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比起其他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是最值得自己亲近、信任和依赖的,人们也因此更想要在其中暴露真实,也对对方能够接纳完全真实的自己抱有更高的期待。倘若一个人愿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真实的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和亲密怀有很高的期待。
公号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科普
上周我们在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KY小姐姐,我一直认为亲密关系就是那种少有的,两个人可以彼此信任的安全地带。所以我觉得,自己可以、也应该在这段关系中把所有最真实的、不够完美的一面表现出来。但对方却觉得这让Ta倍感压力。我觉得很难过,我应该在爱人面前隐藏和伪装么?”。
看了这段留言,编辑部里的小伙伴们也深有感触,他们说:
“Ta爱的只是假装的我——这句话听起来就够让人失去对这段感情的信心了。”
“如果一个人真的爱我,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一个真实的我,就像电影《Juno》里的一句对白,你所爱之人应该lovesyouforexactlywhatyouare”。
“双方都要很坦诚吧,否则,假装是迟早要被拆穿的。我害怕被人拆穿,也害怕看着对方人设崩塌”。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有真实的需求
什么是我们的“真实的自我”(actualself)?
在心理学家ToryHiggins(1987)看来,真实的自我指的是,“在我们实际拥有的个性特质影响下的言行举止”。
无论这些特质来自于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经历的塑造,也无论这些言行举止在他人或是我们自己眼中是“好”是“坏”。可以说,“真实的自我”就是骨子里的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
另外,学者Gan与Chen(2017)指出,人们在不同的关系中,面对不同的对象时还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行为,而这种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又被称为“关系中的自我”(relationalself)。
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系中的自我”并不总是和“真实的自我”完全一致,且我们也会在不同的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关系中的自我”。
比如,我们可能在同学/同事面前,表现得乐观、自信,但在父母或伴侣面前,表现得多愁善感或总在自我怀疑。
我们之所以会表现得与真实的自我不完全相同,有时候未必是主观上刻意为之的,而是我们根据对方与自己互动的方式、不自觉所做出的回应。比如,当对方总是一味地否定我们时,我们就更可能在与Ta的关系里表现得不自信或自我怀疑。
正像那条留言所说的,区别于其他关系,人们往往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关系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是完全一致的(Gan&Chen,2017)。
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在亲密关系中自由地做自己——希望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可以是本真的、无需经过修饰的、完全符合我们原本个性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对方能无条件接纳这样真实的我们。
我们展现真实并且希望真实被接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确认与肯定的需求(Swann,Bosson,&Pelham,2002)。
这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希望自己的长处被更多的“看见”、不足被更多的“包容”,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希望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或缺点,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对方心中都不会有所减损。
也就是,你看到了我的缺点,但那不会影响你对我的爱。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最有可能从父母身上获得这样一种最接近于无条件的肯定与接纳。
当我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足够多的接纳与肯定,我们也会在成年之后变得越有能力给予自我肯定,也更少为外界评价所左右。但倘若我们从未被这样对待过,我们更可能在成年后的其他人际关系中,继续寻找这样的接纳与肯定。
而人们之所以更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寻找这样一种肯定,是因为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
大多数人认为,比起其他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是最值得自己亲近、信任和依赖的,人们也因此更想要在其中暴露真实,也对对方能够接纳完全真实的自己抱有更高的期待。
倘若一个人愿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真实的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和亲密怀有很高的期待。
不过,这样高的期待也同时意味着,一旦我们所展现的真实的自我中有一部分没有得到亲密伴侣的确认与肯定,我们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这一部分是得不到任何人的肯定的——“不被最亲密的伴侣所接受个性特质,还能有谁能受得了?”。
于是最终,连我们自己也开始嫌恶、厌弃自己的这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当亲密关系的伴侣无法全然接纳真实的自己时,会让人们产生强烈的痛楚感,还会让人怀疑这段感情的真诚度与持久度。“以真实的面貌被对方肯定与接纳”是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需要。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希望“伴侣也能在关系中表现出真实”。因为,人们通常相信,只有当双方都能在关系中真实地做自己时,彼此才有可能更真诚的为对方付出,更少套路与互相操纵,并且双方在关系中的地位也才更趋于平等(Kernis&Goldman,2006)。
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对方是否愿意在自己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来判断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对方对这段关系的态度。
但其实,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也要“不止于”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专栏作家ChristianJarrett(2017)认为,尽管人们总是强调要做真实的自我,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也渴望能做想象中的自己。
