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悬挂的牌匾(4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新华社广州5月5日电(记者陆浩)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有一家“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由政府主办的婚姻介绍所。40年来,这份“甜蜜”的事业折射出中国几代人相亲方式的时代变迁。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解决这群大龄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是当时社会的共识。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筹划下,1982年11月15日,中国第一家“官媒”——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挂牌成立。
“以往相亲依赖熟人搭线或通过单位联谊,择偶范围较窄。婚介所的成立为广大青年相亲交友提供了专业化平台,让他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时任婚介所所长的冯均松说。
作为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胡展鸿2007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婚介行业。这一时期,各类相亲网站逐渐兴起,随后几年,中国的手机覆盖率大幅提高,相亲约会App成为青年人愈加青睐的交友方式。各大相亲网站和社交软件为青年提供了更便捷的交友渠道,玩剧本杀、跳莎莎舞、养绿植……青年相亲的方式更加多元,也更重视体验式互动。
市场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逾70亿元,同比增长11.6%。2022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80.5亿元。
“作为政府解决青年婚恋需求的重要窗口,婚介所也在不断改革,以更贴近当今青年的相亲需求。”胡展鸿说。
许多男生经常疑惑找不到对象是因为丑还是穷,交往好好的情侣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导致感情破灭,网恋好几年感情却迟迟得不到升温……这是胡展鸿从业十几年反复遇到的问题。
“现在青年人不缺乏相亲的渠道,关键是缺乏社交能力和技巧,例如相亲应该聊什么,怎么聊,聊完之后如何铺排下一次约会等。”胡展鸿说。
40年前,婚姻被认为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只要双方不反感对方,身边人也觉得合适,结为夫妻便顺理成章。如今,婚恋观念的转变促使青年人对婚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人相亲,总怀揣着对‘完美’另一半的幻想,或带着严苛的条条框框,抱着‘下一个更好’的心态,这只会让找到对象的概率越来越低。”胡展鸿建议,相亲切忌眼高手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