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越来越便利的社交渠道、交易平台催生了各式各样的“代经济”新消费模式:代吃饭、代堆雪人、代排队、代相亲……花样百出的代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为一种时髦的经济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同时,伴随各类代服务项目的出现,一些灰黑“代经济”在地下滋长,潜藏风险。
解决新问题,要树立新理念。
2019年10月12日,在长沙渔人码头的夜市旁,代驾司机在等待订单薛宇舸/摄
花样百出的“代经济”有哪些打开方式
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段位、排位是玩家能力和地位的象征,玩家普遍存在提升段位的需求,这使得“游戏代练”有了庞大市场。在淘宝,一款名为“Dota2专业代练”的商品近一个月销售破万件。不少玩家给出好评:“太满意了,物超所值,以后再升级还找他们。”
不仅是代练,就连代吃、代喝也在网络交易平台广泛存在。打开某二手交易平台,搜索“代吃”,大量“代吃饭”“代喝奶茶”的卖家映入眼帘,服务价格在2元到100元不等。
半月谈记者联系到一位提供“代喝饮品”服务的卖家,标价20元的商品介绍页面上,赫然写着“订单已经排至年后”。卖家是一名大学生,她表示,客户一般都是特别想喝奶茶又怕长胖的人。代喝可以免除客户排队、长胖的烦恼,“喝的时候我会直播告诉他们口感和体验,并拍下照片供客户发朋友圈。”
代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纷纷走出人们想象空间,走上网络交易平台,实实在在地衍生出一门“代经济”。
传统“代经济”产业化趋势明显
从近些年中国家庭消费总体趋势和结构变化看,人们在收入增加后会更多地消费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就“代经济”而言,很多服务项目和内容会在市场上产生,并在市场的检验下发生变化。
正因如此,早些年成长起来的代驾、代购、代订等业务近些年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说,2011年我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为265亿元,2017年达到1587亿元,吸引了一批大企业入局。
代驾行业起步于2003年,最初业务量寥寥,但近年来,这一情况得到反转。在此背景下,代驾平台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对象,行业进入多强争霸时代。与此同时,各大代驾平台又逐渐发展出代洗车、代验车、代修车等一系列派生“代服务”,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服务于代订酒店、门票、机票等的在线旅游平台近年来通过竞争兼并,也形成列强争霸格局。以代订机票为例,在线旅游网站平台可以跨航空公司销售和整合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即使在航空公司强化直销渠道的当下,在线旅游网站平台的机票预订服务仍保持明显的竞争优势。
“代经济”对社会的益处显而易见。实际上,“代经济”在传统经济中就有形态,后来通过网络的长尾聚合效应使其作用更为凸显。
社会分工细化,用“有闲”换“有钱”
如何从“代行为”中挖掘价值,以及通过服务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代服务背后的赚钱逻辑。
“感觉自己这趟旅行特别值!”在旅行规划师的帮助下,于爽(化名)赴土耳其自由行。“旅行规划师不仅代规划行程,还帮忙订酒店、买车票机票等;不但提高了性价比,还使行程更加安心、安全。”
凭借出人意料的创意,“代经济”不断创造需求和价值。代吃喝服务等在外界看来也相当奇葩,然而火爆背后反映出真实的市场需求。通过边吃边与对方视频的方式,代吃商家能满足客户的好奇心与食欲,这是一种精神需求的衍生服务。记者梳理发现,这类“代经济”模式主要在社交媒体等网络空间存在,千奇百怪的个性化服务往往是由网民自行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