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由于一些婚恋网站会员注册门槛低,背后隐藏的黑色交易十分活跃。一些不法商家宣称,30元就能办假身份资料进行实名认证,108元就能买到全套生活照和视频。
报道称,在婚恋交友网站上有人用虚假身份注册会员,并进行了实名制认证。6名女性在一个月内,被对方以购买“上市公司原始股”为由哄骗。他们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后,对方失去了联系。
在北京受理此案件的民警表示,目前根据受害人提供的资料,还不好确定这个情况属于诈骗,后续将会同刑侦部门商讨,如达到刑事立案条件,将立案侦查。
数据显示,我国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到2017年,我国达到适婚年龄的中国单身男女已达2亿,足以见得婚恋市场的发展潜力。一些婚恋网站宣称有1亿多注册会员,那么这些会员中有多少有真实交友意愿,并且提供了真实资料?
2017年9月,民政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要求婚恋网站须严格执行实名制。然而目前多数婚恋网站仍普遍存在着注册门槛低的现状。在某婚恋网站,记者发现只要填写一个可接收短信验证的手机号,就可以注册为会员,而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月薪、婚姻状况等个人资料可以任意填写,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核环节。该婚恋网站客服人员表示,虽然网站设有实名认证通道,但并非强制。如果注册用户没有实名认证,仅会对交友的诚意度产生影响。注册用户需要填写身份证信息,上传身份证的正反面照片,还需上传本人的照片,随后要等待审核,有一个24小时至48小时的审核期。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在一些购物网站上,有卖家公然批量出售婚恋交友网站实名制账号。支付30元购买某婚恋交友网站的实名制认证账号后,便可以收到一套账号、密码,并附带三张某男士手持身份证照片。而卖家出售的实名制认证业务还可以指定注册条件,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婚姻状况等个人信息可以随意订制。除此之外,卖家还宣称,支付108元,便可以提供全套生活照片并附带视频。
不少婚恋网站还开设了很多线下的体验门店。某门店客户经理坦诚,网站没法保证会员资料的真实性,诈骗行为的确存在,并且无法预防,虽然线上有的是实名认证,但很多是做投资理财或者根本不以结婚为目的。
消费者目前对于婚恋网站的信任度也普遍偏低,“不会特别信任这种网站,网络上的东西真假参半,尤其是婚恋方面,感觉不是特别靠谱。”
去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协调推动工商、工信、公安、网监、机关职能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推动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在婚恋交友平台的严格执行,加强对个人用户信息保护的监督执法,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婚恋网站作为以婚介为目的的平台,考虑其服务的特殊性,要承担的内容审核和监管义务比其法定责任更重。然而婚恋网站实名制为何迟迟难以落实?
对于实名认证用户资料的真实性,某婚恋网站客服人员表示,此前的确有虚假资料存在,但目前该平台认证需要进行人脸识别。
赵占领认为,推动婚恋网站“实名制”,作为平台方更应健全发布信息内容的审核管理机制,不能徒有其表。很多互联网平台的实名注册仅仅要求用户提供一个身份证号码,其可能会核对身份号码是真是假,但对于是否本人持有,有的平台并不去核实。实名认证既要求保提供的身份证信息真实,同时要和注册者本人是同一个主体。这其中就需要采取一些技术和管理措施予以保证。
在赵占领看来,之所以实名制目前并未严格执行,或许是由于此类网站出于成本及商业利益的考虑。他说,人脸识别等视频认证系统很简单,但这样会增加网站成本,也会提高用户注册的门槛。有些婚恋网站基于这样一些商业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完全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保证实名制。
婚恋网站方面也许会认为,自己已经发送电子邮件或在网站某个角落进行风险提示,尽到了告知义务,因此无需承担法律责任。那么网站对关键性的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月薪、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究竟该不该有核实的责任,如何保证实名认证上传的所有资料都真实可靠?除了商家必需自律之外,监管部门又该如何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