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经营管理、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创业是以点滴成就点滴喜悦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成果。
1、乔布斯
在校女大学生怀孕了,因父母的极力反对,不能跟男助教奉子成婚,孩子生下后被送到福利院。这类不幸的故事发生在了史蒂夫·乔布斯身上。戏剧化的一面是,小乔布斯被领养不到一年,这对年轻的夫妇成功结婚了,且还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子好不融洽,这位妹妹后来还成为著名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中的人物原型。
2、贝佐斯
继谷歌之后,第二家市值过千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出身也可用“不幸”来形容。
贝佐斯是一位16岁女高中生的孩子,这位叫吉斯的女孩,父母倒非常开明,不仅在小婴儿出生前,出钱让女儿和上高三的男朋友结了婚,还为女婿的学业和事业奔走外国创业名人的坎坷故事外国创业名人的坎坷故事。不过,贝佐斯的这位亲生父亲乔根森烂泥扶不上墙。
为他付了新墨西哥大学的学费,没多久他却辍学了。后来岳父又为他在新墨西哥州警察署谋了一份差事,也没干多久。乔根森还嗜酒如命,经常和朋友畅饮到半夜。最后,1965年6月,当贝佐斯17个月大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夫妇离婚告终。
乔布斯、贝佐斯这两位世界级创业大佬所用的都不是自己的本姓。比较起以下提到的创业大佬的生活辛酸,贝佐斯、乔布斯已属万幸了,他们遇到了不错的养父、继父,他们的困难只是父母婚姻上的变故。
成功人士不仅要克服事业上非同一般的重重困境,生活上也要历经磨难,所谓九九大难,终念真经。
3、托马斯·沃森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40岁时虽贵为公司副总裁,却被毫无颜面地开除出公司,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迁到陌生的纽约重新开始,另外他还官司在身,面临牢狱之灾。
4、立石一真
欧姆龙公司的创建者立石一真的命更苦,欧姆龙公司后来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厂商,ATM、车站自动售检票系统等就是它首创
立石一真49岁时公司正处于濒临破产边缘、苟延残喘之际,妻子去世,留下7个孩子,最小的是刚出生的婴儿,后来立石一真能创下大业,需要何等毅力,需要忍耐何等的苦痛!
5、保罗·高尔文
摩托罗拉创始人的生活也曾一团糟外国创业名人的坎坷故事投资创业。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后,1928年9月,高尔文制造公司在芝加哥哈里森街847号的一幢出租的大楼里诞生了,这家公司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摩托罗拉公司,但创办人保罗·高尔文的命运并没因此转好,伴随着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五”的降临,高尔文公司因库存过多濒临破产。更大的打击是生活方面的,先后5个月内,高尔文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岳母等几位亲人,一个又一个打击使他连悲痛的力量都没有了。
不幸并没有因此终止。就在高尔文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942年10月的一个晚上,高尔文的妻子被闯人行窃的强盗杀害了。
在中国的快递行业,有一个人从穷小子变身总裁,连马云都佩服,这个人就是王卫,管理着顺丰20余万名员工的庞大快递王国。而在22年前,在王卫22岁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
白手起家,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1993年的广东深圳街头,经常会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在小巷里,这辆摩托车的后座上全是包裹,这个小伙子,就是王卫。
起初,王卫仅是受朋友所托,从香港将包裹免费运到深圳指定的人手中。久而久之,托王卫送包裹的人越来越多,又不好意思每次免费,于是塞给王卫一些红包。王卫从这些友情上看到了商机,既然市场需求这么大,能否成立一家小公司,专门做运送业务呢?
王卫将想法向父亲诉说,父亲的支持使他得到了创业最初的10万港币。在香港j兰街,王卫寻找到一间仅30多平方米的小店面,有了立足之地,又联系平时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帮忙。
最终,王卫与5个朋友合作,成立了专送快件的小公司。王卫和小伙伴们肩背大旅行包,手里拖着行李箱,一趟趟来往于深港两地。那时王卫提供的运送快件服务,仅收取40元,而同样的快件,其他竞争对手则为70元一件。刚刚起家的王卫,正是依靠低价策略,从竞争对手中抢得了一片小小的天空,迅速壮大。
王卫在回忆这段艰辛的创业岁月时说,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第一桶金。
大胆创新,走在行业的最前沿
有了钱的王卫,花钱大手大脚。但这并不能让王卫寻找到精神满足,王卫在回忆这一段精神空虚的时期,庆幸他找到了精神寄托:佛教。
王卫在办公室里摆放了8尊佛像。或许是天天礼佛的原因,王卫行事逐渐稳健,并将顺丰快递引向更快的发展,却也导致了资金的急迫需求。民营企业素来贷款较难,王卫所面临的情况也不例外。而当时国内快递市场门槛较低,几个人,一台车,就可以去各个高档写字楼发传单,揽生意。快递业的迅猛发展,也造成了大量快递公司的出现,想要占领市场,必须尽快在国内布点。
