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冯小宁战争题材电影历史化艺术化
[论文摘要]冯小宁对战争题材电影模式的突破,体现为从宏大叙事到个性化叙说的转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中国电影艺术思维方式从历史化向艺术化的根本转变,它带来了电影语言从戏剧冲突、场景设置和人物心理挖掘等多方面审美效果的提升,为电影用来表达战争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符合人类共同审美价值的有益探索。
冯小宁九十年代以来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为代表的几部战争题材影片,突破了已有的模式化,以电影手段表达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的理解,个性化色彩鲜明,基本上清除了战争题材纪录片的痕迹,向战争题材电影艺术化迈进了一大步,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它独特的意义。
过去的战争题材电影,往往设置宏大的场景、众多的人物、二元的敌我对立态势、模式化的社会背景,造成宏大叙事的格局,追求史诗性的表达,制作目标是再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使电影成为战争历史的纪录片。这类电影,创作主体的个性表达被掩盖,观念相对陈旧,公式化、概念化色彩被形式主义大场景所迷惑,缺乏对战争深刻的反思力度,忽略人性,无视弱小生命。如《大转折》、《大进军》、《大决战》等影片,延续的是五六十年代《南征北战》、《保卫延安》等电影的制作模式,尽管有所变化,但根本观念没变。过去,也有一些小制作,如《百合花》、《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但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同样是为了书写历史,只是从小人物的角度去证明宏大叙事的历史书写的合法性。
论文关键词:春晚的意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凝聚和谐
论文摘要: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一、春晚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从春晚走过的这24年中不难看出春晚每年的节目形式都涵括了歌舞、相声、小品、戏剧、杂技等传统的文化节目,有的还增加了西方的歌剧、魔术等吸引人的新颖节目,虽然节目众多,但每一年的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1984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1996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2002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颂、社会主义颂以及改革开放颂。所有的主题都深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成果,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框架内,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
摘要: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春晚的意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凝聚和谐
二、春晚的定位与主题构成
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
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论文关键词】人文审美新闻作品
【论文摘要】审美表述形态是多元的、个性的,新闻传播活动是独具个性魅力的审美创作过程,为了实现审美价值的合理表述,提高新闻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它要求审美创造者即新闻记者,要敢于在传播价值和形态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种表现形式,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是纪实类报道获得强势传播效果的重要审美特征。《内蒙》系列片从取材、用景、镜头处理、细节设计都很注重突出提起受众的审美感染力。
《内蒙边防纪事》系列片(以下简称《内蒙》)从策划到拍摄,从选材到内容,非常注重凸现电视文本人文化的传播价值和审美性的表述形态。全部纪实内容以审美主体即记者亲身经历事件或直接介入事件,近距离地感知、接触和体验传播对象,同时该片的取材和选景均从细节、微小处入手,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极富感染力的电视语言,体现审美与人文的有效结合,深入客体内心,实现情感共鸣。
一、主体全方位亲历原生态,实现传播者审美与人文意识的高度融合
在所有的20多篇纪实亲历中,记者对审美对象进行探索隐式的解读,体现了人生对于记者的一种考验,从某种程度上讲,记者体验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在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记者要敢于去接触和征服。因此,主体全方位亲历原生态,是构成审美和人文致效的首要因素,没有这种全方位接触,记者即使去亲历,也只是与审美对象“蜻蜓点水”,难以形成能传输深层审美意义的体验。
摘要:近年来,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在上映后屡获高票房,甚至成为现象级作品。这些新主旋律电影与传统主旋律电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方面。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宏大叙事的范式转向微宏叙事,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平民的家国情怀为视角,运用多元化结构完成叙事,这种叙事策略为今后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我和我的祖国》
一、新主旋律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二、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
一.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有机融合
二.新英雄叙事与平民叙事的交相辉映,以民间视角讲述个性英雄的传奇故事
三.多维叙事中的个体性超越
一、主持人———节目风格的颠覆
二、节目平衡感的颠覆
三、个人叙事在节目中的放大———宏大叙事的颠覆
摘要:2020年开播的国产电视剧《新世界》,拥有成为年度爆剧的天时、地利、人和。该剧以小见大的剧情设定、和平解放北平的时代风云、别具一格的台词对白、场景制作的大手笔、演员的精湛演技,都寄托了主创人员的完美理想和观众的较高期待。然而,开播之后业界人士褒贬不一,收视率一路走低,呈现出高开低走的趋势。本文通过反思艺术的完美与观众审美的平衡统一,分析人物塑造、艺术设计、叙事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国产电视剧的未来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新世界》;高开低走;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结构
《新世界》是由徐兵编剧并执导的一部红色传奇电视剧,于2020年1月播出。《新世界》的创作团队试图将艺术追求与经济效益相平衡,在乱世的背景中探索人性的善恶,从小市民生活中发现时代的缩影。不得不说,《新世界》具有成为精品制作的诸多条件:以小见大的剧情设定、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故事、别具一格的人物台词、大手笔的场景制作、数位演技派演员的参与……然而,通过业界人士的反响和观众的收视数据来看,顶流团队的价值没能很好地转换成电视剧的好口碑和高收视率,编剧导演的理想追求没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正在提升,另一方面也提示文艺界的主创人员,中国电视剧若想成为佳品,还应在人物塑造的真实性、情节设计的合理性和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三方面多一些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