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后相亲,不仅仅是寻找另一半的过程,更是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她从一段段相亲经历里认识到上一段婚姻里的问题,也通过一次次相遇,重塑了自己的自信心。
人间故事铺
storytelling
情绪的低落总是在每天下午开始变明显,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就彻底爆发出来,我甚至找过自杀热线,挨个打过去,却发现没有一个能打通。后来找到线上倾听师,对方用一种明显在端着的语气跟我讲话:“来,跟老师描述一下你有什么问题?”我讲了一番,他回:“你怎么可以这么快就离婚,不想挽回一下吗?”
我在个人页面写上:33岁,独生女,一线城市互联网行业,喜欢看书,离异无娃;至于感情观,“只是离开了一个不适合的人,对未来仍有向往。”我挑选了一些日常的、旅游的、不同穿搭的照片,展示出精致的生活状态。
和第一个约见的对象出来,我选了家商场,让对方来选餐厅。逛了一圈后,他挑了几乎是最便宜的一家面馆。这其实给了我一点打击。我发现他各方面条件都差我一截,比如说收入只是我的几分之一,话题也完全聊不到一起去。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之后要匹配的就是这样的人?
让我比较开心的地方是他态度很诚恳,有啥就说啥。他也是离异的,据他所说,跟前妻离婚主要是因为消费观上的差异,之前他们互相间常为了对方买回一些并不是很贵的东西发生矛盾——说这些的时候他并无掩饰。在这之前,对于离婚的男性我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见完这一面,让我至少知道了有些东西并不是在书上看到的那么理论化。
他是个真实的人,这让我增加了一些对于人的信心。
有一次和一位离异男士见面,聊到离婚原因,我脱口而出:“被绿离婚”。他回了句:“这是满分答案。”我听后直接表示:“挺扎心的。”他当下向我道了歉,不过后来聊到其他话题,还是感觉他挺缺乏同理心。对这个人没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当时“满分答案”那句话浮在半空中。
有一位爱好文艺的男士,在对我类似告白的时候说:“你在其他人那里受过伤害,在我这里会得到很好的呵护。”可听他这么说,我并不觉得开心: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你都知道我之前经历过什么事吗?
我在相亲平台直接挂上“离异”的状态,希望未来的另一半完全不在意我的这段经历,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如果当真遇到完全不在意的人,我也会赶紧逃跑。我想自己要找的是有所在意并且接纳我这段历史的人——他认可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最终都是与完整的人相处,而非对方的婚恋史,或者某个标签。
然而离婚后相亲,我也有担忧的点。至今我的名字、手机号、公司和住址都是保密状态,没有人能让我心无旁骛地付出信任。
一次看到对方自我介绍写着“有房有车无贷”,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婚后生活无压力,而是对方已经在算计未来被分财产的可能性了。
在跟未婚姐妹吐槽时,她的一句“现在已经这么实际了吗”点醒了我,感慨如今自己竟然是这样看待事情的。
离婚之后,身在老家的父母一直挺担心我的状态。我妈非得等我晚上打车回到家,才能放心睡下。爸妈偶尔会提一嘴说谁谁在带孩子了,谁家生活幸福美满啦,虽然说他们不会直接催我,但这些在无形中对我构成了压力。我隔三差五向他们汇报相亲进展,给他们发对方的照片、信息,但有时连续几个月都止步于二面,他们也很焦虑。
于是我心生一计:主动让我妈去联系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更直接地,鼓励她为我去参加本地相亲角——相亲角成功率固然低,但我想让她跟相同年龄、处境的人多交流,哪怕互相吐槽抬杠,总比默默担忧又无处发泄来得好。我妈欣然领命,拉着我爸去了次相亲角,没什么收获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在相亲群里看到有人提起专门给为子女找对象的爸妈开发的小程序,我又推荐给了我妈。自此之后,相亲就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事儿了,需要我爸妈的共同参与。有时我甚至会去催他们:一周给我推荐了几个人,应该给我推荐几个人呀,沟通都完成了没有?我妈就变得非常积极——她退休后闲在家里,能做的事情也不太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她的生活。后来我妈给推过来的男士,离异的偏多,约见过三四个同城的。不过我感觉这些人本身的意愿并不太强。
