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贾增远通讯员武鑫蓉)《2023年轻人婚恋压力报告》显示,从第六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青年人口总体下降近4千万,单身青年却从1.31亿增至1.34亿。越来越多面临婚恋压力的青年选择通过婚介机构介绍拓展交友圈、寻觅良缘。但婚介服务中偶有一些消费套路,容易引发矛盾纠纷。法官提示,选择婚介服务警惕以下风险。
1.误导消费、霸王条款,违约金条款成为诱导“重灾区”。随着青年群体婚恋服务市场化及网络化,婚介机构不再偏爱“硬广”宣传,而是通过在主流社交媒体上投放针对年轻人的单身嘉宾交友贴等方式诱导有需求的青年预留实名信息。其后,机构以交友托辞联系青年线下约谈,经过多人“轮番轰炸”及数小时“软磨硬泡”,通过放大焦虑、夸大宣传等话术诱导青年冲动消费甚至使用信用卡、花呗等超前消费。朝阳法院受理的一批婚介服务纠纷中,提起诉讼的青年均表示婚介机构存在高强度推销、先诱导消费再签合同等不规范行为,多数青年在付费当天或隔天均提出退款,却被告知合同存在违约金条款,在还未享受婚介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情形下,主动解约就需承担30%的违约金。
2.合同定价参差不齐,服务内容难以量化,实际服务与承诺明显不符等“见人下菜碟”情况凸显。
合同订立阶段,因对婚介机构的收费标准无统一规定,实践中价格多是双方通过协商,按照会员个人情况区分不同档次进行收费,定价脱离了成本、费用及合理利润的通常计算方法,甚有青年被冠以“高端匹配”名义被收取“天价”服务费。合同履行阶段,频频更换“红娘”、服务标准降低、匹配对象的数量及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等往往成为婚介服务纠纷中的争议焦点。且有不少商业化的婚恋服务以“阻断沟通”为手段,在预付费之外额外增加节点性收费。这些都导致案件审理中存在合同履行情况认定难、退还数额争议大等特点。
3.客户背调双向缺位,利用信息不对等“挖坑”,有待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
除了常见的“婚托”“诈骗”等情况外,调研发现,涉青年的婚介服务纠纷还存在其他现象,如:婚介机构诱导催婚心切的家长在未获得子女委托或同意的情况下代子女签署婚介服务合同;利用个别青年在感情中“易上头”的冲动特性撮合闪婚,最后闪离;收取一方介绍费后擅自提高另一方彩礼要求,从中渔利;隐瞒一方婚史、征信等情况,间接帮助不诚信客户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