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测试都是有局限性的。MBTI测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性格特征,但不能仅以单一的测试结果,就推断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要想真正考察一个人,必须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再用心理测试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
4个字母“解锁”
16种人格类型
MBTI测试是基于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测评工具,其将个体行为差异用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取向。
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E(Extroversion,外向)和I(Introversion,内向)、N(Intuition,直觉)和S(Sensing,实感)、F(Feeling,情感)和T(Thinking,思考)以及P(Perceiving,感知)和J(Judging,判断)。
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经过排列组合就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4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类人格特征,比如ENTP代表好奇心旺盛的辩论达人、INTP则是与世无争的理想主义者……
↑MBTI测试的16种人格类型(网站截图)
■科技日报、新华社
“你是ENTJ,还是ENTP?”
如今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要想交友“破冰”需先对上“暗号”。这些由4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神秘代码,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标签,它就是当下在社交网络爆火的MBTI测试。
MBTI测试在走红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许多人称其为“迷信”“伪科学”,那么这种测试到底靠不靠谱呢?
MBTI是啥?为啥能这么流行?
MBTI全称“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种人格测试。
这一测试的基础来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荣格将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内向(I)-外向(E)”两种基本心态和“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四种功能。在这三组对立维度中,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组合成8种类型。
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知觉(P)”,构成了16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用4个字母表示,比如INTJ或ENFP。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说,MBTI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它的商业推广相当成功,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
MBTI为啥能这么流行?专家认为,除营销推动外,它确实契合了人类大脑的加工规律和当下的某些社会心态。
“这类测试的核心是把人分类,而人类大脑最善于通过加工类别把复杂世界简化,从而快速理解一个人或事物。相反,现在更科学的用五个特质来描述人格的测验则没有那么好理解,所以难以流行。”王芳说。
而MBTI的直观,也让它依靠娱乐化“出圈”成风,从各种玩梗的MBTI表情包,到MBTI书单、MBTI穿搭、MBTI装修风格……这串字母已化身当下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风靡社交网络的MBTI(手机截图)
学界对MBTI的科学性存有争议
“其实,基于荣格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测量工具有很多,MBTI算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说,比较知名的还有凯尔西气质类型测试,而MBTI之所以能够“出圈”,主要是其在商业推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所以它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
与其他人格测试不同,MBTI操作简易、测试结果更为直观,往往不需进一步的解读与思考,所见即所得。
同时,MBTI将测试结果与浪漫文案巧妙结合,如有腼腆、敏感、完美主义以及自卑等性格特点的INFP人格,就被描述成“治愈家”“空想家”或“哲学家”,这样的表述让人更容易接受,MBTI测试也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MBTI测试基于荣格的人格理论,是人格测验中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具,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一直对MBTI存有争议。”陈祉妍举例道,比如人格是否可用16种类型进行划分,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方式是非常简单且粗暴的。
此外,一个测试的科学程度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国内大家普遍使用的是MBTI测试的中文版本,一个心理测试从国外引进,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应用价值。但是具体到某个人使用的MBTI测试是否为经过研究验证的中文版,使用者很可能并不清楚。”陈祉妍说。
虽然该测试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但不少人在转发自己的MBTI类型描述时,都不禁感叹“每一条都中了”,他们认为测试结果非常准确。
测试结果仅供参考不可盲目相信
MBTI测试自问世以来,常被用于员工招聘和相亲择偶,那么这么做靠谱吗?
“实际上,不止MBTI测试,很多人格测评工具都被用于招聘或其他领域。”陈祉妍表示。
“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获取的MBTI测试结果,雇主可将其当作一个参考。”陈祉妍指出,从专业心理学角度来说,任何单一测验结果都不能作为录用与否的唯一标准。考察一个人能否胜任一份工作,必须把测试数据和过往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果,以此进行最终的评判。
陈祉妍认为,与招聘相比,相亲择偶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招聘大部分涉及的问题处于人的意识层面,而相亲择偶中还要涉及很多处于无意识层面的问题,而这是很难被测试出来的。”她说。
“因此,无论是将MBTI测试用于相亲择偶还是招聘员工,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任何测试都是有局限性的。”陈祉妍表示,“MBTI测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性格特征,但不能仅以单一的测试结果,就推断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要想真正考察一个人,必须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再用心理测试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
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
有网友说:“一直以为不爱社交的自己是异类,但这个测试让我知道了自己是ISTJ,还发现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让我接受了本来的自己。”
MBTI在网络时代的流行,正从自我了解走向“抱团取暖”。各类网络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谈论着包罗万象的话题。
对此,心理学家提醒,在快速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同时,也要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王芳说,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中间性格优势”,也就是说,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容易获得更优的结果。
“不论是曾经的九型人格、性格色彩还是现在的MBTI,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类似测试的流行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王芳说。
专家对此表示,测试结果仅供参考,而且所谓专业咨询师的资质较难分辨,咨询课程效果未知,相比之下,在专业上精进自己可能更加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