一次我跟一个对象说起自己正在看的有关世界历史的书,感觉到对方跟我聊天的态度立马不一样了——我这才意识到喜欢看书算是一个优势。之后我有时会在约会中设计逛书店这个环节,踱到各样书架前:“这本我看过”、“那本讲的是什么”,收到不少赞许的目光。
不过这样的训练势必会让我越来越套路化。我知道说什么东西会得到对方的正面反馈,但那些东西可能并非发自我本心,或者因为讲了太多次变得麻木了。我也曾经被反问,“你是不是经常给人面试?”“这是你的真实想法,还是标准答案?”然后都没有了下文。
所以,套路可以是种在最开始为了提高效率的方式,但是要走下去,还是得拿出真诚。
去年我遇到一个特别心动的人,感觉接近于大学刚毕业那会儿的状态。一看到他的消息回复就很开心,也会因为他的一两句话而失眠,每天哭哭笑笑的。
加上他的第一天,他正在为一场马拉松做准备,跟他的一群朋友跑山。他未婚,对我离婚这件事没怎么过问。他不同于一般相亲的人显示出来的正经,我可以跟他放松开玩笑——他有500多个表情包,我们可以一直用表情包聊下去。他还给我发过他滑陆地冲浪板的视频,很帅的样子。关于这个人的一切,仿佛都很可爱。
我们约出来看了几次画展,发现很聊得来,我说去过什么地方,他说他也去过,这种一致性让我很惊喜。他说玩桨板时会想着我,说下回要带我一起去;又说他没有试过在冬天滑雪,想让我教教他。有一次他说梦到带着我玩浆板,不小心把我衣服弄湿了,在梦里遭我一通骂——能感受到彼此之间暧昧的流动。
但热乎了一个月后,对方渐渐冷淡了下来。我会持续地去想他对我到底是什么感觉?思维带宽占满,患得患失的状态都影响到了我的工作效率。认识两个月的时候我实在憋不住了,有一天晚上就直接发信息向他表达了好感,问他是怎么想的。
在我觉得过了很久之后(其实也就一个多小时吧),他回了条信息(之前他几乎都是秒回的),只是说他在准备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个考试,很忙。那天我没怎么睡好。第二天又问了他一下,他说反正也是有好感的啦。但后面我想再约他出来,他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辞。
我为什么要坚持相亲呢?从心理层面而言,我还是渴望一份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生活层面,身为跟父母异地的独生女,我也需要有人互相扶持、共担未来风险。
我尊重不同的状态,只是找了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通过相亲,我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职业,和各种各样的思想。“哇居然有人会从这种角度去思考!”“世界在他眼中如此绚烂!”因为要出门约见,我基本上把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逛遍了。原本性格偏内向的我,现在去到陌生的社交场合都游刃有余。
曾经,我给自己的标签是大龄+离婚,在相亲市场完全不占优势。这一两年来,从各个相亲对象身上收获了尊重甚至是喜欢,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优点,增加了不少信心。
离婚那会儿,前夫口口声声说为我付出了很多,但由于我们处于对抗的状态,他的话我一句都不听。我只觉得是忽然被出轨了,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在相亲中和一些离过婚的男性接触,听了他们这方的委屈,我似乎找到一个共性:彼此没有好好地去理解对方的付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前夫“理所应当”的态度。
在和前夫的这种相处模式下,我其实是很舒适的。而当我离婚后开始相亲——这种信任度低、窗口期窄的相处模式,使得我要去花更多精力在沟通上。我开始学习坦诚地表达自我,也去问清楚对方的点在哪里。而如果感觉到对方有一些做的比较贴心的地方,我也不吝夸奖——之前的我根本不会在意这些。
前夫在搬离前,给我买了一堆零食干粮,教我如何打扫收拾房间。离婚后我开始自己做饭,从烤箱牛排开始,到过年的节日大餐、各种法式甜点……周末空下来给自己做些好吃的,健身运动,一个人的时光也过得自得其乐。
相亲是一趟热闹又孤独的旅程。自己就像以前爱看的单元剧女主角,每次见面都是一个故事,参与过一点点,泛起涟漪,又逐渐平静下去,回归自己的生活。但我仍希望着有一天,可以自豪地站在未来另一半的面前对他说:“我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才找到你的。同样地,得到我的认可,也需要你付出相当的努力。”
互动话题
离异之后,大家对于是否要相亲的态度各不相同。今天故事的主角对于离异后相亲是持积极态度的,而她在群里认识的朋友中,也有人对此有很多顾虑。
今日话题:如果你身边的朋友离异了,你会鼓励ta开启一段新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