,这些硬件条件都是基础,反正“感情都是可以培养的”。和叔叔阿姨们的相亲观比起来,我顿时觉得自己的择偶格局有点小了。
相亲这片海,人人都能是海王
只看简历没什么收获,没关系,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当然也有听起来靠谱一点的,“注册只需10元,公安机关审核身份证,真实身份和身份证不符的不给通过”。
原来“网恋”才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开端。
从拥挤的相亲角出来,那种奇怪的窒息感才得到缓解。如果问我有什么收获,那一定是增强了我的忧患意识:努努力,以后争取不用相亲。
相亲角里,每一个年轻人都被标签和编号取代,几十年的人生被概括为A4纸上的几句话,大家像是一个个明码标价的商品,被摆在地上、挂在树上以及父母的太阳伞上。来到这里,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做好被选择、被比较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