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知乎上有人这么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台随便写个脚本,生成一些假用户,让假用户通关到最后。最后分钱的人里混着50%的假人也不一定。
我自己的观点是真送,从运营手段来说,以上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点投入相较于带来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来说,太值了。
回到有奖问答直播的事情上,平台如果为了节省一点费用而掺水,一旦被发现,带来的负面会一发不可收拾,损失大得多。
是否可持续?
有奖问答直播会不会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现象级热点呢?我认为这个模式可以和现象级的单品综艺节目做个比较。举几个例子:
《幸运52》:1998年~2008年,整整10年,节目不仅成就了李咏,也让大家很清楚的记住了一年有52周。
《开心辞典》:2000年~2013年,13年,模式和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样,相信很多人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数百万人盯着选项,为参与者捏把汗,为参与者喝彩和祝福。
《三星智力快车》:也有10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个小学,每一期我都会在电视机面前,假装和台上选手一样在参与智力问答,甚至一度希望报名参加。不过由于内向和腼腆的性格,没有付诸行动。
从上面几档节目来看:一款现象级综艺节目的生命周期,最短的都有10年。尽管传统的综艺节目的制作体制和有奖问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够判断,这个模式不会昙花一现。
我个人的判断是更加乐观的:不仅可以持续,并会在未来产生很多进化。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去中心化的参与感给用户带来了颠覆传统的快感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在一起闯关,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比单纯地看传统节目有意思得多。而且现在还是产品的初级状态,在交互和模式上还会不断升级。去中心化带来高参与度,高参与度会进而带来更加有正循环的口碑传播。毫无以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传统综艺节目模式更具有优势。
2.有非常强的商业化变现机会
3.促进直播平台自身主业务
4.撒币们都是有钱的主,我们别瞎担心
现在的玩家都是有钱的主,映客的奉佑生说准备了10亿,也许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亿~2亿还是比较轻松的。映客2016年的净利润就有近5亿,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就达到了2.44亿。虽借壳宣亚国际没有成功,要独立上市,现在到了2018年财年了,年头浪一浪,后面补一补,财报问题不大。
冲顶大会的王思聪自不必说,在陈桦这样优秀而富有经验的创始人的带领下,近期很有机会拿下巨额融资。就像20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后,成功拿下千万美金的融资,不过分答确实没跑出来。
5.基本上还没怎么做营销,相信后续还有大招
火得太快,我相信各大平台后续都做了很多营销规划,至少预算都不会少。随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营销和运营的点:
6.大量主播资源还没有调动,未来更进一步将之推向高潮
遥想“吃鸡”最初火了的时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直播的游戏,成为“吃鸡”主播。这个也一样,对于不靠颜值和才艺表演的主播来说,秀出内容,努力拿到奖金后,再撒币给看他的观众。至少平时在做练习题库的时候可以轻松直播,也许还能找回当年奋斗高考时的自己。
传统节目改造是否还有机会?
我认为当然有机会,需要抓住的核心点是:
相亲类、歌唱类、选秀类等传统在电视上火爆的节目,应该都是比较有机会的。有的我自己已经能脑补出一些玩法了,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
机会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机会。所以我很期待冲顶大会是否会通过现在的模式撕开一个口子,未来成为平台型的产品。当然,也有可能止步于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样。
为什么是他们抓住机会?
我自己创业过两次,我把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粗分为两类:第一,持续的模式创造能力;第二,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
第一类能力能够在某产业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对此类爆款产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第二类能力是能够做出火爆产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说问答直播也并非是原创,毕竟有HQ在前。但是无数案例证明,仅仅拷贝人家的模式是不会成功的,需要不断迭代和再创造,很多人只有拷贝的能力而没有迭代能力。
这个模式,初步来看像是知乎、分答应该抓住的机会,然而我都不看好这两个团队做这个事情,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另一边的在行/分答,经历过2016年分答的火爆,现在也陷入了瓶颈期,巧合的是当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聪校长有着很大的关联。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量——陌陌。唐岩是具有第一类能力的创业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体现在陌陌的市值和股价上。既然也赶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陌陌不会错过有奖问答,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模式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