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soul的合伙人因为恶意举报友商被警察带走了,看到纯银在微博上的发声和公众号里提及匿名社交的内容,时隔一年半,我决定去soul上看看,这款软件变成什么样子了。
看了十分钟之后我发现,这款软件对年轻人的毒害真的是愈发地深了。我也随机访问了几个souler,他们表示:“你这个老家伙不懂我们soul上的年轻人。”
今天我们就来唠唠这款产品。
soul的功能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陌生人语音匹配。虽然这些功能都很简单,但为了让用户掏钱,今年以来,Soul在产品中安插了许多的小心思。
这种套路让我想到了soul的前辈探探。
有很多用户已经弃用了Soul,但看到有人最近访问了她30次,没克制住好奇心,硬生生被这个功能召了回来,掏钱充了一个月会员。结果发现,这是一名跟她熟识很久的网友,对方只是在以前聊天时习惯性地访问,没想到会留下记录。“为了赚钱真是费尽心思。”
如果你以为soul只对大妹子下手,那你就太低估他们的变现能力了!他们在搞钱方面,真的是苍蝇老虎一起打。
现在soul几乎是“青少年婚恋”、“约P”、“套路”软件的代名词,至于灵魂不灵魂的,请自动忽略。
soul的创始人曾经对媒体表示,这款产品的初衷是解决人们的孤独感,但是从目前来看,soul是在不断激起用户的孤独感,让他们疯狂消费。
你看到的扎心文案无非是诱导你花钱的利器罢了,别被忽悠瘸了。
但最近她感觉,Soul越来越像一个网络婚恋平台,刷广场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类似“感谢Soul,在上面遇到了另一半”这样的推送话题,以前遇到的陌生人能够聊生活,现在有的人一上来就问她身高和三围,直接表达了想在这里找女朋友和结婚的想法。
如何在变现通道较窄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盈利转换同时还能降低用户流失率的模式,这是Soul们尚待解决的难题。
有人曾说破,午夜十二点之前的soul和午夜十二点之后的soul是两款软件。夜已深,孤独的灵魂都出来找归宿了,找着找着难免就出圈了,毕竟检查者不会一直盯到半夜,所以可以狂野一些。
深夜打开soul,进入“语音聊天室”功能,扑面而来的就是大型“95后、00后相亲现场”,叫哥哥、叫老公、叫宝贝也是非常直接。不知道从哪里找来这么一帮房主,就这么大张旗鼓地撮合起了年轻人,为了年轻人的终身大事操碎了心。
这一点,可能是语音社交、匿名社交都会遇到的问题,至于管与不管,就要看平台的态度了。
纯银曾表示。做一罐的时候曾经封禁了5w多名骚扰用户的账户,可见对于整个行业的状态早已见怪不怪。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信息显示:因打击同行,故意在竞争对手的APP上散布有害违规信息,“设局”进行恶意举报,导致对方的APP被下架处理三个月,造成被害公司增长几近停滞、业务严重被危害,陌生人社交应用产品Soul的合伙人李某,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被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21世纪经济报道同时还强调:Soul案可能是国内互联网圈被公布的第一起恶性竞争事件。
行业天花板降低的越快,产品竞争突破底线的速度也就越快。
群雄逐鹿中原的社交领域,要是没点新花样,怎么能熬过寒冷的冬天?
做局的Soul固然可耻,但因涉黄下架的Uki却也未必无辜,只不过相比较同行间心照不宣的产品运营策略,给对手下套这种事更为让人憎恨。
同样的增长焦虑,不一样的应对策略,所谓的灵魂交友,不过是一张粉饰过后的皮,产品的内核依旧在危险边缘试探,而背后的运营者,早已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还真是什么人做什么产品。
和瑞幸被曝业绩造假,公司高管佛系的态度差不多的是,soul的CEO和其他高管也没做过多的解释,毕竟媒体说这些意义也不太,不能伤害到soul用户根基的新闻根本入不了soul高管的法眼,抓紧去就抓紧去呗!反正uki也被搞倒了,这波不亏。
“匿名社交”的概念和“打码照片”的神秘是不是别无二致?和谐的初衷与美好理想的背后带来的却是用户乏味与赤裸的体验感。正因为匿名,让道德感边界愈加模糊,所以可以更肆无忌惮。
匿名社交想要破解这种局面,远非技术后台审核和干扰就能完成的事。若平台氛围难以维护,等来的只有用户的三分钟热度,因为他们生活中还有一百种充实人生和释放压力的理由。
我们是需要树洞,但更需要的是倾诉过后得到的认同。产品经理们到底想解决这些无处安放的有趣灵魂?还是这些蠢蠢欲动的荷尔蒙?如果光利用人性的欲望迎合市场,那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纯粹。
说实的,你看到边上的人吃肉,你连口汤都喝不上,你不着急吗?恰好有这么一群蠢蠢欲动的少年,顺势而为让他们消费,平台赚钱,何乐而不为?
最后他们被骗完之后还得来一句:“谢谢啊!”
最后送大家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Soul很高贵,但我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