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平台还经常给我推送一些擦边视频。”某App用户韦女士告诉记者,平台对一些“软色情”类的视频似乎情有独钟,即使她身为女性用户,也不时会刷到这类视频,即便她点了“不感兴趣”,系统仍然频繁推送此类内容。市民王先生也表示,虽然各大平台加强了人工审核,但仍不断有博主发布“擦边”内容来吸引眼球和获取流量。
同质化内容泛滥
出爆款成“玄学”自媒体博主追求“短平快”
为博眼球胡编乱造
今年广东查处899起网络谣言案件
如今,各社交平台往往将用户互动量视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关键指标,这无形中助长了“为流量而创作”的风气。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博眼球和蹭流量,不惜牺牲信息的真实性,编造或夸大事实。根据广东省公安厅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广东依法侦办查处网络谣言案件899起。
此外,一些网民编造谣言并非为了平台流量,而是涉及到背后的商业利益。记者发现多个平台都有类似的引流贴,博主发布不实的话题或图片吸引网友点击,但最终目的多为卖货。
专家视点:
平台奖励机制催生“高流量低质量”
平台治理:
自编自导传谣、摆拍造假将被封禁账号
据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7月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6月,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指导全国各级网信举报工作部门、主要网站平台受理网民举报色情、赌博、侵权、谣言等违法和不良信息1992.3万件,同比增长12%。
明宗峰建议,网友应对垃圾内容和谣言时,要对所有信息保持审慎态度,分析信息背后的动机和目的,理性思考,不轻易受情绪驱动。“要学会简单的事实核查,不轻信与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他建议,用户发现垃圾内容或谣言时,应及时向平台或网信部门举报。
律师:
发布谣言轻则行政处罚,重则负刑事责任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律师介绍,网民发布谣言将会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些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事犯罪。”孙宇昊介绍,刑法规定,造谣行为如果达到了诽谤他人或寻衅滋事的程度,且情节严重,将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当然,也可能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即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孙宇昊表示,根据民法典规定,造谣行为如果侵害了他人名誉权,受害者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如造谣、侮辱和诋毁等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或隐私权,被侵权人有权提出民事侵权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