布局国内市场需要大量资金,王卫在银行很难得到充裕资金,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将商铺或者是物业抵押给银行,这是最为快捷的获得贷款的方式。从银行拿到的钱,变成了全国各地的一个个网点,而竞争对手更为疯狂的开店方式,使得王卫只能一次次将物业押给银行。在快递业开设分公司最为疯狂的20xx年,资金也成为限制顺丰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开店,便会落后,王卫在想了三天三夜之后,将顺丰公司作抵押,向银行贷款420万元,以用于开拓国内业务。
自此,基本上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顺丰的快递网点,这在增强顺丰渠道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获得快递单数的能力。如雪片飞来的快递件,让王卫开始动起了更大的念头:用飞机送快递。
此后,顺丰快递的速度成为当时快递市场最快的,异地次日到达的口碑也第一次成为顺丰的代名词。在意识到飞机介入快递所引起的变革之后,王卫将购买飞机自组航空公司提上议程,最终于20xx年底,获得民航总局批准,顺丰航空公司正式开始运营,直接为顺丰速运的航空快递运输业务服务。
尝试电商物流,探索嘿客模式
在王卫的战略布局图中,国内速递、国际快递、仓储、顺丰航空仅仅是其占比1/3的格局,他将顺丰的触角延伸向更大的商业帝国,即包括B2B、B2C、C2B、O2O的全零售布局,同时随之配套的还有金融、移动互联、大数据战略。王卫对此则用一句话描述了顺丰的蓝图,“打造物流领域的‘百货公司’”。旗下的顺丰嘿客成为重要布局的棋子。
20xx年5月18日,顺丰嘿客社区便利店正式启动,短短数月间,全国网点布局近20xx多家,基本覆盖国内区级城市。
嘿客的出现,从本质上看在解决网点布局的同时,也可更大程度地分摊网点运营成本,更可将顺丰的业务单元打通,比如说顺丰速运+顺丰优选+顺丰移动端+金融+社区O2O服务平台+农村物流等等全线整合,有利于进一步壮大顺丰公司的发展。
顺丰嘿客似乎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事实上却又各种功能都不能做到最好。顺丰嘿客的门店面积太小,展示空间有限,如果说它像便利店,又违反了零售业的一些店铺设计和陈列的基本原理。
面对市场的质疑,王卫不得不重视起来。他对外界的回应是:“B2C是未来方向,顺丰借助嘿客可以探索如何服务C端客户。”
其实,嘿客的模式,在国外早就已经存在。比如说在英国排名首位的零售商ARGOS的业态,实际上与嘿客的模式相类似。不同的是,ARGOS一直致力于多方式购物和自助式购物(电子触摸屏)相结合,门店更类似于传统的便利店,而非快件收派点,并以传统的便利店方式运营。
王卫为嘿客设定的战略也充分体现了其对顺丰未来的设想。但王卫也不能忽视嘿客目前所面临的困局。从目前来看,嘿客全国布局网点之多,确实领先于其他快递企业,但嘿客客流量一直上不去,并且很多预先设定的功能,比如说既当收派点,又充任顺丰打通全线的平台,却仍然在探索之中。嘿客接下来是否应该进行调整?这才是王卫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王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顺丰现在做电商物流是个死。顺丰现在不做电商物流,将来可能也是个死。”无论如何,现在看来王卫的选择是做电商物流,而嘿客则成为重要的布局关键。
嘿客命运究竟何去何从?王卫显然对此也底气不足:“嘿客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管理的模式,其模式还在摸索中。”
坚持不上市,打好顺丰发展基础
假如说国内快递行业出现第一家上市公司,那么,一定会是王卫的顺丰速运。但王卫却对未来公司上市,并未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他说:“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王卫希望顺丰能够长期地发展,他曾这样为内部员工解释顺丰为什么不上市:“如果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虽然王卫坚持不上市,但快递行业却被业内认为是一个烧钱的行业。顺丰在创立之初,王卫也有过将物业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资金扩张的现实。虽然如此,但王卫似乎对外来资本一直保持警惕。在其他快递企业纷纷引入外来投资者的时候,王卫却对外来资本说不。20xx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派人接触国内各家快递公司试图收购,给顺丰开出的价格是50亿人民币,而当时顺丰的年收入不过13亿元。王卫拒绝了这个报价。
不接受任何外来资本的投入,也使得顺丰曾经差点倒闭。尤其是在20xx年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快递企业因资金链条崩溃而破产关门,王卫却在此时对外声称,战死,好过做俘虏。
那一次,顺丰逃过了市场萧条。但随着快递业市场的竞争不断白热化,也使得王卫不得不认真思索资本的价值所在。于是,外界看到了顺丰仍然坚持不上市,却为公司引来了外来投资者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签署协议,前三者以总体投资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成为了顺丰新的股东。
外界纷纷认为引入投资者后的顺丰,将在不久的未来上市,顺丰官方却发表公告否认此说法:三家机构投资者是作为战略投资方进入的,与公司的上市无关。并且,顺丰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王卫在谈到企业的发展时说:“坦白讲,我不太相信偶然。为什么会有偶然?因为无知才会相信偶然,突然中了大奖,不知道为什么,就会觉得是偶然。当所有的因果都集中到一起后,你再去比对,你会知道这是必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顺丰这个不错的平台,把未来很多不确定的看似偶然的东西,变成必然。”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进入20xx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