这里所说的想象中的自己,又被称为“想象中的自我”(idealself),指的是我们心中关于“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这样的人会拥有哪些特质?”这些问题的答案(Gan&Chen,2017)。
人们会渴望在关系中做想象中的自我吗?Gan&Chen(2017)为此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结论。
研究者邀请了286名参与者,并请他们仔细想象自己的“真实的自我”——实际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系中的自我”——在亲密关系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想象中的自我”——我想要自己成为一个怎样你的人。
之后,这些参与者会对自己这三种自我的重合程度进行打分(1为重合度低,9为重合度高)。
比如,你在亲密关系中完全和真实的自己没有两样,那么你的“关系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的重合度就是9。
结果发现,比起在关系中表现得更像“真实的自我”的人,那些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地更像“想象中的自我”的人(关系中的自我与想象中的自我重合度更高),对这段感情的真诚度与满意度都更高。
换言之,人们在关系中表现出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而非完全是“真实的自我”的人,反而对关系的满意度更高,而且也并会不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真诚付出的程度。
研究者邀请了404名参与者,并随机把他们分入4组(“2x2”的实验设计)
组1:“关系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重合度高
组2:“关系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重合度低
组3:“关系中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重合度高
组4:“关系中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重合度低
并同样请这些人做了关系真诚度的测量。结果发现,关系中的自我与想象中的自我的重合度低的这组人,所感受到的关系真诚度是四组人中最低的。
可以说,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无法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时,他们便会开始觉得自己很难对这段关系中真心付出。
另外,这些研究者们还发现,当参与者感受到自己在关系中被迫(pushed)要做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会因此倍感压力,从而无法在对关系感到满意,抑或是为之真心付出(ascitedin,Romm,2017)。
Gan与Chen(2017)认为,在关系中能否做“想象中的自我”之所以对关系满意度与真诚度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除了做真实的自己之外,人们也有在关系中获得自我成长的需要。
Drigotas等人(1999)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当人们去做想象中的自我时,就能促使对方也以相应的方式与我们互动,而这会帮助我们逐步更加接近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这就好似璞玉被雕琢而光芒展露的过程,因而也被称为“米开朗基罗效应”。
(它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关系中,但与“真实”类似,人们更期待它在亲密关系中发生)
比如,我们想要成为一个自我坚定的人,那么当我们在尝试着做出自我坚定的努力时,对方可能会就此停止过分的索取又或者改变索取的策略。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ta对我们“自我坚定”的回应,这样我们可能感受到自我坚定地好处,感受到外部世界对自身改变的回应。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一步步接近想象中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关系带给自己的成长与力量,也就更可能对这段关系感到满意。
另外,做想象的自己对于减少关系倦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正如我们在“关系倦怠期”一文中所提到的,当人们感觉到一段亲密关系已经无法带给自己更多的自我延伸时,就会感到麻木和疲倦。而在做想象的自己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成长,就正好能够弥补伴侣能带给我们的自我延伸的减少。
我们既需要做真实的自我,也渴望做想象中的自我,在一段关系中,这两种状态会是矛盾的吗?
如何在关系中平衡真实与成长的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想象中的自我”并不是虚假的。
换句话说,想象中的自我,可能是在成长中的、未来的“真实的自我”。
由此见得,做真实的自我与做想象中的自我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反而需要警惕的是,人们常常会以“真实的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若是要改变现在的我,那就是在让我变得虚伪”为借口来逃避成长。
其次,在关系中强调“真实”时,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很多人总是误以为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所以,常常会不顾对方感受地做自认为真实的自己会做的事,甚至觉得如果自己为了顾及对方感受而改变一些行为的话,就是违背真实,是一种虚伪的、为了迎合对方的套路。
但事实并非如此。“真实的自我”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状态,我们也并不会因为某一些举动就变得“虚伪”。
另外,尽管我们有在亲密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也有保护好这段感情的需求,而考虑对方感受就是我们为经营这段感情而付出的努力,并不是虚假的套路。
同时,想要在关系中获得成长,还需要付出主动的努力。
在关系中做想象中的自己,不仅需要你先主动表现出“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且还可能需要一些更直接的沟通,告诉对方自己的正常目标。这样,才能让伴侣更准确的了解你“想象中的自我”并协助你获得成长。
另外,你也需要允许对方以对待你“想象中的自我”的方式对待你。这可能会给你带来不适,因为它和你过去习惯的互动方式是不同的。但就如同所有的改变可能会带来的不适一样,我们需要接受它,克服它,并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最后,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自我”本就是不断获得的,它存在于未来,是我们试图发展自己时的目标所向(ascitedin,White,2012)。
愿你在关系中能感到自己与对方的真实,也能获得你和对方都想要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