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1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为促进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来自澳大利亚的姆可马克与米切尔两兄弟,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日”的重要意义,第一个“世界问候日”就此诞生。
联合国还曾经发行过一套“世界问候日”邮票,希望人们借助信件传递友爱,给每个人都带去一片好心情。
如今,“世界问候日”的宗旨已经由最初的通过寄发问候信,呼吁和劝告有关领导人放弃军事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呼吁世界名流为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作用,发展成为以促进人类相亲相爱为主题。
社交网络或改变问候方式
说到“问候”就不得不提社交软件了,它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问候方式和习惯。对此,有心理专家表示,问候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变。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候方式。”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周小燕教授说,社交软件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这有利有弊,它让人们沟通问候方便了,快捷了。但同时显得随意了,没有了那种等待一封信或者一次见面的渴望和相思。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候方式,每一种问候方式带来的体验也不同。社交软件虽然会降低那种渴望和相思的情绪,但可以让问候更加频繁和方便。
“世界问候日的出现,是在鼓励和提倡人和人之间的温暖问候,尤其是和陌生人之间的。”周小燕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文明起源于农耕,大家都习惯了在熟悉的人之中建立安全感,这让我们与陌生人的距离很远,即便是在一栋大楼工作,乘坐一部电梯,见面了也不会说上几句话。社交软件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它让我们可以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借助社交软件大方跟陌生人表达问候。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折射信任缺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问候日”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如今,在世界146个国家,“世界问候日”已成为普通人之间互发问候的一个重要节日。
专家认为,问候陌生人不仅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以往我们认为,中国人比较内敛,对他人示好也比较低调是与民族性格有关,而现在人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态度,则折射出当代社会信任缺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分析。
当下,人口的频繁流动加速了“生人社会”的形成,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息量的不对称,又让彼此间产生更多不确定性。专家呼吁,尽管“生人社会”让个人利益风险不断增加,但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与陌生世界打交道,不断增加与陌生人交往的经验,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带你围观世界打招呼之“最”
一个简单的问候、招呼就能将快乐和温暖传播。每个国家打招呼的方式各有不同、各有特点,今天就来看看到底哪个地方打招呼会吐口水?哪个地方最爱磨鼻子?哪个地方开口就问“秩序还好吧?
最爱讨论天气英国
英国人爱谈天气,一开口多半先谈天气,“whataniceday!”甚至成了“聊天必备神器”。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一天下午在街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下午好,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萧伯纳幽默地回答道:“哦,是啊。但是在过去的两个小时里,已经有20个人告诉过我了。”
英国的天气就和英国人一样,变化无常,哪怕天气晴朗,英国人早上出去也还是会带着雨伞。因为很有可能上午艳阳高照,下午久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处于风暴轴末端。所以,久而久之谈天气成了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话题。
最佳“吃货”中国
“吃了吗?”是中国人相互见面打招呼的最常用语,“吃了吗”后面往往还会接着一句,“吃什么”。这真是充分体现了我泱泱大国“以食为天”的本性。
为什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用这句话打招呼?背后的原因有些“辛酸”。在以前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人们之间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吃了吗?”竞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
最爱“吐口水”肯尼亚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肯尼亚马塞族人以“往对方身上吐口水”的方式“示好”。不仅如此,小孩出生时他们也要往小孩子的身上吐口水,并说一些坏话。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说坏话,才能够养活这个小孩。
此外,与年长人握手之前,马塞族人也要先往手上吐口手,以示对前辈的尊敬。
最爱“弯腰”日本
日本人的鞠躬不同的角度表示不同的程度:
90的鞠躬:礼节性最高,表示特别的感谢、特别的道歉;45的鞠躬:一般用于初次见面,也应用于饭店或商场等服务员对顾客的欢迎;30的鞠躬:一般用于打招呼的时候,比如早上遇到同事的时候,也可以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15左右的鞠躬,表示致谢。
最习惯“双手合十”泰国
“萨瓦迪卡”是泰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即“你好”。但是,泰国人还会配合相应的姿势:双手合十,男性将双手放置於脸部前方,女性则置於胸前。此外,与泰国打招呼姿势相似的还有印度。印度当地人打招呼时,同样是双手合掌,两眼注视对方,还有个固定名称叫“Namaste”。
其实,东南亚国家多信奉“佛教”,“双手合十”即“合十礼”,又称“合掌礼”,是属于佛教礼节。
奥巴马来到泰国也“入乡随俗”做起了“合十礼”;2007年,泰国的邬汶乐公主与李连杰见面时,李连杰也是“双手合十”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最爱“磨鼻子”新西兰
唱歌、跳舞、赤膊、持矛、吐舌头也是毛利族迎宾时的最高礼遇。
最有“贵族范儿”法国
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法兰西帝国”,法国人从骨子里就有着“高贵”的特质。“吻手礼”流行于法国的上层社会,表达了男士对已婚女士的尊敬和礼节。据了解,“吻手礼”来自于维京人(他们生活在8至10世纪)。
因为这个礼节本身带有的“贵族专享”特点,再加上法国人骨子里独特的“高贵”特质,让这个“打招呼”变得极具“贵族范儿”。
最关心“秩序”德国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做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触碰。在一些人的眼中,德国人是呆板的,缺乏灵活性的,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
而德国人在打招呼问候中,也不乏发挥这种“认真的劲头”。德国人见面时候,常会问道:“秩序还好吧?”。所以,德国人到底是有多关心秩序?
最“五花八门”美国
“Howareyou”“Iamfine.Andyou?”别天真了,那是中国式课本上“臆想”的“美国打招呼”。其实,美国之间打招呼的方式,最五花八门。
作为一个多元化、多民族的国家,美国在打招呼上也是个“大熔炉”。“Heywhat'sup!”“Heyman”“Howareyoudoing,dude”“How'severythinggoing?”句式多变,称呼也多样。在姿势动作上也更为丰富、开放,朋友、甚至是初次碰到的人之间可以发生握手、撞肩、击掌等肢体上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