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中“新上海人”“上海人”“本地人”三个概念均为社会学与上海民俗学中公认的三个说法,是客观存在的,争议之处无非在于三者如何界定。目前比较主流的是鄙人这个帖子中转述的说法,由我校教授、著名上海民俗研究家钱乃荣老先生在他的《上海方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因此,烦请那些满口“有什么好区分的”的喷子看清楚,这可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提出的概念。
发此帖仅限于科普一下,新上海人、上海人、本地人没有任何所谓的高贵之分,贫富之差,三种人都是居住在同一片天地下的居民,仅对三种概念作区分而已。如果有人要解读成优越感什么的,烦请绕开。
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是指祖上非上海人,在上海常年工作、定居生活,并取得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新上海人身份证号基本都不是310开头(上海居民身份证号为310开头)。新上海人基本遍及全上海各地,无明显聚集规律,除买在市区之外,买在郊区的相对更多,例如浦东临港、嘉定南翔江桥、青浦徐泾、松江洞泾、闵行莘庄,都有新上海人在此买房。
上海人:
上海人广义上指的是拥有上海户籍的上海市民。但是公认的上海人除了上海户籍以外,一般还包括身份证310开头(代表出生就在上海)、会说一口上海话(特指上海市区口音,特征比如我们=阿拉,而郊区口音我们=恩昵)、至少父母辈均为上海户籍、自己出生成长都在上海等。一般上海人祖辈都是外地的,比如江苏,浙江等(也有祖辈和父母辈都是外地的,到自己这辈才是310开头),祖辈来到上海打拼,落地生根,但户籍没转过来,他们生下父母辈后,父母辈便成了上海籍,到了自己,便更加自然是上海人了。
例如,我有一个闵行的舍友,他爷爷是浙江诸暨人,来上海打拼了,生下他父亲后,他父亲就是上海户口,他也是。上海话说的很6,每年清明扫墓是回诸暨的。
本地人:
本地人有别于上海人,主要区别是在生活区域、语言方面的差异。
本地人祖辈基本都为上海人(一般是清朝末期辛亥之前就在上海的)。祖辈主要生活在上海的郊区,如老松江,老南汇等、会说当地区域方言,该种地区方言口音明显有别于电视台里播报的那种上海话。家里一般拥有宅基地(就是那种三层平房)。主要成长生活区域也在郊区(到市区去一般会说“去上海”,这句话是非常有特色的)。
对外地人来说,上海人跟本地人是一个概念。但是对上海人来说,不少上海人听不懂本地人的方言,因为郊区的口音相比于市区的口音,确实比较晦涩一点。对他们来说,同来自吴语区的苏南、浙江地区方言可能相对更好理解。
微博
这些回帖亮了
我家家谱明朝的,万历年间河南发大水逃过来的
09年在上海读大学,班上一个玩的很好的土著朋友问我周末要不要一起去上海,当时把我问懵了!
再过十年也许会慢慢接受临港是上海的概念,至少我小时候是从来没听说临港这个地方的
别说,还真是,一般上海苏州昆山这些地方都是老乡坑老乡的多,人家本地人跟你也不是一个圈的
难道不该嘲讽吗?事实情况就是如此,大家都是中国人,搞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
什么叫搞这些东西,没看楼主已经说了只是科普一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玻璃心的人看什么都是玻璃心。我社会学专业的,你说的这些我能不清楚?上学期跟着导师做的一个945社会实践项目里面就有数据,目前上海82%的新上海人都是买在郊区,而且以上述地段居多。至于原因,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对新上海人偏见,觉得他们穷所以买的地段偏。我甚至怀疑你在不在上海,上面这些地段根本不偏,而且都是各郊区的黄金地段。其次,能在上海买得起房的新上海人,具有两种特点,第一年轻人居多,第二有一定的财力。这么两个特点造成了购房者不愿意忍受市区内的老破小,而愿意追求郊区的90平100平左右的新二手房,到市区通勤也就半小时,而居住质量却大大提升了。这就是为什么新上海人在郊区买房比较多的原因所在。这都是我们课题做过的,有实际的数据支撑。你要是不信还要觉得这是偏见,我也没办法。
就問你一句,你自己包容上海人上海話不?
那做出这种区别是为了啥?
并不是为了啥,只是为了给街上外省jr解释一下这三者的区别。这是个历史问题,以后新上海人只会越来越多,现在上海中小学里新上海人的子女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基本都不会讲上海话。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上海方言会消失的。
搞得上海人在上海都不能说上海话了。中华传统美德入乡随俗呢。碰到陌生人坚持先用上海话交流
受不了啊,上海包容的上海话都要没了,还说不包容,广东那边都是方言为主,普通话为辅,从来就不会担心粤语问题的。
摇到号没?
人自己先瞧得起自己,别那么玻璃心,抠别人字眼
5000了?夸张了吧。
不夸张
你看有人正面回你不。而且有些人口口声声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是同胞,转手就骂你上海人,你就是原罪。他们对老黑的态度都比对上海人要好。
非常好的科普。理性讨论是一个论坛应该鼓励的氛围。我一个上海人也很想拜读一下楼主的论文,如果有比较通俗易懂有趣的段落建议发上来给大家讲讲。
确实,我觉得楼主就是在很客观的科普。。。但是我发现一旦讨论到上海人这个话题,你再怎么客观,就总有一些人觉得你有什么秀优越+歧视的目的。。
你们家跑的真远啊。。。
嗯,老祖宗来对地方,就成上海人了。
都教授么
临港最近十年来搞开发,滴水湖呀什么搞的轰轰烈烈,造的新城也还不错不过小时候确实没听过,相信以后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楼主的在说这些地点的时候是客观列举,反而是层主自己把这些地方定义为偏的地方
标准上海话,我们应该是唔泥,阿拉是宁波话,这是一个上海话老师讲的。郊区的我们就有很多说法了,什么嗯泥、唔滴、泥等。上海2500万常住,1400万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中大多数为上海本地人。常住人口中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基本上各一半。所以上海既不能说全是外地人建设的,也不能说全是本地人建设的,应该是大家一起建设的,离了本地人就失去了上海文化的根,离了外地人就失去了科技和经济的活力,上海迟早要成为纽约这样的真正的国际化大城市,希望以后只有本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
是啊,包括尖团音啊什么的,都是老上海话保留有的特色了
我认识一个五千年中华文明诞生以来祖辈就住在上海的。不过那时候上海还在海里,反正都是海,应该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有些人骨子里就讨厌上海人只有提到这三个字他就觉得你在秀优越
据说,最早的上海人都是宁波后裔。
据说据说?据谁说的?
分的那么细干嘛,直接中国人就完事了
哈哈哈,是哈,咱都是中国银
本地人解放前基本都就是江苏人,上海三分之二的地方解放前都是江苏的,中环过了汶水路后面那条铁路解放前就是江苏省,你说的那几块郊区解放前也都是江苏的,本地人去上海市区一般都说去上海,因为以前他们那块地方属于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