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能嫁吗?大家看,这人资料上只写了身高没有写体重,那么大概率他的体重不在正常范围……”近日,“相亲分析师”成为互联网平台上的“新宠”,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黑板、白板前,用笔指着相亲对象简介中的“话术”并逐条分析。有博主靠相亲分析3天涨粉30万,被网友们称为“媒婆克星”。
那么“相亲分析师”们的分析究竟靠谱吗?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婚恋不是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易,而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姜天圣
“‘27岁,身高178厘米,一辆某品牌豪车’,这个男生能嫁吗?这么一看条件还挺好的,但仔细分析下来发现里面猫腻不少。”屏幕前,一位相亲分析师指着白板上男生报出的条件,开始逐条分析,“老规矩,我们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没说什么。178厘米这个身高,如果他真的有这个身高他肯定会报180厘米了,而且他没有说体重,说明他很有可能是个胖子。再来看重点,他说的某品牌豪车,如果是比较贵的,他应该会把型号写上,现在他只写了品牌没有写型号,说明是品牌里廉价的那款……再来看下一条,他说婚后会买独立婚房,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房子,现在还和父母住在一起……”
在互联网平台上,这样的相亲分析师不少,有网友将他们称为“媒婆克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媒婆介绍对象时往往夸大其词,将对方包装成“优质青年”,而相亲分析师就是撕开包装展露真相的人。较为吸睛的是,他们往往从简洁的话术中抽丝剥茧,寻找线索,这种推理过程,让网友觉得过瘾。而有的相亲分析师,也投网友所好,使用《名侦探柯南》中的推理背景音乐,这无疑增强了视频效果。
相亲分析师们的变现途径不少,有相亲分析师博主3天涨粉30万,之后,他推出多项服务:5万/年的本人咨询服务、10元/10分钟的连麦服务、180元/次的徒弟一对一咨询服务、99元/年的学习群、199元的《从恋爱到结婚》课程。
“赛道”门槛不高部分观众只看热闹并无相亲需求
“剧本是会有的,观众都看爱反差大的。比如一个把自己包装得非常漂亮的人,以此来找条件优异的对象,我们就会把他的包装一层一层撕下,反差越大传播效果越好。”这位博主称,相对于要求不高的专业性,这个赛道更注重相亲分析师的屏幕形象和口才,“这个就和说相声一样,同样的话术,有的人说,观众就爱看,有的人去讲观众就不爱听。据我了解,很多观众没有相亲需求,看这些视频就是找一乐儿,不过我讲的这些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大家都习惯于扬长避短,我至少教会大家,不能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专家:婚恋不是简单的分析题盲目听从可能错失佳缘
那么,相亲分析师的视频有多少科学性呢?记者咨询了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陈志林告诉记者,年轻人追捧相亲分析师,与当年电视相亲节目爆火如出一辙。近些年,婚恋议题频频成为网络热点,“剩男剩女”“天价彩礼”“花式催婚”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一定程度反映了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
陈志林认为,相亲分析师走红,无非基于两点:一是有用,二是有趣。相亲分析师专门“挑刺”相亲对象,一语戳破“顶配”滤镜,前后反差明显,节目效果不错。再看他们的解题思路,看似头头是道,但背后是一些想当然的分析:凡事总往坏处想,默认了对方隐瞒了事情。“婚恋不是交易,也不是推理解密,一个人是否值得托付终身,是不能通过一段简单的文字来判断的。”陈志林认为,婚姻大事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它涉及到双方的性格、价值观、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匹配,相亲市场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任何试图通过简单分析就得出准确结论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从爱情到婚姻到家庭,归根结底都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合不合适也只有相处之后才能知道,单凭相亲分析师们一顿公式化、反差式的解读,也很有可能让你错失一段佳缘。往坏了说,分析师们想的可能是这段话讲出来有没有节目效果,能不能博人眼球,至于能不能帮到你,或许不会放在第一优先级。”
最后,陈志林表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才能找到“对”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