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在6月底出炉,海归们又一次展现出争论美国大学“真实”排名的热情。
网上流传的群聊截图
留学生相亲并不新鲜。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接受相亲相对容易。美国出生的华人受到当地约会文化浸染,似乎不存在相亲的必要。这样想的人可能低估了传统的相亲文化在海外扎根的能力。不论人们对相亲的看法是褒是贬,无可否认的是,相亲也在逐渐成为海外华人择偶的选项。
海外华人父母心中也有一个子女非婚不可的年龄线。
《初来乍到》第一季剧照
杨女士向媒体表示,美国华人很难找到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华人人数少,而且不少华人女性嫁给其他种族,这样华人男性更难找到配偶。另一方面,尽管网上交友流行,但是信息难以查证,配对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杨女士对传统的面对面相亲很有信心,因为面对面可以看清对方的长相与谈吐,了解也更深入。
《摘金奇缘》剧照
还有住在湾区的受访者向《世界日报》披露,湾区的家长群开始是交流美国生活,孩子毕业就变成了相亲群。很多家长加入的相亲群都多达3个以上。受访者抱怨:“在美国还逃不过相亲,自由恋爱不好吗,为什么要相亲,好烦!”
加拿大相亲角
华人父母对于相亲的执着不容小觑。今年2月,一座位于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本拿比中央公园的华人相亲角,登上当地媒体环球新闻网的头条。
在公园里,记者目睹了一群又一群说中文的中老年人互相传阅他们的手机或者从钱包里掏出的照片,微笑着点头致意。他们相互询问:你有女儿还是儿子?他们多大了?在哪里上的大学?他们在哪里工作?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为什么他们还是单身?
情人节前的周末,相亲角聚集了20到30位家长。活动的组织者王先生告诉环球新闻网,每天会有100多人。王先生说,如果你带着对爱的力量的信念来到这里,公园就会是发生奇迹的地方。
图源:@可乐在温哥华视频截图
王先生从去年夏天开始运营这个“线下相亲站点”。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个相亲角在华人父母中越来越受欢迎,相亲的成功率也很高。据他介绍,这个角落是由300多名华人移民的网上讨论群组发展而来的,这些移民要么是在为自己的孩子找对象,要么是在为自己找对象。他对加拿大媒体说:“许多中国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社交圈有点小,他们希望与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建立联系。”相亲角充当了一个桥梁。
王先生自己的女儿也即将满26岁,他每周都会去本拿比的相亲角,给女儿物色一个丈夫。他说:“我不太担心,但现在是她开始与人约会的时候了。”他对媒体说,建立相亲角的想法来自他在中国河南省的一次经历,他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相亲市场”,父母在里面相互介绍自己的孩子。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钱岳向当地媒体指出,这种相亲角在加拿大是新鲜事,但在中国的大城市早已很受欢迎。研究婚姻和性别的钱岳说:“在我的研究中,许多在温哥华的华人移民发现这个地方很孤独,甚至很难找到朋友。”
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
钱教授特别提道:“一些研究表明,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生子,他们在中国的父母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并且精神状况不佳。”与此同时,到一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孩子也会受到歧视。她希望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决定。
相亲角的组织者王先生也认同钱教授的看法。他不认为家长有权力替孩子决定,家长所能做的是介绍可能的候选人。业余爱好是写抒情诗的王先生认为,爱情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东西。“轻而易举凭借金钱、权力和尊严征服了世界的成功者,很可能找不到真爱。”
“鄙视链”中的位置
现实中海外华人的交友,要比王先生对爱情的浪漫想象残酷得多。进入约会或相亲游戏的年轻人不得不一再认清自己在“鄙视链”中的位置,做出“理性选择”。
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使用交友软体的年轻人中,海外的华人也更倾向与华人约会。澳大利亚研究型媒体《对话》今年2月发布的研究指出,海外华人的主要约会网站是用户以华人为主的“两颗红豆”与“探探”。
探探APP
钱岳教授是这篇报告的共同作者之一。她们在2018-2019年采访了31名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华人异性恋移民,大约有一半的人更喜欢和有相同种族背景的人约会,他们中的许多人更喜欢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华人移民。他们认为,在相似的年龄从华人移民到加拿大,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于是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对话,也更容易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这些华人受访者认为,在像“Tinder”这样的西方约会软件上认识人很有挑战性,因为西方约会软件上“很少有华人”,即使有也是那些不会说中文的华人。
《西游ABC》第一季剧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20年的另一份研究则做了一个实验:研究者同时在网上注册两个账号,分别为华人男性和华人女性。两人除了性别不一样,在性格爱好、年龄、职业、收入方面完全相同,名字也是中性的“Blake”。结果显示,女性的Blake收获了大量来自陌生人的“赞”“抛媚眼”,而男性的Blake则什么也没有收到。这从侧面证明了华人男性在西方隐形的种族鄙视链中所处的位置。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最近越来越多新闻报道,有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单身华人回国相亲,认为在中国机会可能更多。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海外华人在国内的婚恋市场上并无明显优势,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另一种建立在“门当户对”之上的“鄙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